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2&run=13


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纬34°33′~35°03′,东经115°08′~115°53′
,东南、西北最大横距68.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5.6公里,总面积1974.1平方公里。
南与河南省商丘、民权、兰考接壤,西北、北与东明、菏泽、定陶相连,东北、东与
成武、单县毗邻,东南与河南省虞城相望。1998年,全县辖14镇、17乡、1177个行政
村,有汉、回、满、藏等13个民族,138.58万人。
县南部,黄河故道,绵亘百里;北部,膏壤沃野,广袤万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呈扇形缓坡倾斜,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壤分布为西北砂,中、东壤,南粘。气候属
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637.5小时,年降水量707.9毫米,年平
均气温13.8℃。矿产资源有粘土,新探明的矿藏有煤炭、石油、天然气。
1998年,县境内有国道2条,省道5条,县乡道20余条,总里程679公里。京九铁
路纵贯南北,与十余条县乡公路交汇网联,形成了以县城为枢纽的交通网。2万余门
程控电话通达全国各地,传真、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等业务相继开通,可直拨世界8
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曹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古代文化。早在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渔猎耕
种,繁衍生息。境内有莘、郗堆、梁堆等,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从曹
县安陵堆等遗迹中发现的红陶、黑陶,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锛等大汶口
文化、龙山文化遗物,足以说明曹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世
纪,商汤建都于亳(今县城南土山集一带)。史载汤在位三十年,死后葬于土山之阳。
汤王陵虽几经沧桑,但明、清两朝“重修汤陵碑”尚存,县内还有汤右相伊尹墓、左
相莱朱墓,遗迹历历可考。春秋战国,大国屡屡交战、会盟于宋、卫之间的左氏、有
莘、楚丘、亳等地。楚曾于县境设蒙、楚丘二县。秦置定陶、冤句,今县北境属之。
西汉置薄县、己氏、成武县于境内,东汉将成武东迁于境外。三国魏省薄县入蒙,北
周设西兖州于北境左城,旋改称曹州,又因位于济水之南,设附郭县济阴。隋代改己
氏为楚丘。自唐至元,今县境为楚丘、济阴分治。明洪武二年,曹州因水患迁于盘石
镇(今县城),四年降州为县,始有曹县之名。清、民国皆因之。


曹县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
剥削和压迫,革命斗争连续不断。秦汉以来,境内曾飘扬过赤眉、黄巾、黄巢义军的
大旗,捻军曾以曹县为中心,多次击败清军的围追堵截。1927年,中共党员孔庆嘉、
任守钧等深入农村,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组织。1938年中共曹县县委建立,之后又
开辟了鲁西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曹县西北成为齐滨、曹县、成曹、东明、菏泽、考
城等县的革命活动中心,向有“小延安”之称。抗日根据地人民拥军优属,支援前线
,反“扫荡”,反“蚕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1940年,在刘岗、伊庄、曹楼进
行了有名的“红三村”保卫战。1943年在反“扫荡”中,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
专员袁复荣于曹县王厂战斗英勇献身。在解放战争中,曹县共有3400余名优秀儿女参
加解放军,有24309名农民上前线抬担架、运伤员、送粮草。1946年7月,刘伯承、邓
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进驻县城,曾在县政府“五间楼”运筹帷幄,召开军事会议,
部署、指挥了著名的大杨湖战役。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的斗争中,曹县相继有
2100余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有为国捐躯、立下功勋的著名英雄徐炳炎、
李应凯、祁致中等;锻炼造就了一大批解放军著名将领,其中有战功卓著的孙继先、
孙端夫、孙亮亭、丁仲等。在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同时,全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
下,开展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8年9月,各级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8
年底,境内初步完成了土地改革,从而在农村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
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间,虽然经历了“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等曲折,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国民经济仍有较大发展。从
1950~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7倍。
曹县农业生产历史久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商伊尹曾注重农耕,创区田法。汉
代杰出农业科学家曹县人胜之写出了不朽的农业巨著《胜之书》,记载了许多生
产经验和技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后到建国前,因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农
田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落后,致使农作物产量很低。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
作化、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得到解放;又经过兴修水利,推广
科学技术,生产条件得以改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
2281万元(1980年不变价),是1949年的14.33倍。其后,又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种植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工副
业产值大幅度上升。199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23754万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种植
业产值80968万元,占65.4%;林果业产值6211万元,占5%;畜牧业产值30456万元
,占24.6%;水产业产值6119万元,占5%。1987年,曹县被定为全国棉花生产基地
县。从1990年起,县连续两年产棉百万担。饲养业发展迅速,1988年被定为全国黄牛
、青山羊饲养基地县,所产鲁西南黄牛肉质好、挽力大,誉满全国;青猾羊皮在历史
上即负有盛名,出口到国外。县内土特产烧牛肉、芦笋罐头、小磨香油等,闻名遐迩

曹县工业发端较早,历史上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品主要有绸、绢、布等。元代,县
得水运之利,个体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有丝织、棉织、制陶、旱烟、染布、榨油、
酿酒、金银铸造等数十种行业。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手工业日渐衰落。民
国时期,印刷业、卷烟业、酿酒业有了较大发展。1916年,全县手工业作坊有106家
。抗日战争中,由于日伪军的破坏、掠夺,大部分工厂倒闭或外迁。新中国建立后,
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壮大了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到1957年,实
现工业总产值699万元(1970年不变价),比1949年增长54.04倍。1978年,随着改革开
放的不断深入,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以招标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加速了工业发展进程,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5年,工业总产
值达28821万元(197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9%。1998年,工业总产值又
上升到158363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13%。主要工业产品有棉
纱、橡胶防老剂、轮胎、罐头、白酒、海绵、钢圈、地毯、毛巾、桐木拼板、铁锨、
医用纱布垫、植物油、草柳工艺品等300余个品种,其中10余种产品被评为省级以上
优质(优良)产品,数十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曹县商业曾于宋、元时期兴盛一时。县得水运之利,沿河船筏往来,商贾辐辏,
百货毕集,今县城及西北桃源、魏湾,东南青、大义、望鲁等均为货物集散地;后
河道北徙,商务日渐萧条。新中国建立后,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逐步
形成,但1958~1977年,单一的流通渠道束缚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78年后,
对商业体制进行了改革,全县商业出现了新景象。1985年,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953
7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422万元。90年代,又大力发展私营、个体商业,使县内国
营、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199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0.
51亿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瓦房、楼房逐渐增多。1998年,
职工年平均工资4044元,农民人均收入1853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亿元。冰箱
、彩电、摩托车进入普通家庭,私有轿车、大型运输车辆逐年增多。1998年,国内生
产总值22022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496万元,外贸出口额9730万元。
曹县文化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出现过邢、柴成务、商衡三位状元。宋
代,戚同文兴学创设睢阳学舍,其孙又改建为“应天书院”,是宋代较有影响的“四
大书院”之一。其间,县人李师中一门曾有十余人中进士。明代有王父子五进士,
清代则以徐继孺为代表,形成曹县教育事业的高峰。民国年间,教育事业发展较快,
1932年,全县有各类学校202处,入学学生有8567人。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发展
更为迅速。1985年底,各级各类学校有1032处,幼儿园847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77
%。90年代,私立学校大兴。到1998年,全县有小学787处,初中59处,高中10处;
共有在校生30余万。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县城内建有文化馆、档案馆、广播电台、电
视台、电影院、剧院等,群众性文化团体遍及城乡。县有专业剧团3个,业余剧团16
4个,素有“戏剧之乡”的美称。著名表演艺术家有张春雷、马金凤、崔兰田、赵义
庭、黄儒秀等。县多次举办书画、纸扎等展览,并获国家、省级奖励。书画名家有刘
、赵树屏、张剑萍、李荣海、张树林、吕建德等。曹县文物古迹众多,列为县级重
点保护单位的有16个,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个。
曹县卫生事业发端较早。据记载:伊尹首创汤液疗法,后有著名的外科名医黄冠
道人和气功师吕成龙。建国后,卫生条件不断改善。1998年,县建有县医院、中医院
、防疫站、保健站等直属卫生机构9处,中心卫生院11处,乡镇卫生院19处,农村规
范化卫生室354处,城区有个体诊所68处。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大减少,人民健
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3岁提高到71.5岁。计划生育成效显
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4‰。
曹县体育事业以武术、举重见长。县年年举办各类体育竞赛10余次,竞赛水平不
断提高。自1951年至1985年,在参加省、地体育运动会中,共获集体奖72次,个人第
一名36人(次)。曹县人马文广为亚洲举重冠军,多次打破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
曹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技术。汉代《
胜之书》科学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成为当时指导农业生产的宝典。宋代燕肃创造
“莲花露”计时器,在全国推行。建国后,县人相继创出了碱地植棉、青猾皮留优提
纯和“曹杂一号”红薯等技术和产品在国内推广。1985年,县内有科技学术团体21个
,科研项目遍及工、农、医等领域,1959~1985年,共获科技成果奖50余项,其中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省级成果奖10项,地区级成果奖10项。橡胶RD防老剂、中型电
渗析器、5.5F钢圈、软聚氨脂泡沫塑料等填补了省内空白。
曹县人民勤劳俭朴,热情好客,千百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建了灿烂的文
化和辉煌的业绩。纵观曹县几千年发展史,社会有治有乱,经济有兴有衰,人民有悲
有欢,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中,可以得到基本的总结。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
势下,曹县正集一百三十余万民众之智慧,聚鲁西南大地之精华,团结一致,齐心协
力,追赶着时代节奏,为建设一个文明、富足的曹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