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水道桥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198&run=13

1949年前,城内及四关水域面积百余公顷,约占城区面积的一半有余,主要是城
内四角及护城河,汇集雨水,存污纳垢,水向东北方向流泻。水流与道路交叉处皆有
桥涵,四角水域由河渠相通,因而河有“玉带”之称。清末,东西南北四城门外皆为
木吊桥;东西大街西段有一大石桥,地因桥得名;东关大街有东盘石桥;砖桥有南门
里白衣阁桥;李家林南的文水桥,大石桥北的桥上庙桥,北门里石蛤蟆北庙上桥(又
名迎恩桥),共计十余座。有涵洞数个,如李家林东有一大泄水涵洞。30年代,四门
吊桥废弃,改为砖桥。(日军侵占期间仍有吊桥)。
50年代末,陆续将大石桥、白衣阁桥、四城门外桥重修,皆为砖砌单孔桥。60年
代末,开始修建下水道,改建为砖混结构涵洞,主要是工业企业自建的排污沟。街道
上,雨水仍沿街分流泻入涵洞。路面不平,少得日晒的地方常积水数日。70年代,城
内街道铺筑沥青路面,因积水、冰冻,遇车辆轧挤,大片损坏。80年代,街道两旁由
城建部门统一修建、补修下水道,生活污水走下水道,雨水或走下水道,或沿街旁泻
入涵洞。
县城内四角大面积水域和护城河相连,或疏水、存水,可养鱼放鸭,护城河每年
藕肥藻丰。60年代后期,城市人口膨胀,管理松驰,填坑建房的日益增多,到了198
5年较之解放初期水域已不足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