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抗 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2&rec=263&run=13

1986~2009年,境内干旱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其中,1986年、1987年、1988年、
1989年和1997年的旱情较为严重。每遇旱情,县委、县政府都组织各乡镇(街道)和
县直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抗旱投入,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推行科学用水,
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把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1986年,春夏连续干旱,50
个乡镇均受其害。全年降水量453.3毫米,比常年偏少近200多毫米,特别是6、7月份,
正是各种秋作物的生长关键期, 全县降水量仅2毫米左右,相当于常年降水量的百分
之一,是曹县自1957年有气象资料记载后降水最少的一年。全县的农作物普遍受灾,
大片庄稼几乎枯死,绝大部分沟河断流,坑塘干涸,城南高亢地带群众吃水困难。全
县成灾面积93333.3公顷。 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认清形势,统一思想,顽强拼
搏,抗灾自救”的号召,并且采取“农业减产副业补,粮食减产蔬菜补,大田减产庭
院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的补救措施。县五大部门的负责人深入基层,带领全县
党员、干部和群众,挖掘一切水源,利用一切水具,全力抗旱,全县共组织劳力26万
人, 利用机井9200眼,机械1.2万台套,其他提水工具10万余件,把灾情所造成的损
失降到最低程度。全年粮食总产仍为33.95万吨,仅比1985年减产6.5万吨;棉花总产
1.51万吨,比1985年减产0.01万吨。1989年,夏旱连秋旱,6~9月份降水282.4毫米,
6月、7月基本无透雨。一般10厘米土壤含水率为10%~15%,特别是南部高亢地带土壤
含水率低于8%。全县受灾面积76666.67公顷。县委、县政府组织劳力21.5万人,利用
机井10924眼, 引黄河水1.3亿立米,利用机械1.4万台套,其他提水工具12万件,浇
地日进度5000公顷, 共浇地70000公顷,创造了曹县有史以来浇灌面积最高纪录。当
年,全县粮食总产35万吨,棉花总产35万担。1997年,境内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
3月14日~5月3日,全县平均降雨11.9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60%,这一时期地温逐渐
升高, 地表水蒸发量大, 小麦返青、拔节、抽穗,需要大量水分,农作物受旱面积
80000公顷,重旱17333.33公顷。6~10月连续5个月降雨仅有179.9毫米,比历年同期
减少60%。 同时,黄河水明显减少,引水难度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机井出水不足,
全县大面积麦茬地因缺水不能适时播种,已套种的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因干旱缺水,
大面积卷叶枯萎,受旱面积达90666.67公顷。县委、县政府抽调县、乡干部组成抗旱
专业队,支援抗旱。全县投入抗旱劳力30余万人,增打机井410眼,检修旧井12000眼,
并实行机井配套,保证抗旱用水。群众在无河水、无机井的地块打手压井、对口抽、
梅花井等4.6万眼。 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引水、配水、调水,并对重要输水工程加强
管理。 当年,全县粮食总产仍达55.65万吨,棉花总产1.21万吨。2000年后,境内每
年多遭春旱。县委、县政府本着“春旱早抗、及早动员”的原则,加大调水力度,实
行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发动组织开展抗旱工作。2001~2009年,全县每年投入抗旱
劳力15万人次, 利用机井1.5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2万套,抗旱浇水面积80000公顷
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