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岁时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347&run=13

春节俗称“过年下”。富家一个月前便准备过节的东西,通常腊月二十五、二十
六日开始蒸馒头、包子和花糕。二十八、二十九日做菜,菜以猪肉为主,种类颇多。
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上午包饺子,下午准备祭祀神和祖先的供菜及初一吃的饺子。
腊月三十日贴春联(家有丧事未过三周年的不贴),俗称“贴门对”。旧俗,贴上
春联后,债主不得再向债户讨债,故腊月二十八就有贴门对的。门两旁还要挂两把柏
树枝,以便给门神烧香。春联的内容是贺新春、祝太平、庆丰收、报平安、增福寿等
吉利语,也有借春联夸耀门第、讽刺世态炎凉、抒发情怀志趣、发牢骚或鼓励人上进
的。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各有惯用的春联。房舍用途不同,对联内容也不同。门画
式样繁多,有“福禄寿三星”、“五子登科”、“燃灯道、赵公明”、“敬德、秦琼
”许多种,不外保平安、发财、福寿、多子含义。神画有灶君、天神、牛马神、财神
等。
除夕放鞭炮,先在祖先灵位及诸神前烧香,门两旁的门神以及磨、碾、磙、碓、
井、粮囤、粪堆上都各插一根香。烧过全香后,全家聚在一起喝辞岁酒,酒后,当家
人给全家发“压岁线”(俗称“带岁钱”、“压腰钱”),之后,妇女则忙着收拾东西
,如绑剪刀、藏棉花等,以示休息。睡前,在锅里添上水,篦上放压锅的馒头,灶前
备好五更煮饺子的烧柴。旧俗为,五更起来,不准折烧柴。
睡前,还要在大门里横一木棍,俗谓“挡钱棍”,意思是挡住金钱不准外流。接
着是“撒岁”,即将芝麻秆撒在院内,据说这样能使姜子牙的老婆--铁扫帚星,不敢
进院子。
正月初一,三四点钟全家老幼皆早起,穿新衣迎新年。俗谓“起五更”,旧俗认
为五更天诸神下界,因此,禁忌颇多,如不准随地泼水,倒垃圾和大小便。起床盥洗
后,长者点烛焚香,青少年放鞭炮,中年人摆供菜和花糕,妇女入厨下饺子。饺子出
锅先敬诸神和祖先,再送给长辈人先吃,之后,全家围在一起吃饺子,俗谓“喝汤”
。饺子为素馅。吃过饺子后,开始祭祀祖先,有祠堂(俗谓“家庙”)的家族,一族男
性老小集合在祠堂里,由家族长率领,鸣放鞭炮,焚香烧纸,向神主跪拜,没有祠堂
的家族,常是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以内的男性老少聚集到供奉祖先
神主之家,由辈长年高的人率领鸣放鞭炮,焚香烧纸,向祖先神主跪拜。祭祖后接着
便是拜年,给本族的长辈拜年,行跪拜叩头礼,长辈备烟、糖、果、茶招待来拜者。
从初一拜起一直拜到初三、四日。若两家不和,通过拜年即表示摈弃前嫌,重新和好

观丰年五更起来吃过饺子后,走出门外,向四周观望,哪方光亮,认为哪方是丰
年。
验丰收五更起来吃过饺子后,将饺子汤饮牲畜,同时将红、白面豆馅包各一个放
进牛槽里,如牛先吃白的,则象征该年收小麦,先吃红的象征该年收高粱。
求子老年妇女为使新娶媳妇早生子,五更起床走出门外呼唤。“黑妮、白小,都
往俺家跑”。
舍病如家有生疮、患病的,便使病者将铜钱、分币、馒头或包子扔到墙外或路上
,谁拾去,据说病就会传给谁。
走亲戚曹县东南、中部地区初一不走亲戚。西北初一就开始走亲戚。新婚后新郎
带新娘去岳父家拜年,多在初二。近戚拜年多在初四。初三是为未过三周年的亡人烧
纸的日子,该烧纸的近亲,在此日前往拜年、烧纸,除此之外的亲戚忌走。初七、初
八以后走亲戚的渐少。十三为“杨公忌”不宜走亲戚。元宵节后,则不再走亲戚拜年
了。
敬火神正月初七俗谓火神爷生日。一村或数十家、百余家供奉一火神像,名“火
神会”。会首负责收缴会费和开支,麦收以后,入会户要交纳五升或七八升小麦,其
用途是买香、烛、纸马、鞭炮和聚餐。结余款由会首负责放债生息,钱财积存多了,
买打击乐器和缝制旗伞供集体娱乐用,或购置婚丧用品等。火神会在除夕即悬挂火神
像,入会户均去神像前烧香。正月初六上午聚餐,一般是较简单的酒席。下午,会首
率领本会会员去邻村火神会拜会。拜会人员每到一会的神像前便长跪、焚香、烧纸、
叩头,并高念“南无、无量寿佛”语。是夜,会户须派人轮流守侯在火神像前,俗谓
“守驾”。初七拂晓守驾人便携带鼓乐、香烛、鞭炮,到火神庙里去朝拜,因火神庙
多建在高台上,故称“朝台”。上午聚餐,宣告会期结束。
清代以来,曹西北桃源集火神会最盛,四街民众为火神制做花供,供品为蔬菜、
面、鸡蛋等做的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牌坊、宝塔等。初七日抬供游行。
元宵节曹县俗称“过十五”。早晨,家家放鞭炮,吃水饺,中午摆供祭神吃花糕
,晚上吃元宵。是日,各种民间杂耍竞相演出,诸如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玩叉
、跑竹马等。此夜家家挂灯,村村放焰火。彩灯有龙灯、鱼灯、羊抵头、走马灯、六
角灯、八角灯,花样繁多。街上灯火辉煌,鞭炮齐鸣,焰花四起,人声鼎沸常至夜半

曹县西北大寨、白茅等地,十五日夜携带小蜡烛、焰花、鞭炮到田间祖坟上去散
灯,放焰火鞭炮祭奠祖先。
爬城正月十六拂晓,城内或近郊村庄的老幼都到城上去走一圈,俗谓“爬城”,
距城远的爬寨墙或堤埝,俗谚“爬爬城,不腰痛”。
烤百灵正月十六拂晓,将悬挂在门旁的柏枝摘下,携至十字路口点燃,村人和行
路人都围在火堆旁烤火,俗谓“烤百灵”。有“烤百灵,不生病”之说。是日曹县人
还多吃杂面水饺(即高粱面包的水饺),有“正月十六吃个杂面扁,又不咳嗽又不喘”
之说。
二月二二月初一晚上,将磨的上扇用砖垫起来,因磨的上扇有龙形浮雕,以示“
龙抬头”。是晚妇女将剪刀、纺车、棉花条绑起来,次日不动刀剪,迷信认为可避害
虫咬人。
围囤二月一日下午,用草木灰围成大小三个套在一起的圆圈,再画上梯子,俗称
“囤”。然后在囤中央埋上事先包好的各种粮食。室内围长方形的棉花垛或钱窑,棉
花垛和钱窑中央埋上棉花和青铜钱,墙根也用灰围遮,围时口中念着“围墙根,蝎子
不蜇小妮”等预防灾祸的歌。次日拂晓,点燃蜡烛,照室内各处,口念禳灾歌谣。三
日后,携斗扒埋在囤、棉花垛、铜钱窑中央的粮食、棉花及铜钱,扒出后,粮食放在
斗内,棉花放进口袋内以示丰收,扒出的钱放人腰包内,象征以后发财。
清明节境内俗有“清明早烧纸”之说。是日在坟上覆以新土,俗谓“添坟”。清
明节这天还在门旁、神像前插柳,俗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成老黄狗”之说。194
9年后,干部、学生于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
端午节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家家插艾,认为能避免害虫的侵袭。除了插艾、
在神前供艾外,还把布包上艾缝成辣椒、柿子等的色布包,日出前系在儿童手腕上以
避害,姑娘则用香草缝制香囊(俗名香草布袋)佩戴身上,以防害虫。香囊绣制精巧,
上面缀有珠子和流苏。还用布缝制豆姑娘和胖胖小。用白布缝成兜肚,中间绣一幼儿
,周围绣蛇、蝎、壁虎、黄蜂、蜈蚣等五种毒虫,故名“五毒兜肚”。端午前绣妥,
带在幼儿身上,据说可以避免害虫侵袭。是日,家家做油条、糖糕和粽子,并与亲邻
相互馈赠。
六月初一俗称“小年下”。是日家家焚香敬神,吃水饺等,并认为是探亲访友的
好日子。
乞巧节七月七日俗称乞巧节。初六日,七位年青姑娘各拿少许面粉和若干钱钞,
买香、纸、瓜果和蔬菜,包饺子和包子。七日夜半起床,盥洗后,于院内陈列供品,
焚香烧纸,向天祈祷,穿针引钱以“讨巧”。“讨巧”后同去吃水饺,水饺中有一个
包绣花针的,谁能吃到,谁就讨得了巧,先吃到针尖为最巧。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俗为中秋节。节前亲朋好友互相馈送月饼、烧鸡、石榴等礼物
。从八月初一开始,一直送到十五日。是日晚,当明月高悬时,各家在院内放一方桌
,上面摆上月饼、瓜果、酒菜等供品,全家团聚桌前,焚香烧纸,有的长跪拜月,有
的还鸣放鞭炮。是日,地主备酒肴请佃户吃酒,退佃、租佃均在这日商定。同时各家
地主也相互邀请。新中国成立后,八月十五走亲串友,馈送节礼,相互请酒之风仍旧

十月初一这天称“鬼节”上坟祭祖宜晚不宜早,此日也是宗族活动的日子。由族
长率领族人烧纸、祭坟、祭祠堂。祭品有猪、羊,故人称猪羊大祭。祭祀后便大摆宴
席,于席上向族人公布帐目,商议公共财产的处理,解决本族内的矛盾。
冬至境内习俗,该日吃水饺,以防“冻掉耳朵”。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早晨,家家煮红枣粘米粥,名为“腊八粥”。腊八过后,
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故有“腊八插花(姑娘们买花),祭灶年下”的谚语。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上午,家家户户用秫秸和瓤篾扎一两个七八寸的小马,并将鏊
子翻过来,拌上草料来“喂马”,以备灶神升天时乘坐。是日黄昏后,于灶神像前供
祭灶糖、焚香、点蜡烛与灶神饯行,使他见到玉皇大帝后多说好事,少说坏话,接着
便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来,连同扎的小马一起焚烧-“送灶神升天”。祭灶糖,是用
黍子糖拌和炒熟的面粉叠制而成,有的包有攻瑰、白糖等,吃着松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