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井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140&run=13

井泉发展新中国建立前,曹县多系生活用水井,次为菜园灌溉用的土井、砖井。
1924年,曹县有旧井7436眼,新井1066眼,总计8502眼。1931年,县建设局又设打井
专员1人,打机井3眼作试验,不久停办。1950年,全县有灌溉菜园的井1120眼,简易
提水工具3000件。1955年,全县有打井工具44套,技术员600多人。到1957年,3年时
间打砖井5658眼, 井深10米多,水深7米左右,下4至8寸直径木泉,可供解放式水车
提水。该年全县有水井8600眼,能用的5750眼,井灌面积43000亩。
1958~1962年,群众生活困难,无力进行水利建设,对现有水井也缺乏管理保护,
不少砖井损坏废弃,1962年砖井下降到7618眼。1965年春夏,旱情严重,促进了打井
事业的发展。1966年,全县有3000多名干部深入社队,指导打井,全县投入打井劳力
10万多人。 经过5个月的奋战, 深砖井由1965年的7768眼,猛增到16564眼,打机井
600眼, 下泉3000眼。1967~1970年,打井重点转向打机井,每年以700至800眼的速
度递增。 1970年井灌面积发展到21万亩。到1979年,机井增加到11730眼,其中深机
井18眼;井灌面积达到60.25万亩;配套机井8368眼,安装动力98200马力,占机井总
数的71.3%;机泵下卧3423眼,建井房1000多间。1980年井泉灌溉朝小型化、多样化、
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向发展,田间手压井应运而生。1983年,全县拥有手压井150 00
多眼。原有的机井由于自然老化、退化和管理不善,淤积严重,打的少、报废多,新
增配套机械少, 淘汰转卖的多,到1985年全县机井下降到10060眼。此时,共有配套
机井6514眼,提水动力73031马力。
打井工具及方式1949年,打井主要靠人工开挖,一眼十几米深的砖井,需十多天
才能完成, 工效低,速度慢。1953年,改用弓子锥、木轮子打井法,8~12人轮流操
作, 十天打成一眼“半机井”,深30~40米。全县13个区,每区配有1套弓子锥,后
发展到50套。1962年,从河南省引进了火箭锥,二、三十名劳力打一眼深40米,口径
80厘米的井需要7至10天。1966年,火箭锥发展到120部。1967年,使用人力大锅锥,
30名劳力打1眼深40米的井,一般需要7天。1970年,改用动力打井机,水冲钻、泵吸
锥相继出现, 30至40米的井两天即可打成1眼,工效比火箭锥、人力大锅锥提高3~4
倍。 70年代以动力打井机为主,辅之以人力大锅锥。1976年全县动力打井机发展到5
4部。 1975年,购进300~500米深井机两台,运送深井机汽车两部,主要是用来打深
层淡水井。 先在姚寨大队试行,陆续在全县打了18眼,每眼百米以上深机井造价2万
元,由于打井时间长、造价高,1978年停止打深机井。在打井实践中,人们还创造了
探地锥、洗井机、补井器、捞锥、空心锥,以及下吊管、横管泉等工具,可对旧机井
及时进行洗、淘、修补和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