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 副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123&run=13

副业发展概况县内农民,素有勤劳俭朴之美德,农忙耕作,农闲时则搞些家庭副
业。1949年前,农村副业都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搞些纺线、织布、磨粉、孵鸡、条
编、草编之类,自产自销,贴补家用;时干时辍,规模很小。建国后,贯彻了农、林、
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农村副业发展较快。“文化大革命”中,农民搞副业被
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遭到批判,农村副业受到严重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农民搞副业致富受到政策的保护,一些传统的副业项目得到恢复,县外贸局、县美术
公司等单位还组织农民搞草编、条编等出口产品。农村副业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占
农业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很低。 1965年,副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1975年上升到
9.8%, 1984年总收入4473.7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0.6%。1985年有所回落,下降
到占农业总收入的4.5%。
1980年以来, 庭院经济发展较快,1984年,全县庭院经济人均收入95.35元,占
当年农村人均经济总收入的19.07%。1985年,据对128户经济情况的调查,搞庭院手
工业、副业的有40户,占调查总户数的31.25%,人均收入136.82元。
主要副业项目纺织、 鲁锦、 刺绣建国前,农村妇女都会纺花织布。纺花工具叫
“棉车子”,以右手搅把转动纺车,左手持系在锭子上的棉条向外抽线一根,绕在锭
子上,叫作“穗子”,纺花多在夜间,一灯如豆,或趁月光,或摸黑,效率甚低。所
织布匹除白布、紫花布、花条布、方格布外,尚有“斗纹布”,由蓝、白、黑、褐等
线色织作图案花纹,颇多工细之作,常在市场出售。所用织布机为木制,脚踏手掷,
织布能手1天可织“1个布”(约8米长) 。斗纹布即鲁锦,颇受外商青睐,由外贸部门
组织生产收购;畅销欧、美各地。刺绣过去多由姑娘所为,用各色丝线,手工绣成花
鸟图案,作为妇女和儿童鞋、帽衣物的装饰。1970年县建刺绣厂,改手绣为机绣,速
度大为提高,产品主要有枕套、帘、床幔及童帽、托鞋等,并在农村发展加工网点,
成为农家妇女的一项副业。
粉坊油坊磨坊豆腐坊粉坊是以绿豆、扁豆或玉米、地瓜粉为原料,作成粉条、粉
皮、粉面投入市场,其副产品粉浆、粉渣作养猪饲料。油坊,除以芝麻作原料的小磨
香油仍维持生产外,以大豆、棉籽、菜籽、花生作为原料的榨油作坊,多为机械榨油
厂取代。磨坊旧时以石磨磨粉,人力或畜力作动力,现已为机械化的面粉厂所代替。
豆腐坊,以黄豆加水浸透磨浆,加石膏或盐卤汁,即凝固而成豆腐,产品有豆腐块、
豆腐页、 豆腐干、豆腐卷等。倪集乡刘庄,共54户,其中47户做豆腐,已有300年历
史,人称“豆腐刘庄”。1985年,该村年产豆腐约50万公斤,其质细嫩洁白,远销菏
泽、定陶及河南省邻近数县。
鸡坊旧时农村鸡坊采用传统的火坑孵化方法孵化雏鸡。建国后,此法仍有沿用,
后推广了温水孵化、煤油灯孵化及先进的电孵化箱孵化等方法。
条编草编条编产品统称“条货”,所用原料为白蜡条、簸箕柳、赤柽柳、紫穗槐
的枝条,用其编成筐、篓、笆斗、简箩、簸箕等用具。建国后,白条货多作为工艺品
外销,能工巧匠多集中在阎店楼、普连集、魏湾、砖庙等几处乡镇。草编所用原料主
要有麦秆、玉米苞皮、苇等,用以编织席、立苇、草门帘、座垫、果盘等,产品打入
国际市场。1982年,县外销柳制品收入144.27万元,苇制品收入20.4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