第二条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2&rec=776&run=13

饮食曹县人素有崇尚俭朴, 节衣缩食,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日常饮食 境内历
史上贫富人家生活差异很大,富者以小麦为主粮,吃白面;一般人家以高粱、豆子、
地瓜干为主粮, 吃混合面; 穷人常吃不上纯粮,尤其青黄不接时,以糠菜度日,有
“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说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境内还有不
少居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常以地瓜干面窝窝为主食,“地瓜饭、地瓜馍,离
开地瓜没法活”,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有的居民还常为每日能吃上三餐而发愁。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细粮粗粮均能
吃得上,“花里虎馍一条线,绿豆花子小米饭,中午炒上两个菜”,饮食发生明显变
化。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居民饮食由粗粮为主逐步转为以细粮为主。白面、大米已
开始成为一些家庭的主食;地瓜、玉米、杂粮等成为辅助食品。同时,副食消费比重
上升,糕点、肉、蛋、奶及其制品和各种淡水鱼、海产品等的食用量逐年增加。一日
三餐不但讲求吃得饱,而且讲求吃得好。县内穆斯林群众则食牛羊肉、鸡肉。食用油
以大豆色拉油和花生色拉油为主。汉民肉食以猪肉为主,兼食牛羊肉、鸡肉。水产品
有各种鱼、虾、海带等。蛋类消费以鸡蛋为主。另有鸭蛋、鹅蛋、鹌鹑蛋、鸽子蛋。
奶制品消费以奶粉、豆奶粉、麦乳精为主。90年代后期,随着奶牛场的扩大,鲜牛奶
的产量大幅增加,城镇居民饮用鲜牛奶者增多。随着温室大棚菜的发展,蔬菜品种越
来越多,一年四季均能吃上各种新鲜蔬菜。蔬菜品种以西红柿、芹菜、黄瓜、茄子、
菠菜、土豆、韭菜、青椒、蒜薹、豆角、豆芽、白菜、蘑菇等为主。消费水果主要有
苹果、桃、梨、枣、杏、桔子、香蕉、葡萄、柿子、西瓜、哈蜜瓜、菠萝、荔枝、桂
圆等。越来越多的居民用上自来水,不少城镇居民饮用矿泉水、纯净水。酒类由一年
四季饮用白酒改冬春以饮白酒为主,夏秋以啤酒为主。进入2000年以后,一日三餐开
始讲求质量和营养。早餐以馒头、油条、火烧、面泡、面条、豆浆、方便面、粥类等
为主。午餐和晚餐基本相同,以大米汤、小米汤、面条、馒头、包子、馅饼、水饺、
米饭为主。三餐中早晚佐食的多为小菜,中午一般为炒菜。2005年后,不少城镇居民
到街上就餐,早晨到街上吃油条、喝豆浆。晚上到街上吃小吃,在小吃一条街上挑选
自己爱吃的美味。境内农村中老年人历来有聚众吃饭的习惯。到吃饭时,端着饭菜就
近聚到一块,夏季多在树荫下,冬季多在背风、向阳处。一边吃饭,一边闲谈,较多
的是谈论生产, 也谈外地及当地新闻, 有时也品评人物。此风至今尚存。节日饮食
曹县人有饮酒的习惯。除宴会、待客、祭祀、婚嫁、丧事用酒外,大的节日必喝酒。
一般在春节和中秋要准备充足的蔬菜、肉蛋、水产品和各种干鲜果品、酒等,在除夕
夜或中秋节,家人相聚,尽情吃喝。1990年后,日常饮食与节日饮食的差距逐渐缩小,
节日饮食开始讲究菜肴花样和质量,注重营养搭配,荤素协调,鲜嫩生菜、野菜和海
鲜等出现在节日餐桌之上。2000年后,每逢节日家人团聚,一些家庭便到酒店包桌或
去外地旅游过节。酒类也由瓶装或散装的低中档白酒向档次较高的白酒、啤酒、果酒
过渡。 妇女儿童大多饮用果汁等饮料。待客饮食 曹县人好客。每逢家中来客或是朋
友造访,多数家庭备以酒菜热情款待。饭菜酒水的质量和数量一般据家庭条件或视客
人的身份来意等情况而定。菜肴讲究冷热荤素搭配、鸡鱼肉蛋俱全,或四菜一汤,或
六菜一汤或更多。春节及待贵客时更为丰盛。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家庭开始注重菜
肴的营养搭配和酒水的档次品位,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吃如李家烧鸡、孙家驴肉、
米家烧牛肉等成为家庭待客的主菜。各种肉类熟制品、海产品也成为待客的家常菜肴。
或在家烹制或到超市选购或就近从酒店订购或直接在酒店招待。进入21世纪,随着经
济的发展,居民富裕程度日渐提高,招待客人就餐,逐步形成不在家中在饭店的习惯,
以便使客人吃上舒心可口的饭菜, 享受更为周到的服务。服饰服装 居民服装因时代
背景,所处城镇或农村,以及职业、性别、年龄、生活习惯、收入状况等差异而有所
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的功能由遮体、保
暖、经济实用渐次向美观、新潮、时尚、体现个性的审美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
境内城乡居民服装颜色以黑、蓝等单色为主。款式上,男装多为中山装、列宁装、学
生装、青年装,女装多为列宁装、对襟衫等。女青年时兴白衬衫配以灰色或蓝色工装
裤,旗袍极为少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服装的许多花色与款式被斥为“奇
装异服”或“封资修黑货”,西服、连衣裙及花衣服等销声匿迹。此后十余年,境内
城乡居民服装款式单一,颜色较为单调。劳动布、军装绿风靡一时。进入80年代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服装色彩日益丰富,款式经常翻新,质料渐趋高档。西服、面
包服、运动服、休闲服、茄克衫、羊毛衫、T恤衫、呢子大衣、风衣、筒裤、喇叭裤、
健美裤、连衣裙、套裙等新潮迭出,陆续成为穿着主流。布料有化纤、棉麻、毛呢、
丝绸、腈纶、涤棉、混纺等。夏季女青年多穿百褶裙、连衣裙,男青年穿大红、大绿
不为鲜事。90年代后,服装更趋多样化。进入21世纪,个性化、高档化服装以及传统
民族服装受到青睐。许多中青年男子春秋季节穿西装、系领带,老年人多穿宽松的休
闲装、运动装等。女装则以短裙、短上衣、短裤、紧身衣裤以及各种套装、裙装、旗
袍等为主。冬季穿棉衣棉裤者逐渐减少,穿毛衣、毛裤者增多,外套多为棉大衣、羽
绒服、皮衣、呢子大衣、毛皮大衣等。2005年后,服装大市场、专卖店遍布城乡,名
牌服装引领消费潮流。 鞋帽 20世纪50~60年代,境内男性多穿方口、圆口布鞋,女
性时兴穿花鞋,干部、学生也有穿皮鞋的;人们冬天戴棉帽,夏天戴草帽,秋天戴夹
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家庭妇女多不再做鞋,男女老少穿鞋多从市场购买。穿绣
花鞋的越来越少。改革开放后,居民穿戴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女青年穿高跟皮鞋蔚然
成风,农村妇女穿高跟鞋的也为数不少。帽子的种类、质地也逐渐增多,有线帽、布
帽、皮帽、呢子帽等。80年代,春秋季以穿布鞋、胶皮鞋、旅游鞋、皮鞋等为主,夏
季穿塑料凉鞋、皮凉鞋、合成革凉鞋等,冬季穿布棉鞋、皮棉鞋、皮靴等。布鞋多为
平底,有圆口、松紧口、系带五眼鞋等,皮鞋有平底、半跟、高跟等,青年女子多穿
半跟或高跟系带鞋等。农民穿布鞋、旅游鞋居多。婴幼儿以穿手工制作的软底布鞋及
布面手工绣制“老虎头”形鞋居多。90年代,样式变化最大的是皮鞋和凉鞋,高跟、
半高跟、粗跟等品种繁多,除传统的黑色、棕色外,红、黄、白、蓝、绿、紫等时尚
鞋以及各种布质、皮质、草编、线编、塑料水晶凉鞋受到欢迎。青年男女开始流行穿
高筒皮靴。春秋季节男子戴礼帽、呢子帽,夏季戴草帽、凉帽。中青年男子一般四季
都不戴帽;女子春秋季戴帽者甚少,冬季戴毛线帽、皮帽等,夏季戴草帽及遮阳帽。
进入21世纪后, 名牌鞋帽应有尽有,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佩饰 20世纪80年代
前,佩戴金银饰物的多为中老年妇女。80年代,女性时兴戴发卡、耳坠(环)、戒指
等饰物。进入90年代后,男子主要戴板戒、玉佩、手镯、手链、胸花、耳环等。女子
则以项链、手链、手镯、耳坠、耳环、胸花为主。品质有白金、黄金、白银、钻石、
玉、水晶石、珍珠、塑料、玻璃等。进入21世纪,男女佩饰变化不大。项链、戒指,
男女均有佩戴。民居境内历史上传统的民房多为土木结构。院墙、屋墙,多采用泥土
垛墙和土坯墙。因砖造价较高,只有富裕户造砖墙。较富居民也只垒砌一米高左右砖
墙做为土墙的根基。境内建房都用木梁、木檩。一般家庭多用秫秸、麦秸覆盖房顶,
上面涂一层泥,以防漏雨。只有富裕人家才盖瓦房,并在屋脊上安脊兽,名曰“五脊
六兽大堂屋”(正房)。有的富裕人家还有高门楼,上面装有饰物,名曰“插花门楼”。
在瓦房屋脊上和门楼上装吻兽及饰物,是境内的一种建筑习俗。境内自古以来,居民
较为注重建房仪式。当房基地选中之后,建房开工择吉日,俗称“看日子”。定下时
间后,分别请泥瓦匠掌尺人丈量、放线,请人挖地基打夯,俗称“打地工”,打夯必
唱夯歌,俗认为不唱夯歌后世出哑巴。上梁那一天,什么时辰上梁由泥瓦匠掌尺人提
前告诉“主家”(房主)。时辰一般都选在正午时分,上梁时间一经确定,房主即准
备酒菜,购买鞭炮,请人写好对子(对联)。当梁安放稳当后贴上对子,燃放鞭炮,
庆贺上梁成功。梁上贴的多为“金梁光曜日,玉柱力擎天”、“上梁喜逢好年月,立
柱恰遇吉利时”、“吉日立柱凝百瑞,良辰上梁集千祥”等,以图吉利。门对多贴有
“新屋落成千般喜, 家庭和睦万事兴” 、“华堂建就六亲力,玉宇落成百匠功”、
“三星高照临新宅,五福咸臻满画堂”等,横披多为“祥集华堂”、“瑞气临门”、
“宅院福地”等以图喜庆。上梁要喝上梁酒,俗谚曰“上梁的酒,古来有”,当天中
午,房主、亲朋、匠人、帮工相聚在新房旁欢饮上梁酒。在境内,房屋建造中有许多
规矩与禁忌。院落布局分为四合院、三合院等形式。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
南屋和东西厢房所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正对大门的厢
房最低。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三合院有正房、厢房而无南屋。按在院落中的
不同位置和其他特殊功用区分:一是北屋,又称正房、堂屋,是四合院、三合院中坐
北朝南的一幢,是一家人的主要起居屋。二是厢房,又称“配房”,建在正房之两侧。
东厢不宜居住,谚曰:“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东厢房多作储存室或
厨屋。三是耳房,屋宇或大门,门洞旁的一间名为耳房,旧时大户人家往往安排长工
住在这间屋里兼作门卫,故也称门屋子。境内,对房基的选择比较看重。房屋的向口,
忌正南正北“子午向”(因为庙宇皆“子午向”),正房多取东南,俗曰“朝阳”。
通常认为新房低于邻居对自家不利,高于邻居,习称“欺邻”,一般前不高于后,左
不高于右,故一般接山房屋,房高相同。有的房低于邻居时,通常在自家房顶上安装
一个小房子模型,以示房顶加高。迁入新居也要择吉日,吉日这天提前贴好对子,对
子多为“吉日迁居万事如意,良辰安宅百年遂心”、“莺迁金谷晓,花报玉堂春”、
“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等,横披贴有“乔迁之喜”、“安居乐业”、
“吉庆满堂”等。乔迁之日,亲友多来帮忙、贺喜。20世纪80年代,境内城镇职工住
房多以单位计划分配为主,平房居多,楼房较少,使用面积较小。未分配住房的家庭,
租住附近民房。农村大量兴建新房,并且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多为砖结构起脊瓦房。
90年代后,随着房地产开发业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城镇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建
起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居民陆续购置,喜迁新居。在农
村,不少农户建起前出厦堂屋,且多与配房连体。室内地面多以水泥或瓷砖铺地,接
地墙边打水泥裙子或以瓷砖粘贴,墙壁抹白灰、涂料粉刷。房屋门窗普遍加大,外镶
玻璃,内嵌纱网,装有铁棂。院墙多为砖砌,沙灰抹皮或水泥喂缝。迎门墙多用陶瓷
壁画装饰,多绘有松、竹、鹤和山水等图案。院门门楣镶有“幸福之家”、“前程似
锦”、“安居乐业”、“紫气东来”、“天赐百福”等吉祥字样的长方形石匾或陶瓷
匾。进入21世纪,城镇住房楼建筑质量提高,面积较大,水、电设施配套齐全,宽敞
明亮,多为“三室一厅”,且装饰装修渐趋高档豪华。在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步伐的加快,有些居民盖起了二层楼,上层为居室,下层为客厅,并设有浴池、
卫生间等。 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交通20世纪50年代以前,境内富人外出多用4人
抬小轿,穷人外出多步行。农村请医生或老年人和妇女走亲戚,多用“小车子”。用
于生产的四木轮“太平车”,冬闲时也往往为代步工具。娶新媳、青年妇女走亲戚、
看戏必须在太平车上搭拱形车棚,罩以被单,俗称“蓬笼子车”。20世纪60年代后,
自行车渐多,80年代中后期,居民普遍以自行车作为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远行则乘
汽车或火车。进入90年代,摩托车成为仅次于自行车的代步工具,各种农用机动车成
为农民外出、购物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车以及以三轮车为主的出租车为城区居民的
出行提供了方便。进入21世纪后,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以及私家汽车相
继出现,出行更为便捷。通信曹县历史上通信主要靠书信或托人带口信。直到20世纪
80年代,通信方式仍较为单一,居民多靠书信传递信息,偶有电话联系,有急事拍电
报。90年代中期以后,公用电话、家庭电话、BP机相继普遍使用,移动电话逐渐增多,
居民互通信息大为便利,亲友间电话拜年、电话问候成为时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逐步成为现实。进入21世纪,网络通信快速发展,上网聊天、发电子邮件成为新的联
系方式。传统的书信、电报等通信方式受到冷落,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固定电话逐
渐减少。 器具炊具 境内农村居民多年来沿用传统的砖砌灶台,多使用铁锅、风箱,
烧柴草或煤。城镇居民多用蜂窝煤或煤油炉、铝锅、铝壶。20世纪90年代起,城乡开
始使用液化气灶和各种电炊具。2000年后,高压锅、电饭煲、不粘锅、抽油烟机、消
毒柜、微波炉、电烤箱、电磁炉开始进入居民家庭,但农村仍有少数家庭保留传统灶
台。家具 境内多数居民家庭讲究家具摆设。以往一般家庭的堂屋都有条几、八仙桌、
圈椅(俗称太师椅、椅子)、方凳、茶几及长凳(俗称四尺凳)等。此类家具以国槐
等硬木制作的为好,并在适当部位刻花,常能传继数代。家具涂料以用真漆为最好,
一般用熟桐油作涂料。颜色最常见的是深枣红色,以显古朴大方。条几上多陈列座钟、
花瓶等,后壁上所挂中堂画及对联,其作者的档次也是家庭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居
室家具有木床、大橱、柜子等。床靠里一侧多围圈床席,席由秫秸篾子编织而成,上
有各种吉祥图案。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西式家具开始为城镇居民所乐用,并渐次影
响农村。80年代,家具从种类、式样、颜色到材料、制作,都有很大的变化。木器家
居多以松木、水曲柳为硬料,三合板和密度板为板料,在制作中用螺钉、铁钉固定,
化学胶水粘合,以化学合成漆作涂料,有的还贴上木纹塑膜。由以往的请木匠来家打
造家具,逐渐演进为直接从市场上选购或定做。城乡居民使用的家具,除传统的桌、
椅、柜、橱外,多数家庭根据需要,逐步增添大衣橱、写字台、圆桌、折叠椅、沙发、
茶几、角橱、床头柜等。城乡居民多睡木床或铁床、竹床,床上铺棕垫为好,透气、
冬暖夏凉,健身而舒服。进入90年代,开始流行组合橱、组合沙发、电视柜、书柜等。
城乡居民时兴席梦思床、棕垫床等。床上用品日趋多样化,开始使用毛巾被、毛毯、
床罩、电热毯、太空被、羽绒被等。进入21世纪,时兴实木沙发、真皮沙发、实木板
床。 床上用品时兴四件套,以纯棉制作的床单、被面等最受青睐。家用电器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电视机、收录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开始进入家庭,以城区
居民为多,但有彩电者较少。进入90年代后,城镇居民所用电视机由14英寸、18英寸
逐步更新为21英寸、25英寸、29英寸和34英寸彩电,黑白电视机逐渐淘汰;农村以21
英寸、25英寸为主,黑白电视机逐步减少。各种录像机、组合音响、影碟机、冰箱、
冰柜、空调器、洗衣机、电水壶、电吹风、电暖气和饮水机等逐渐进入城乡居民家庭。
进入21世纪,多功能冰箱、空调、全自动洗衣机、电脑、摄像机、放像机、数码照相
机、钢琴等高档商品开始进入部分普通家庭。在农村,黑白电视机已无人问津。国家
实行家电下乡政策后,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使用高档节能环保电器的农户
越来越多。 照明 洗浴曹县历史上多用棉油灯和蜡烛照明。直到20世纪50年代农村用
棉油灯照明的依然不少。60~70年代,农村点煤油(柴油)灯的渐多,取代了棉油灯。
城区有部分居民用上电灯照明,至1978年,城区用电户已达3000户。20世纪80年代初,
城区居民多用电灯照明,农民多用煤油灯照明。90年代中期,城乡居民普遍用电灯照
明,装饰性灯具日渐增多。进入21世纪,装饰灯具、节能灯具逐渐普及。随着城市建
设力度的加大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城区实现亮化,农村街道安装路灯,为居民出行
照明提供了方便。20世纪80年代,县内浴池为数不多,城乡居民洗浴多有不便。90年
代中期,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开始进入城区居民家庭并日趋普及。2000年后,太
阳能热水器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且城乡相继出现个体浴室、澡堂、桑拿浴、洗头房等,
居民洗浴越来越方便。娱乐20世纪80年代初期,境内儿童娱乐多以做游戏为主,游戏
有捉迷藏、丢手帕、跳绳、跳皮筋、蹦飞机、打耳、打皮牛、弹洋画、砸杏核、滚铁
环、弹琉璃蛋、抓子子、踢毽子、放风筝等。那时儿童都没有像样的玩具。若大人能
用碎布拼个布娃娃、到街上买个小木车,都会令其他孩子羡慕不已。大人娱乐活动也
很贫乏,走象棋、走军棋、走六周、丢四角、看戏、听闲书、看画本、玩纸牌、推骨
牌为主要娱乐方式。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发展,居民的娱乐活动日渐增多,娱乐
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看电影、看电视、看录像、听广播、听收音机等,丰富了人们
的业余生活。进入90年代,跳舞、唱歌(主要是卡拉OK)、打台球、打乒乓球、打篮
球、转呼啦圈、滑旱冰等在城镇及企事业单位比较盛行。城镇少年儿童已与多数传统
的娱乐方式分道扬镳,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多样的现代玩具。有拼接、组合等益智玩具,
大至儿童的学步车、三轮车、自行车、小汽车、滑板车等,多设计新颖,色泽鲜艳;
有的玩具会走、会跳、会发声,有的(如电动小汽车)还可以遥控,其开停进退转向,
尽显新奇,惹人喜爱。每逢节假日特别是儿童节,家长带孩子选购新玩具者甚多。城
镇老年人退休后经常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聚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打门球,有的
还练书法、搞绘画、弹钢琴等。进入21世纪,在农村,随着戏曲下乡、电影下乡、图
书下乡和文化大院的增多,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城区,随着城市建
设品位的提升,建设了多处公园及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了较为宽敞的文化娱乐场所,
人们开展多项娱乐活动。每当早晨和夜晚,人们聚集起来有的跳交谊舞,有的跳健美
操,有的扭秧歌,还有的耍剑,打太极拳,场面宏大,音乐委婉,节奏和谐,热闹非
凡,其乐无穷。同时,县里还相继举办了芦笋节文艺演出、文化艺术节、烟花晚会及
多种庆典文艺演出活动,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