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近 现 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2&rec=740&run=13

说亳 清末民初 王国维 蒙之西北, 即汉山阳郡薄县地也(今山东曹州府曹县南
二十余里)。其为汤都有三证:一、以春秋时宋之亳证之。《左氏·庄十一年传》:
“宋万弑闵公于蒙泽,立子游。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
冬十月,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杀南宫牛于师,杀子游于
宋,立桓公。猛获奔卫,南宫万奔陈。”杜注以亳在蒙县西北,如杜说,则亳与曹接
境。曹师之伐,先亳后宋。猛获在亳,故北奔卫;南宫万在宋,故南走陈。是宋之亳
即汉之薄县。又《哀十四年传》:“桓魋请以鞍易薄,景公曰:‘不可。薄,宗邑也。’
乃益鞍七邑。”鞍,桓魋之邑,地虽无考,当与薄近。是岁,魋入于曹以叛。时曹地
新入于宋,虽未必为魋采邑,亦必与魋邑相近。则其所欲易之薄,亦必与曹相近,殆
即前汉山阳郡之薄县。而此薄为宋宗邑,尤足证其为汤所都。然则此北亳者,于春秋
时为亳、为薄,于两汉为薄县,晋时县治虽废而尚有亳城。若南亳、西亳,不独古籍
无征,即汉以后亦不见有亳名。其证一也。二、以汤之邻国证之。孟子言:“汤居亳,
与葛为邻。”皇甫谧、孟康、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前汉属陈留郡,后
汉属梁国)之葛乡为葛伯国。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
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然谷熟之去宁陵虽较之偃师为近,中间尚隔二百余里。
若蒙县西北之薄与宁陵东北之葛乡地正相接,汤所都自当在此,其证二也。三、以汤
之经略北方证之。汤所伐国韦、顾、昆吾、夏桀皆在北方。昆吾之墟地在卫国(汉东
郡濮阳城内),《左传》、《世本》说当可据。而韦国,《郑笺》以为豕韦。按《续
汉书·地理志》:“东郡白马县有韦乡。”杜预亦云:“白马县东南有韦城,古豕韦
氏之国。”又“白马之津”。《史记·曹相国世家》亦谓之“围津”。是韦与昆吾实
为邻国,与亳相距不过二百里。顾地无考,《汉书古今人表》作“鼓”。按殷墟卜辞
云:“王步于■”,“■”当即“鼓”字。卜辞所载地名,大抵在河南北数百里内,
知亦距韦与昆吾不远。且顾与昆吾,《郑语》均以为己姓之国。故卫之帝丘城外,有
戎州己氏,而梁国蒙薄之北,汉亦置己氏县。疑古顾国当在昆吾之南、蒙薄之北。然
则亳于汤之世居国之北境,故汤自商徙此,以疆理北方。逮北伐韦、顾,遂及昆吾,
于是商境始北抵河,王业之成基于此矣!汤之时,方有事北方,决无自商丘南徙谷熟
之理。至偃师之地,更与诸国风马牛不相及。其证三也。自来说汤都者,纷歧无定说,
故举此三证质之。从汤都亳谈鲁西南历史地理问题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系教授 邹逸麟
我认为曹县的亳是汤都的北亳,是为讲课需要,从王国维先生的说法。现在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一、《史记》里讲到殷墟有两处,一处见《项羽本纪》,为安阳小屯无疑。
一是《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墟,见宫室毁坏,生禾黍,而感叹不已,过去
我认为此殷墟亦在小屯,然心中总有不安。箕子从东部来朝周,为何要渡黄河到安阳,
再渡黄河到洛阳?现在看来,此故殷墟应指曹县的北亳,此处正为东西的要冲,继商
祀的宋国之地,箕子朝周,过此与微子见面,又拜谒商汤宗庙,是合理的。二、曹县
的亳又称蒙亳、景亳、晋时省薄县入蒙,这一带靠近蒙泽。盘庚旬自奄迁北冡,(见
《竹书纪年》),北冡即殷墟,冡为蒙之古体,称“北冡”正因为南方有一名蒙的旧
城,故迁北方后称北冡。鉴于以上两点,我对曹县的亳为汤都更加强了认识。三、鲁
西南地区在古代为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春秋时为三晋文化、齐鲁文化、楚文
化交汇处,交通方便,人物荟萃,所谓陶为“天下之中”。西汉时,这里的济阴郡是
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但唐以后经济地位逐渐衰落。其过程大致为两个阶段:1.隋
炀帝开浚通济渠后,为保证运河的水源,将黄河其他分水口全部堵塞,古代沟通东西
的济水因水源缺乏而断枯(见《太平寰宇记》),南北交通以通济渠为主,济水的功
能为其所代替,而定陶等鲁西南城市逐渐衰落,定陶至北宋熙宁五年废县为镇。自战
国以来千年名城衰落得连做一个县的资格也没有了。这与济泗运河的衰落是一致的。
2.第二个阶段是金元以后黄河的泛滥,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宋杜充为抵
御金兵攻开封,在滑县西南扒开黄河堤,逼河东南流入泗水,由泗入淮,此后黄河夺
淮入海近800年。 金代以后, 黄河在鲁西南不断决口, 如元至正四年黄河在白茅堤
(曹县西、太行堤北岸)两次决口,酿成大灾,黄河决口不仅有洪灾,更危害的是沙
灾,因“水去沙留”,淹没了农田、城镇,破坏了道路。元明以来,河东南入淮,南
岸高,北岸低,洪水来时,堤防不备,即北决成灾。史籍屡载不鲜。特别是曹县距黄
河最近,决口大多在曹县境内,决后粗沙均停滞在曹县境内,将古迹都埋在地下。如
能对境内来个遗址普查,必将发现大量古代遗迹。四、发掘古文化遗址,不仅可以探
究古史,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而目前曹县的现
状,很难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曹县境内的亳是汤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何兹全
从文献记载上看,曹县北亳比南亳、西亳都过硬。主张这一说法的,大都是博学之士,
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王国维。所以汤都亳在曹县境,问题是不大的。但是有些问题还
要研究。古代的记载大多根据传说。传说的核心,一般说是可信的,但是传说随着时
代的发展往往也有发展,有变化。所以一个传说往往很混乱,亳都大概也有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只靠现存材料,是不够的,我们要靠考古,靠发掘,这是
研究的根本。曹县古迹很多,尤其商朝的很多。但缺乏考古发掘,因此特别要注意考
古发掘工作。商民族是一支东方民族,是一个常常迁徙的民族,也是一个文化很高的
民族。所谓东方,一是指从东北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加上山东河北这个区域,二是
指和夏和周对比而言。东方民族对他们祖先的来源,有一种共同的传说:所谓卵生。
杨向奎先生讲过,我的老师傅斯年先生也讲过,还有别的学者也有这种说法,认为是
从鸟蛋中生出的。这些民族多半是东方活动的民族。商朝人也说他们的祖先是卵生的,
老祖母吞了一个卵,生了他们的祖先。古书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是
殷民族的祖先,很有功烈,“海外有截”,是说他们的土地海外还有一部分。周灭商
后,把箕子封到朝鲜。殷民族又是一个常常迁徙的民族。古籍记载前八后五,汤以前
迁了八次,汤以后迁过五次。杨向奎先生说,古人习惯迁走了,把原居处山川居邑的
名字也跟着迁走。古代,山东半岛、安徽北部、河南东部有亳音的地方很多,如薄姑、
蒲姑等。所有带亳音的地方大约都是殷人住过的地方。商的迁徙大概是从东从北向西,
曹县这个地方,是商族发达起家的地方,是商的比较重要的一个亳。东方民族是古代
文化比较发达、 比较先进的一个民族。商都亳研究 是县政府承担的省社科规划办十
一五历史学科重点项目。主要论述内容有36个方面:1.商汤至太戊,亳都未迁,一直
在曹县境内。2.商初都邑并存,亳为首都,亳在今曹县南。3.商都亳诸说纷争,唯曹
县亳都最为合理。4.分析《史记》中“汤始居亳,从先王居”、《诗经》中“天命多
辟,设都于禹之绩”;《叔夷钟铭》“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是指商汤顺天命,
设首都在禹创业的地方,即今曹县之境。5.从《竹书纪年》中的“商之兴也,梼杌次
于邳山” 分析,邳山应是位于曹县东梁堌堆村的景山,是商汤会盟诸侯之地。6. 从
《左传》中的“宋萧、蒙,实杀子游”、“宋萧、亳,实弑昭公”分析宋宗邑亳,知
春秋之蒙、亳在今县城之南,是宋宗邑,也是商宗邑,是商都亳所在地曹县。7.从亳
与葛、载相邻的关系分析,今曹县之亳,最符合这个条件,应该是商汤所都。8.从商
初境域、九夷与殷商的关系以及仲丁迁都于隞征蓝夷的情况分析,可知商初境域为今
曹县之大部区域,商与九夷毗邻且为灭夏同盟,仲丁把都城迁往隞后,九夷及旧都附
近的方国纷纷反叛,导致诸侯莫朝,这些方国在今曹县境内或周边均可找到遗址。9.
从曹的来源和地理位置与亳、鞌邑的所处方位分析,知曹在今曹县北,亳在今曹县南。
10. 通过考证有莘国的位置,以及与成汤所居亳的关系,再有宋真宗祭泰山时驻跸曹
州时,过有莘伊尹庙写下的《伊尹庙碑赞(有序)》,都证明有莘在曹县北部境内,
与曹县之南的亳相距不远,古曹州在今曹县境内,曹县为商汤之都是可信的。11. 由
商王太戊时期发生的“亳廷桑谷”事件分析宋的来历,证明太戊所居之亳,仍是汤都
之亳,其后才有宋地之名,为宋宗邑所在地,在今曹县南。12. 从《史记》中的“盘
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治亳……”和《国语·楚语》中记载的武丁居河亮阴
三年之事分析,盘庚治亳时居住的地方是亳城旁边的贯,在今曹县南十里处,武丁亮
阴三年所居之河邑在今曹县北境燕城集、江海村燕陵堌堆一带,进一步佐证了曹县是
商都亳所在地。13. 分析“景亳之盟”与“景亳之命”的区别,及镳宫所在,应是景
亳会盟在景山,今曹县东梁堌堆;景亳受命在亳东郊之镳宫,今曹县南王黑楼一带。
14. 考证汤陵、伊尹墓、莱朱墓、太甲陵、盘庚陵、箕子墓、莘仲君墓的位置,曹县
之所以有这一系列的商代遗迹,是因商代第一个都城设在这里的缘故。15. 分析箕子
朝周时所过“故殷墟”,应是商汤所在的都城,即今曹县。16. 从史籍中所记汉南四
十国归商的事实分析,商初汉水即济水,汉南即济水之南,也就是今曹县以及周边的
位置,从而确认曹县是商汤居住的中心。17. 分析夏商所处的方位,西夏东殷为学者
公认,曹县符合殷商夏在之东方。18. 从“汤起于亳”与“汤止于亳”分析,商汤自
亳兴起,又建都于亳,都应是在今曹县之境。19. 考证“汤征有洛”及黄帝、尧、商
汤祭洛,那时的洛水不是指现在河南省境内的洛水,应该在亳东北,即今曹县之东北。
20. 分析“汤封于赞茅”的说法,知赞茅应与亳为相邻之地,曹县东北的成武县与单
县之间,古有赞茅之名,应是汤被囚释放后,桀为安抚汤所赏之地赞茅,进一步证实
今曹县是汤都之亳。21. 分析关于偃师尸乡商城的文献记载,认定偃师应该是商初立
九鼎之地。22.“汤屋夏社”、立九鼎之邑应该是在夏人比较集中的偃师。23.从商的
本义分析商所处位置,进而找到与殷、郼、衣的关系,商是自契以来的族号,殷是汤
迁亳后商族的又一称号。24. 从桐宫的由来,寻找桐宫的位置,曹县南汤陵东侧最为
准确。25.分析蒙泽位置,解开汤都亳又称蒙亳之来由。26.从薄与亳字义上分析二者
相同的关系,联系薄、亳在曹县的历史渊源,论证商之初都在曹县。27.考证涂(塗)
山位置,知曹县南土山集之涂山为汤葬地,西南3里为都城亳。28.考证唐名来历,知
尧封之唐、汤居之唐土、鲁公会戎之唐,均为今曹县之境。29.从《史记》、《汉书》、
《后汉书》对亳的记述分析,曹县为汤都之亳依据是充分的。30. 分析商汤伐夏及夏
桀逃亡路线,再论汤都亳在今曹县之合理性。31. 从甲骨卜辞记载的亳考证汤都在曹
县。32.分析郑亳说论据,证明郑州商城应是仲丁迁都之地。33.分析先商文化、漳河
型文化、辉卫型文化、二里头文化,排除他地为汤都之可能性。34. 分析岳石文化、
南关外期文化、二里岗文化之关系,寻找汤都考古之路径。35. 从郑州商城、偃师尸
乡商城、小双桥遗址年代和性质分析,三者均不可能是商汤之都。36. 分析南亳说与
西亳说,二者均不可能是商汤之都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