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曲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320&run=13

曲种流行于曹县的曲艺主要有山东琴书、山东落子、河南坠子、木板打鼓、鱼鼓
、莺歌柳书、山东快书、评词等。
山东琴书亦称“洋琴”或“小曲子”。曹县是其主要发源地,约有200年的历史
。曹县琴书伴奏乐器除扬琴、筝、三弦、四弦、碟子、手板外,还有八角鼓,因之又
名为鼓子曲。嗣后艺人为外出演唱方便,简化了乐器伴奏,原有的筝、三弦、四弦为
二坠子所代替,增加了软弓二胡、八角鼓,碟子被淘汰,个别组有配筝的。
曹县琴书着重唱牌子曲,曲调极为丰富,有72之说。但其基本曲牌是二板(也叫
快板、垛子板)和四名腔(也叫慢饭或凤阳歌)。除此外还吸收了鼓词坠子等曲种的一
些大部分说唱(也叫蔓子活)。在唱法上亦不断改进,原来是顶板唱,后改为顶板、闪
板、浑板等几种唱法。县内流行的曲目主要有《战洛阳》、《蓝桥会》、《王天保下
苏州》、《王林休妻》、《三打四劝》、《梁山伯下山》、《马前泼水》、《渡林英
》、《打药》、《观灯》等。1949年,曹县的名艺人有苗金福、王郎子、侯伯然等。
曹县琴书以高世真为代表,她发音高亢婉转,在唱腔上有许多创新,1957年参加山东
省曲艺会演,获演员二等奖。
坠子于清末传入曹县,它是在鱼鼓的基础上结合莺歌柳书演变而成的。开始叫鱼
鼓坠,所用乐器有鱼鼓、简板、坠琴、脚梆和小钹等,后来则不用鱼鼓。1940年前后
,老艺人郑思德创造了一种饶书(是坠子的一个分支),饶子书没有简板,只用小竹棒
击钹打板,唱法与坠子相同。郑去世后,“饶子书”无人再传。
曹县坠子与河南坠子有很大区别。曹县坠子唱腔高亢曲折,内容多长于刀马武侠
,气势磅,河南坠子唱腔柔和婉转,内容则长于文人儒士,绵悱恻,因之各具风
格。
曹县坠子传统节目极为丰富,段子戏以《三国》、《列国》、《西厢记》、《红
楼梦》为主,蔓子活(即大部说唱)有《大小英烈》、《秦琼打擂》、《说唐》、《刘
公案》、《杨金花夺印》、《呼延庆打擂》、《嘉庆私访》等30多部。
建国前,曹县坠子有著名艺人徐永俊,他擅用颤音,驰名亳北、曹南。建国后,
则以张心田、张桂兰、张恒太、郎秀云为代表。其中张心田从业60余年,弟子遍及曹
县、单县、定陶、成武、商丘等县。
木板打鼓曹县叫干打鼓,于清末传入曹县,腔调与苏北大鼓相近,其唱腔高低快
慢根据演员的嗓音自由掌握,只要有板就行。曹县木板打鼓演唱节目多蔓子活,其书
目多为长篇,有《东汉故事》、《南北宋故事》、《秦英征西》、《响马传》等。段
子戏有《夺篱》、《夺鱼》、《拴娃娃》、《白云庵》等。著名艺人有鲁振宗等。
鱼鼓源自道家讲经曲调。曹县也叫道情书,于明代传入曹县。其曲调直朴,风格
粗犷,为召集听众常举起鱼鼓嘟嘟地吹,表演刀枪弓马时多拿鱼鼓作兵刃。其后又吸
收莺歌柳书曲调和节目而渐转向职业化。民国初年,又加上坠琴,形成了鱼鼓坠。建
国后,鱼鼓调无人演唱,自此该曲种绝迹。
莺歌柳书约起源于宋元时期,在曹县流传已近五百余年的历史。莺歌柳书曲调丰
富优美,但其基本曲调为慢板(四句腔)和快板(垛子板)。曹县著名莺歌柳书艺人张瞎
子,唱腔圆润,动作优美,1957年曾在全省曲艺会演中演出。莺歌柳书剧目有《兔子
拐当票》、《李兴贵打花》、《二十个大闺女》、《吊打猪八戒》等。
山东落子亦称莲花落。初为乞丐沿门演唱,乞讨谋生,后演变为艺人演唱故事的
曲艺。曹县落子有两种,一为莲花落,一为过街落。莲花落伴奏乐器有铣、竹板,演
唱时右手打竹板,左手打铣,唱起来紧板连口,一气数十甚至数百句。过街落与数来
宝相似,乐器只用竹板和节子,演唱时除打竹板和节子外,鼻孔中还插有两个竹哨,
哼哼有声。民国初年,县有唱落子者数人。当时数林狗最为有名,他编演许多段子。
其主要书目有《打蛮船》、《王林休妻》、《许郎上寿》、《朱洪武放牛》、《韩湘
子挂号》、《大毛二毛打曹县》、《王金妮打涡阳县》等。
山东快书曹县叫“说武老二”。民国初传入曹县。该唱词幽默简练,生动有趣。
演出时只要一副铜制的月牙形鸳鸯板,随时随地都可演唱。建国后,曹县已无说快书
专业艺人,但业余爱好者很多,演唱节目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
评词曹县称之为“说白书”。评词演说较简单,仅有一张小桌、一块醒木、一把
扇子、小棒等,民国间曹县的评词艺人有老陈、老杜。50年代有石建基等。
评书内容多为长篇小说,有《济公传》、《三侠剑》、《雍正剑侠图》、《刘公
案》、《小五义》、《小八义》、《包公案》、《三国演义》、《列国演义》等。
曹县曲艺队1956年6月,曹县曲艺队成立,有山东琴书和坠子2个曲种,演员13人
。1957年曲艺队在县文化馆门前建曲艺棚1座,能容300余人。1958年春,曲艺队发展
到24人,并增添评书曲种。是年秋,曲艺队与剧团合并,被编为2个演出组。1964年
,曲艺队又发展到36人,其中男20人,分为7个小组进行演出。年底,曲艺队又建1座
容纳500余人的曲艺厅。次年曲艺队调整,下放演员24人,仅留12人。“文化大革命
”中,曲艺队裁撤,人员大部分回乡生产。1970年春,曲艺队恢复。
曹县曲艺队建立后,除在县曲艺厅演出外,还经常到外地演出。1957年6月参加
了山东省会演,高世真、郑海泉、孙福田等演出的琴书《水漫金山》和郎秀云演出的
坠子《华容道》获演出二等奖,张心田演出的坠子《单刀赴会》获演出三等奖。195
8年冬,曲艺队赴济宁地区参加曲艺会演。琴书《养猪记》获优秀节目奖,曹县曲艺
队获先进集体称号。1960年6月,曲艺队又参加菏泽地区曲艺会演,坠子《敬老院》
、《八化一体》获优秀节目奖,琴书《老王卖瓜》获一等奖,全队获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