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建筑结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205&run=13

砖木结构以座北朝南的堂屋为主房,东西厢房为配房,外门建门楼,门内设影壁
,堂屋微向东南。主家定点定向后,先行夯实墙根,由泥工掌尺用罗盘测定子午线,
测定水平开挖地槽。木工则据掌尺所定房屋规格,确定木料尺寸,梁一般是1丈4尺,
檩是明间9尺,暗间1丈1尺。放样定向后,截料、修削、画线、凿眼、上退、套榫。
一般是三路檩,两排椽,讲究的富裕房主,也有用五或七路檩的,檩旋光圆,雕梁画
栋,花窗文额。泥工挖地槽以挖至自然土为准,如土质松软,则打木桩,排桩后,用
黄泥、石灰、砖渣搅拌成三合土铺垫。一般农家建房多为地下三层“抓地虎”,地上
为五层或七层砖基,砖用蓝砖。砖基宽1尺半,碎砖填楦,基上铺豆秸,上垒土坯。
淤土地方常用麦秸拌湿土用板夹打成墙,或用叉垛墙,其结实程度强于坯墙。梁垛、
墙角则用砖砌,也有后墙坯外加层砖,俗称“后敷皮”。富裕人家造房墙体多为“三
二大斗”砖,一眠一斗一丁,丁砖里外交错,斗斗如此,斗内填碎瓦,间隔墙为“升
斗墙”,墙一砖长,一眠一斗一丁。砖墙用灰掺泥(约为70%粘土,30%石灰),土坯
用泥粘结稳平。然后竖架上梁、排檩、钉椽、滚箔(或预先编好的苇笆),泥胎、上瓦
、封山封沿、泥脊、粉刷、彩绘。草房屋顶排草把,或排次椽,泥几层秫秸、麦秸、
谷草。屋顶为两坡,坡度一般为三十五度左右,窗户为封闭式棂格窗。门为双扇实板
门,也有用秫秸编在架上的门。高房大跨度的也有重梁起架的。檩有三路、五路的。
椽比檩间隔稍长,极少用通椽的。瓦系蓝小瓦,20年代也有用红、蓝大瓦的。80年代
瓦小瓦的也用大瓦瓦沿,瓦大瓦的用小瓦封山。传统构造在70年代才渐有减少,蓝小
瓦被红平大瓦代替,蓝砖被红砖代替,坯墙被砖墙取代,粘结材料多为石灰、粘土、
煤渣混拌,偶有用混凝土的。新建草房则难寻,房子开间与跨度不断增大,窗也多为
外拦钢筋,内镶玻璃的新式窗。
砖混结构50年代公共建筑甚少,凡建筑者也沿袭传统结构建筑,仅有1955年建造
的曹县一中实验室为四面坡平房,前有厦,左右有耳房,略有变化。60年代初期,公
共建筑开始采用砖混结构,即由钢筋混凝土捣制或预制的基础圈梁、楼板、挑檐、门
窗过梁等与砖砌体混合为一体的建筑物。造价高于砖木结构,使用期则大大延长。7
0年代,县城建房广泛应用砖混结构。
地基改用灌水泥桩,地槽用钢筋浆形混凝土捣实。墙体有“二四(厘米)”墙,厚
度为一砖长度,垒时一层横砖,一层跑砖,“三八(厘米)”墙厚度为一顶一砖一横砖
的长度,上下交错;“五0(厘米)”墙,厚度为两砖长度;“六三(厘米)”墙,两砖
横一砖竖的墙。粘结材料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组砌时灰浆打满。平顶房
,开始采用空心楼板,上铺沥青油毡,两层夹以灰煤渣,蛭石、沥青膏,中高沿低,
能防水渗保温,俗称“二毡三油”。1984年,开始采用沥青油膏和珍珠岩保温层。
房内地面有普遍水泥地面,或为砖铺,或为混凝土浇注,上用1∶3水泥砂浆抹底
厚2厘米,用木尺刮平,抹子压实,养护后用1∶5水泥砂浆抹面压光。水磨石地面,
70年代开始采用,多用于楼底层,平实地面后,用玻璃条分格,用不同颜色的石子和
以水泥砂浆捣制,刮平压实后,养护几日,初磨,磨出几条格,用水冲洗,再用颜色
水泥砂浆满擦,再养护后带水精磨,用水泥砂浆擦涂气孔,再细磨后刷草酸,打蜡。
框架结构1985年,建造电业局“东华营业楼”,采用了框架结构。主体结构全部
钢筋混凝土捣制而成。以后建造的综合公司营业楼、交电公司营业楼等均采用这种结
构。安陵烈士陵园建筑群建成仿古亭榭也是框架结构。
临时建筑旧时,护秋禾,看瓜果,守场院,常搭成三角式支架两面斜坡棚。冬春
看护则掘地搭成半阴半阳一面斜坡的地窨子。建国后亦如此。外出挖河、打井也搭棚
或造地窨居住。1962年,东北边境形势紧张,1959年迁入黑龙江的农民大批返回县内
,一时难以建房,又建地窨子居住,经过安置,两年内均住进房屋。1976年7月,唐
山地震,县内也出现恐慌,城乡均建起防震棚,多为三角支架式。机关、企业则购置
帆布棚建起一面坡大棚,直至春节才大部搬进房屋。1984年5月,菏泽市马岭岗地震
后,县内又建起了防震棚。至8月防震棚逐渐拆除。
装饰墙壁,60年代,采用灰泥打底,白麻刀灰抹面。若为碱土,易受潮脱落,若
石灰块焚不透,易起泡。70年代,采用砂灰打底,白麻刀灰抹面,外刷大白粉。80年
代,又加刷有色涂料,有光感且平整光滑。天棚,较小房间多扎苇席棚。80年代,始
采用绘有花纹的塑料天花板。门窗,80年代,始采用钢质和铝合金门窗,刷漆多有行
业特点,医院为白色,邮电为绿色,商店或蓝或黄,一般用粟色。外墙,60年代,为
清水墙,水泥砂浆勾缝;以后采用水刷砂、水刷绿石子;70年代,柱垛始采用垛假石
、水磨石;80年代,始采用大理石、磁砖、马赛克粘贴,个别采用国画瓷砖。70年代
,有代表性的工程为政府招待所前楼、服务公司营业楼、县医院门诊楼;80年代,有
代表性的工程为政府办公楼、银行营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