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概述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2&rec=1&run=13


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35°03′,东经115°08′
~115°53′, 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北接菏泽市牡丹区、定陶县,东邻成武县、单
县,南隔黄河故道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民权县相望,西与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
东明县接壤。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县委、县政府驻曹城街道。
北至菏泽市区50公里,东北至省城济南302公里,北至首都北京707公里。2009年,全
县辖16个镇、8个乡、3个街道,1169个行政村。有汉、回、满、藏等25个民族,总人
口1543724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其中少数民族24个、377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4%,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5.6%。

曹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南部,黄河故道,绵亘百里;北部,膏壤沃野,广袤
万顷。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点位于邵庄镇曲布口村,海拔
66.8米,东北最低点位于苏集镇小岩里村,海拔44.8米,高低差22米。境内河流较多,
有东鱼河、 胜利河、团结河等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总长490.6公
里,均属淮河流域水系。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
水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日照时数2147.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
678.4毫米,年平均雾日数28天,年平均风速2.1米/秒,无霜期284天。曹县资源丰富。
全县土地总面积19.7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7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4.8万公顷。
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亿余立方米,在中国北方属丰水区。植物资源500余种,动
物资源200余种。 境内地下储有煤炭、煤气、石油、地热、磁铁矿、黄金沙等矿产资
源,其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已探明煤炭资源总量超过30亿吨,煤质为国内外稀缺的
焦煤。农林牧资源丰富,曹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
平原绿化县和全国活牛出口基地县、青山羊生产基地县、秸秆养牛示范县。所产鲁西
黄牛肉质好、挽力大,誉满全国;青山羊猾皮因波纹美丽而驰名中外。曹县又是中国
泡桐加工之乡、中国杨木加工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利用当地资源加工的林产品,出
口许多国家和地区。曹县还是中国芦笋之乡,全县芦笋种植基地面积8000公顷,年产
优质芦笋11.5万吨,芦笋加工企业达20多家,成为全国芦笋种植面积最大、加工能力
最强、 出口创汇最多的县。2007~2009年,成功举办3届中国(曹县)国际芦笋节。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9处文物古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
位, 6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汤陵、箕子墓、伊尹墓及银香伟业有机农业观
光区、国家首席平原森林湿地风景区等多处旅游景点,且开发潜力巨大。

曹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
息。境内有有莘、郗堌堆、梁堌堆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从曹县安陵堌堆等遗迹中
发现的红陶、黑陶,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锛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物,
足以说明曹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五帝时,尧、舜、禹均在境内
活动。公元前16世纪,今曹县境内商代文化尤其辉煌,商汤建都于亳(今县城南土山
集西南),“仁德”思想影响深远。史载汤在位30年,死后葬于涂(塗)山之阳。汤
王陵虽几经沧桑,但宋、元、明、清“重修汤陵碑”尚存。境内还有汤右相伊尹墓、
左相莱朱墓,商灭后走之朝鲜的箕子墓,遗迹历历可考。春秋战国,大国屡屡交战、
会盟于宋、鲁、曹、卫之间的左氏、有莘、楚丘、亳等地。楚曾于县境设蒙、楚丘二
县。秦置定陶、冤句、武城,今县北境属之。西汉置薄县、己氏、成武县于境内,东
汉将成武东迁于境外。三国魏省薄县入蒙,北周设西兖州于北境左城,旋改称曹州,
又因位于济水之南,设附郭县济阴。隋代改己氏为楚丘。自唐至元,今县境为楚丘、
济阴分治。明洪武二年(1369),曹州因水患迁于盘石镇(今曹县城),撤济阴、楚
丘二县入曹州,洪武四年(1371)降州为县,曹县由此得名。曹县人杰地灵,英才辈
出。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孕育了一批帝王将相、圣哲先贤、文人名士、
专家学者。 他们灿若群星, 辉映后世。夏禹治水,天下太平,其在外治水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赢得后人称颂;成汤灭夏,仁德惜才,“网开三面”、“三聘
伊尹”,成为商朝开国帝王;伊尹德才兼备,足智多谋,灭夏建商,立下首功,被尊
为元圣,史称千古贤相第一人;箕子东渡朝鲜,传授诗书礼乐,医药卜筮,被封为朝
鲜王,成为古朝鲜第一位国王。战国时期大家频出,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改
革家吴起,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周。西汉杰出的农学家氾胜之,对人类做出重
大贡献, 其“谷帛实天下之命” 的思想,历时两千余载,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所著
《氾胜之书》,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科学专著。西汉末年,刘秀生于济阳县舍(今曹县
西北白茅村一带),起兵反抗王莽统治,扫灭群雄,复兴汉室,建立东汉政权。唐代
黄巢,除暴安民,百姓拥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宋代人才辈出,有
知识渊博、执教有方的教育家戚同文,有研究海潮规律、擅长机械制造的专家燕肃,
还有经学家邢昺、名宦柴成务。金代商衡状元及第,以绩显廉能官至监察御史。明代
著名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李秉,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政绩
卓著,世人敬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王珣,一生致力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治理,屡
创佳绩,且教子有方,“曹县王氏父子五进士”,名扬全国。清代平叛名将王经,官
至总兵、左都督,被清廷赐为“定国将军”;清末翰林院编修徐继孺,才华横溢,潜
心钻研学问,一生著述颇丰,所编纂《曹南文献录》一书,辑录周至清两千多年鲁西
南文献,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现代,孔庆嘉、任守钧、祁致中、刘齐滨、朱程、袁复荣等革命志士为人民解
放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英名流芳千古,功绩永载史册,其精神不朽,浩气长存。在
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的斗争中,孙继先、孙端夫、韦统泰、丁仲等以战功卓著跻
身解放军著名将领之列。当代,还涌现出众多名人名家和担任国家部门、军队及省级
重要职务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其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国载人
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将张建启,亚洲举重冠军、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管理中心主任
马文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防腐蚀专家侯保荣,中国气象专家、中国气象研
究院副院长丁一汇,海南省副省长李国梁,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广兴、梁静,山东师
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
艺术家潘鲁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李新花,书画名家吕建德、袁
家保、张剑萍、李荣海、张树林、侯西成,农民企业家王银香、李金亮、刘振义等。
他们都是曹县人的骄傲。

曹县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商业在黄河过境时较为发达,黄河改道北流后逐
渐衰弱。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生
产力,虽多次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但都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1978年,全县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 比1952年增长3.26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
1986年以来,全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
开拓进取,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推进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经济综合实力逐渐提升。
199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2亿元,比1986年增长2.12倍。进入21世纪,全县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48亿元。2006年,曹县
获“全市经济工作先进县”称号。2009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62亿元,居全
市第2位; 第一产业增加值28.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29.27亿元,一、二、三产业比调整到23.32:52.42:24.26;地方财政收入6.53亿元,
居全市第3位, 在全省排名上升到第73位,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财政“省直管县”改
革试点县;固定资产投资45.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38亿元;金融机构存、
贷款余额分别为69.70亿元、73.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5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
收入16902元, 分别为1986年的16.6倍和16.7倍。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曹县属农业大
县,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1950年,全县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
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1957年,实现农业总
产值5218万元, 比1949年增长76%。随后,全县开展以兴修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
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197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9361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至1982年,全县农
村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90~1991年,
曹县棉花总产和皮棉交售连续两年突破百万担,成为中国江北第一产棉大县,受到国
务院表彰。199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全县农村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意见》,
全县各级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小康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1993年,实施种植、
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的农村经济新工程。1997年,调
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推动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1999年始,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
大力发展芦笋、林木、杞条、畜牧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由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迈进,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2000年,农业总产值
30.79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9元。全县农村基
本实现小康目标,并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2006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当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曹县召开。
全县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同年,曹县全部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田纳税从此成为
历史。2007年后,对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库区移民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各项惠
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2009年,全县发放各类
支农性资金1.92亿元;粮食总产105.88万吨,为1986年的3.2倍;棉花总产1.04万吨,
油料总产1.27万吨,蔬菜总产23.05万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万公顷,标准化基地
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发展到5.0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568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34.2
%; 水果总产2.32万吨,为1986年的5.71倍;新增林下规模养殖场50余处;肉类总产
7.89万吨,禽蛋总产3.81万吨,奶类总产4.30万吨,分别为1986年的4.34倍、4.13倍
和230倍;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0个,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21家,市级以
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农机总动力199万千瓦,为198 6年的11.7倍。农林牧渔
实现总产值50.66亿元,比1986年增长12.9倍。曹县先后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菜篮子产品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称号。工业经济发展逐步加
快。曹县历史上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全县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195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99万元,比1949年
增长54倍。1959年、1981年,先后对县属工业进行两次调整,关、停、并、转部分亏
损企业,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逐步提升。1984年起,进行工业经济体制
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入手,逐步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使工业企业得到一定发展。 1986年, 全县工业企业196家;工业总产值2.1亿元,比
1980年增长88%。1988年,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抓工业”的指导思想,
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至1990年底,
全县初步形成化工、 纺织、 条柳编为主的工业体系, 年工业总产值达5.1亿元,比
1986年增长1.4倍。 1997年后,全县工业领域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一系
列重大改革,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国有、集体企业逐步转为民营企业,为工业发
展注入生机和活力。2000年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2年,建立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吸引大批
企业入驻。 全县工业规模迅速扩大,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06年,引进落地过
3000万元的项目137个。 2008年,曹县获得“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第一名”称号。2009
年,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7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46.85亿元;实现主营业
务收入244.94亿元,总量居全市第2位,在全省排名由119位上升到第84位;工业增加
值61.08亿元,总量居全市第2位,在全省排名由123位上升到第94位;实现利税28.12
亿元,总量居全市第2位,在全省排名由114位上升到第72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338%, 居全市第1位。同年,县政府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工业保增长先进单位”。全
县工业体系日趋健全,至年末,形成林木、条柳编、棉纺、化工、畜牧、食品、芦笋、
机械等八大主导产业体系,工业产品有橡胶助剂、轮胎、棉纱、针织坯布、软包装食
品、罐头、桐木拼板、实木家具、草条木工艺品、雕刻工艺品、地毯、服装、变压器、
搪瓷、内螺纹铜管等25大类。其中,林木制品、草条工艺制品、芦笋罐头产量和出口
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投入的加大,曹县高新技术产业企业、
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不断涌现,1986~2009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31家;实
现产值52.1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达到77家, 有8个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有11种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
称号。环境保护日趋加强。曹县环境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县建设局
设专人负责。1980年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981年,
始对排污企业收取排污费,并提出治理措施。1986年,设立县环境保护办公室,配置
简易环境监测设备。1991~2000年,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建成污染防治设施30余台
(套),治理废水、废气、噪声污染源90余个,取缔20余家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
的“十五(土)小企业”。随后,将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层层实
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新建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严格考核,依法治理。至2005年,
全县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烟尘、二氧化碳以及噪声污染基本符合城乡
功能区标准。2006年后,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强力推行生态县建设,境内环
境状况明显好转。2009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上升
到98.82%和100%;无害化垃圾处理率达98%;圣奥化工等2家企业分获省、市级“环境
友好企业”称号,庄寨等6处乡镇分获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五里墩等116
个行政村获市级“生态村”称号。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曹县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步
于20世纪80年代, 进入90年代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1992年4月,县委、县政府作
出“敞开县门,主动出击,广泛联络,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
展”的总体部署。当年,曹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引进外资先进县”。2000年后,
全县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外向型经济连年取得新成就。 2004年,曹县被省政府授予
“外经贸工作先进县”称号。2009年,巨鑫源公司、曹普公司分别在澳大利亚和美国
成功上市。至2009年底,全县出口企业达到150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稳定
的贸易关系, 出口产品涉及木制品、工艺品、化工产品、食品、纺织品、畜产品等9
大类,出口创汇累计达到15.99亿美元。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30家,实际利用外资
1.74亿美元,曹县初步形成大开放的局面。商业贸易繁荣兴旺。1978年后,境内市场
逐渐放开搞活,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市场繁荣,物
价稳定,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 1986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1亿元;
1990年,增加到3.07亿元。随后,全县国有商业企业先后进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项改革,个体私营商业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下日益发展壮
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显著增加。1995年、200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7.97
亿元和11.7亿元。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位后,曹县个体
私营商业异军突起,商业贸易空前活跃,大规模的集贸市场在城乡接连出现,商业集
团公司、大型超市、高级宾馆饭店、专业连锁店、专卖店、加盟店等应运而生。2005
年, 城乡有大型集市综合贸易市场106个,个体工商户16820户,从业人员47209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0亿元。 随着改革的深入,民营商业迅速发展壮大,城乡商
业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2009年,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38亿元, 为1986年的
46.3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曹县城为宋、元时期盘石镇旧址。新中国成立前,城区面积
不足2.5平方公里, 且基础设施差,功能不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成效逐步
显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城内主要街道进行拓宽、取直、铺设沥青路面,沿
街道两侧陆续建起机关、 学校、商店、工厂等。1981年4月编制县城发展规划,1984
年2月省政府予以批准实施,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1986年,城区占地面积近5平方
公里。 199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增至12.85平方公里。1999年,编制实施第二轮城市
总体规划。 2006年,规划建设4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改变了曹县无大型休闲娱乐活
动场所的历史。同年,还大力实施拆墙透绿美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更加靓丽。城市
经济的推进,给城区提供了商机,带来人气、财气。同年底,按照“南延北扩、东西
整治、控制边缘、经营城中”的城市发展思路,完成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撤销曹城
镇,设立曹城、青菏、磐石3个街道,搭建起14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建设大框架。2007
年起, 先后投资12亿元对城市进行建设。至2009年底,县城区建成区面积23.12平方
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5.33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3.9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
盖率28.56%。自来水普及率92.67%,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经营城市与城区改造、
公共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一批商业楼、住宅楼和居住小区相继落成,一座宜居、宜商、
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初具雏形。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突飞猛进。1950年至1985
年, 先后修建过县国道2条、省道5条,修建县、乡道路23条,全县公路总长499.4公
里。1986年,省道枣曹路洒油罩面18.6公里。1987年,省道菏民路建成通车。1994年,
省道德商路由3级路升级改造为2级路。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通车,纵贯曹县南北,
从此结束曹县不通铁路的历史。 同年, 投资4000万元,对庄青路进行改建。2003~
2005年,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工程,投资2.1亿元,建设县乡公路1400公里。2006年后,
抢抓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公路交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路网体系建设进一
步完善。2007年,日南高速公路通车。2008年,德商高速通车,曹县交通运输更加便
捷。 2009年,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55.2公里,为1986年的4.4倍,其中高速公
路通车里程54公里。 年客运量1627万人次,货运量2904.75万吨,分别为1986年的24
倍和53倍。邮政通信业变化巨大。1978年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邮政
业发生巨大变化。1986年,境内有邮路4条,长174公里。1987年10月,建成第一座通
信综合楼,安装1000门纵制电话自动交换机,从此告别“摇把子”。1989年,开通无
线寻呼。 1991年3月,在全区率先开通3000门程控电话。1995年,实施村村通电话工
程。2000年后,通信事业高速发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
国电信,形成竞争发展的新格局,宽带光缆、小灵通信号传输覆盖城乡,网络营销、
无线上网进入城镇。2009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7万户,互
联网用户4.7万户;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09亿元,为1986年的499倍。电力事业发展迅
速。 1986年, 全县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 35千伏变电站5座,输(配)电线路长度
420.7公里, 用电量4800万千瓦时。1990年,实现乡镇通电。1994年,实现行政村通
电。1995年,实现自然村通电。1996年,实现户户通电。1999年,全县用电量首次突
破2亿千瓦时大关。2000年,达到2.47亿千瓦时。2002年4月,全县城乡用电实现同网
同价。 2005年, 全县境内拥有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14座,高低压线路
2500公里,供电能力大幅度提高。2009年,全县用电量达到8.59亿千瓦时,为1986年
的17.9倍,其中工业用电4.57亿千瓦时,为1986年的23.3倍。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
著提高。科技事业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曹县各类科技组织和管理机构相继建立,
科技队伍日趋壮大。1985年,全县学术团体发展到11个,会员1147人;科技人员增加
到4811人; 获国家及省科技成果奖18项,有4种科研新产品填补省内空白。1986年,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87年,出台放活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1995年,曹县被国家科
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1996年,确立实施“科技兴曹”战略。1998年,
全县31处乡镇均被地区行署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2002年,中国首批本土克
隆牛在曹县诞生,曹县成为全国规模克隆牛试验基地。至2009年末,全县各类科研机
构达到83处, 各类学会、 协会、研究会59个。完成国家、省、市、县各类科研项目
312项。 全县科技人员达到5.99万人,为1986年的31倍。教育事业今非昔比。20世纪
80年代以前,曹县办学条件较为落后,教室简陋,教具奇缺,有近4000间校舍急需改
造, 缺课桌凳7万多套。1980年始,进行校改工作,开展集资捐资等助教活动,“再
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为全社会的心声。至1989年,全县集资3803万
元, 新建教学楼20幢,廊房5812间,平房6773间,大修校舍10031间,购买木质双人
桌椅75357套, 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990年后,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曹县教育
事业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5年,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当年被省教委授
予“教育先进集体” 称号。1995~2000年,集资2亿多元,兴建教学楼、综合楼70余
幢, 扩充校园面积近千亩。2005年5月,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
盲。 2008年,全县64%的中小学实现楼房化。2009年,全县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发展
到6所,在校生0.97万人;幼儿园387所,在校儿童2.45万人,幼儿园教职工1688人;
小学338所,在校生15.9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49所,在校生4.76万人,
入学率100%;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2.44万人。全县中小学教师10474人,小学、初中、
高中教师达标率分别为98%、 85%、75%。卫生事业成就斐然。新中国成立初期,曹县
仅有2所县级医院、11所区卫生所和65个私人诊所,中西医医生221人。全县缺医少药
相当严重,百姓看病就医十分困难。20世纪60年代末,农村推行合作医疗。1978年,
全县医疗事业单位发展到63所,其中县级医院2所,县分院8所,公社医院10所;有公
职卫生医疗人员1653人。 有13处公社、688个生产队实行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
2543人,卫生员6709人。进入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综合性社区卫生
服务网络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逐步健全。1986年,全县有县级医院11所,乡镇
卫生院35所,村卫生室1000余个,病床1366张,在职人员3125人。1994年,农村合作
医疗在27处乡镇推广。1996年,曹县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妇幼人力发展合作项
目县。 1997年, 曹县被省政府表彰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集体”。此后,大力实施
“医疗惠民工程”。2007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2009年末,全县公办医
疗机构达到42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6所,疾病防控机构2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
类卫生机构床位达到3012张, 为1986年的2.2倍。各类救护车42辆;卫生技术人员达
到3885人,为1986年的14倍,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173人,注册护士1418人。
民办医疗机构也不断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农民123.6万人,参合率达到99.1%,
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曹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戏剧之
乡、书画之乡、民间舞蹈之乡的美称。1949年后,县城内陆续建起文化馆、档案馆、
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院、剧院、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等,文化事业日趋繁荣。
1986年后,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08年,曹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秧歌之乡”;人民广场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广
场” 。2009年,全县建成乡镇文化站24处,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0个,群众艺术馆、
文化馆、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各1处,农家书屋165处。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市级
名录,8项入选省级名录,1项入选国家级名录。成功举办曹县文化艺术节。电视人口
覆盖率达到90%;年放映电影1万余场。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多样,歌舞厅、卡拉OK、茶
社、会所等娱乐场所随处可见。全县涌现出1000多人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小说、诗
歌、戏剧、音乐、舞蹈、书法、摄影等作品屡次获奖。曹县获“全市文化工作先进县”
称号。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1986至2009年的24年间,为国家培养等级运动员754人,
在省及国家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奖牌183枚;全民健身运动日趋活跃,开辟晨练点500
余处,曹县被授予“山东省全民健身先进县”称号。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
前,曹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比较困难。1977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职工
年人均工资不足5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7元,尚未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 全县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人民生活逐步得以改善。
1985年,全民所有制和县属集体职工年人均工资分别为998元和764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307元;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存款分别为390元和62元。 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86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
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2009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005元,比1986年
提高15.7倍;城镇居民年收入16902元,比1986年提高15.6倍。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89.28元, 比1986年增长12.8倍;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7亿
元,比1986年增长72.01倍;人均住房面积35.17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1.12倍。民生
保障更加有力,全县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4万多
人。 全县城镇和农村享受低保人数达到5万多人。曹县被省民政厅定为“全省低保规
范化管理示范县”。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1986年后,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1987年,县委制定曹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全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
动,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以提升。1993年,曹县被省文明委命名为“全
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创建文明城市
先进县” 。至2009年末,全县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35个,市级文
明单位237个。 民族团结工作成绩显著。1994年和2008年,曹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
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扶贫济困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起,实施“3211”工程,
结对帮扶1万余户特困群众;建立慈善总会,救助弱势群体1万余人。至2009年,帮扶
长效机制全面建立,曹县获得“全省扶贫扶困先进县”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卓有
成效。1986年后,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社会秩序趋向良好。1995年,
曹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2006年,大力实施
“千万平安”工程,扎实推进“平安曹县”建设,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大宣传典型。曹县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2009年,
曹县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迈出新步伐。1991
年, 计划生育工作跳出省重点管理县范围。2005年曹县创出“3335”工作规范和“4
+1” 工作机制,2006年在全省推广;2007~2008年,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
工作先进县”称号。

1986~2009年的24年,是曹县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
24年;是曹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24年。
这一时期,曹县人民实现自贫穷迈向富裕、由落后逐步崛起、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
性转折,实现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曹县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
程碑。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纵观曹
县县情,全县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顶天立地
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少,高科技项目少,工业化水平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综合利
用水平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土地集约利用的压力日趋增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任务繁重;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
较大差距;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生态文明村建设
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社会事业欠账多,一些关系群众
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科学发展,和谐发
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全县人民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曹县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历史性选择。24年的成就令人振奋,奋斗
的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24年的经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要走符合曹
县实际的强县富民之路,实现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扎实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作为经
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繁荣社会各项事业,把改善
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
持跨越发展,奋力赶超,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创一流的雄心壮志和永不满足
的目标追求,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着眼长远打基础,立足当前抓落实;必须始终坚
持“稳定压倒一切”,标本兼治,实现发展和稳定的高度统一;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协
作、形成合力,加倍珍惜和维护同心同德干事业、谋发展的大好局面。昨天铸就辉煌,
今天跨越赶超,明天更加美好。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爱县、忠诚、包容、厚德”的曹县精神,紧紧围绕“争先进
位、跨越赶超”的目标,以“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为重点,坚持城镇
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凝心聚力,坚定信心,扎实苦干,顽强拼搏,奋力谱写曹县更
好更快发展的绚丽篇章,一个富裕、幸福、和谐的新曹县不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