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条 虫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39&run=13

唐元和五年(810),蝻蝗并生,庄稼被咬死。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全县发生蝗灾,蝗虫飞起,遮天蔽日。
正德七年(1512)秋七月,飞蝗发生,庄稼几被食尽。
万历三十八年(1610),蝗虫为害。
万历四十四年(1616),先是蝻虫为害,嗣后遍野都是飞蝗。
万历四十五年(1617),飞蝗发生,灾情严重。
天启六年(1626),飞蝗冲天蔽日,所经之地禾苗一空。
崇祯十一年(1638),麦后蝗虫成灾,秋季牛瘟流行,冬季麦苗发生蚜虫。次年春,
春苗多半死去。
崇祯十二年(1639)夏,飞蝗蔽天,状如黑云,声如风雨。秋季又生蝻,为害更甚。
一冬无雪,麦苗多受蚜虫之害。
清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发生飞蝗,秋季蝗蝻又生。
嘉庆十九年(1814)夏季,飞蝗遍野,但多被蜂蛰死,未成大灾。
道光十八年(1838),飞蝗过境。蝻虫遍野,大雨后蝻为蛤蟆吞食,未酿成大灾。
同治二年(1863),蝻虫遍野,忽出无数小蛤蟆,自南向北而行,见蝻便吞。几日
后蝻被食尽,未能成灾。
宣统元年(1909)秋季,蝗虫自东南飞来,谷物被吃光。
民国1944年麦收后,飞蝗由东南飞来,数日后向北飞出县境。六月蝗蝻发生,遍
地皆是,早晨朝东行,午间北行,房屋墙垣均不能阻,所到之处,作物被食一空。
1949年夏, 全县蝗虫发生村273个,损害谷地8008亩。其它害虫,如钻心虫、绿
步曲、土蚕,共损害作物4263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麦后,曹县西南、西北地区遍生蝗虫,受害面积44万多亩。
全县及时组织群众进行捕打, 共参加597440人,终将蝗虫全部扑灭。7月,境内10万
多亩良田又发生象鼻虫、钻心虫等,棉花减产尤甚。
1953年夏, 县内有90702亩棉田发生蚜虫。全县动员18万余人治虫,共用棉油皂
2604斤, 烟叶1439斤,楝根593斤,草木灰1846斤,棉油乳剂4393斤,煤油10斤,并
结合人工捏、拍的方法进行捕治。尽管如此,棉花仍减产四成以上。秋,县西北地区
又发生蝗虫8600多亩,全县即发动群众,以药杀为主,人工捕打为辅的方法,消灭了
蝗虫。
1954年5月, 棉蚜虫为害甚烈,为害面积占棉田总数的94%,每棵幼苗平均有40
~50头蚜虫。 虽经整治,仍有部分棉苗枯死。6月下旬,县内一、二、六、七区发生
严重蝗灾,面积达4430亩。其中六区面积最广,南北长3里,东西长6里,平均密度达
每平方尺50~70头, 最多者102头,内有土蝗70%,飞蝗30%。全县立即发动群众进
行捕治,药械为主,人工为辅,蝗虫大部被消灭。
1956年夏秋之季,相继发生棉蚜虫、玉米钻心虫等,有38万多亩棉花和玉米遭受
危害,约计减产15%。
1958年秋,县内相继发生虫害,面积达603353亩(累计),其中蝗虫211072亩、青
虫318604亩、钻心虫49719亩、稻包虫3962亩,其它虫害2万多亩。
1960年夏,全县17处公社均发生蝗灾,面积745000亩。其中安蔡楼、青集、阎
店楼、孙老家、梁堤头、苏集、王集等7处公社为重点,占全县发生蝗虫面积的63%。
其特点是密度大,面积大,且出土期不齐,因而给防治带来了困难。是年,省派飞机
参加防治。
1961年夏,全县17处公社均发生蝗虫,总计面积69.8万亩,其中每平方丈50头以
上的6.3万亩。虽经捕打、药杀,秋作物仍减产二成以上。
1962年夏、 秋两季,连续发生飞蝗,受灾面积91万亩,密度达每平方米100~10
00头。这次以人工扑打和药杀结合,还动用飞机2架,共防治40万亩。
1963年, 县内先后发生虫害面积达220多万亩,以钻心虫、棉花蚜虫、造桥虫、
豆虫等较为严重。
1964年夏秋两季发生蝗虫57万多亩,经药杀、人工打扑和飞机撒药整治,未能成
灾。
1966年夏, 全县共发生蝗虫面积达20.4万亩, 太行堤水库内平均密度每平方丈
1.4头, 最高密度达10万头。虽经发动群众,进行挑沟隔离人工药杀、扑打等,消灭
了部分蝗虫,但仍不彻底,遗留残蝗较多,仅水库内残蝗面积即达18.3万多亩。秋,
县内又发生虫害47万亩,其中玉米钻心虫15万亩,棉铃虫22万亩,造桥虫、粘虫10万
亩,使秋作物大量减产。
1972年夏,全县普遍发生避债蛾,密度大,一般一棵树上有虫3000~5000头,多
者达万头。庄寨镇的榆树叶子,大部分被吃光。
1978年秋,全县有22万亩大豆发生造桥虫,每百株有500~2000头,有5万亩豆田
被吃光,减产约400万公斤。
1985年夏,发生花生红蜘蛛10万多亩,占棉花播种面积的80%,减产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