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旱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35&run=13

宋咸平二年(999),夏秋间全县大旱。
明成化六年(1470),全县大旱,泉流枯竭,民食草根及树皮。
成化二十年(1484)夏大旱,人饥相食。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大旱,人食树皮、草根;既尽,遂相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大旱。
万历四十五年(1617),大旱。
崇祯十二年(1639),大旱。
清康熙四年(1665)春季大旱,大风扬尘飞砂,经月不息,人多饿死。
雍正十年(1732),大旱,秋季作物尽死。
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
嘉庆十八年(1813),大旱。
道光四年(1824),大旱;六月多雾,白露始降雨,晚秋作物歉收。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伏无雨,禾苗尽枯,颗粒不收,年景大歉。
光绪二年(1876),大旱,赤地无禾,大饥。
光绪十八年(1892),秋季大旱,禾苗均枯死。
民国1919年夏秋间大旱,禾苗多枯死,人采食树皮、草根,饿死者不可胜计。
1942年,大旱,禾苗枯死,早秋减产,晚秋绝收,年景大歉。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夏, 全县有5个区,226个自然村干旱成灾,受灾耕地8.7
万余亩,平均亩歉收四至二成。
1957年8~10月,3个月仅降雨2.5毫米。全县有158万亩农田受旱,其中48.5万亩
晚秋作物受害严重,有12万亩晚秋作物绝产。
1960年,春夏之间大旱,受害面积120万亩,不少公社百日无雨,地干土裂。
1961年10月~1962年6月, 8个月中仅降雨50.6毫米,又分为12次,连续干旱达2
40余天。 16万亩春田荒芜,占春田面积的32.3%。是年总产小麦1539.5万公斤,比1
961年减少452万公斤,减少22.7%。秋作物难以适时播种,勉强种上的63万亩缺苗断
垄现象严重。
1965年夏,70余天未降雨,棉田大量泛碱,棉苗大片枯死。
1966年夏大旱,全县受灾面积60余万亩。
1973年夏大旱,从7~8月50余天滴雨未落,又加热风,高温(36℃)半个月,使作
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1975年秋大旱, 全县有160万亩耕地受灾,严重的75万亩,占47%,其中19万亩
大豆减产60%左右。
1976年夏,全县干旱面积90余万亩,投入抗旱劳力28万多人。
1980年夏, 全县受旱面积100余万亩,其中严重受旱60万亩,41%的粮食作物减
产。
1982年春, 全县受旱面积100余万亩,小麦减产一至二成。其中受害严重的有七
处公社,小麦大部死亡,基本绝产的有2100余亩。
1983年,全县受害面积95.8万亩,禾苗枯死重播6.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