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 土壤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107&run=13

曹县土壤的主要缺陷是沙薄、盐碱。建国后,农民群众对各类劣质土壤先后进行
了不同程度的改良治理。
建国初期,全县共有砂薄地114.7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50.3%,养分平均含量:
有机质0.35%, 氮0.28%,磷0.131%,碱解氮35ppm,速效磷4ppm,速效钾90ppm,
粮食常年亩产150公斤上下。 治理沙薄地的主要措施是: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理
化性状;翻淤压砂,施用河泥,坑塘泥,草皮泥,改良土壤组织成份;隔茬种植绿肥
作物,防止土壤肥力衰竭;打井修渠,改善水利条件;扩大豆料作物种植面积,以豆
补粮,养用结合。从1949年至1985年,全县每年改良土地约5000亩左右。如郑庄乡的
徐庄村,全村1000多亩砂质土壤地,通过改造,已成为亩产400公斤以上的良田。
建国初期, 全县盐碱地面积48.41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22%。改造盐碱地采取
的主要措施有:开挖排水沟或修筑台田,排盐洗碱;平地围堰蓄淡压碱;地下水质好
的地方打井修渠,加速脱盐;增施有机质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盐分;种
植耐碱作物,重碱地种碱谷、稷、黍、黑豆、田菁等。经过综合治理,盐碱有不同程
度的降低。到1985年,全县盐碱地改良成良田面积达19万亩。如梁堤头农中,万亩碱
荒地经过十几年的综合治理,已成为年亩产500公斤以上的良田。
安蔡楼乡农民赵金聚,根据“碱随水来,碱随水去”的规律,于1961年总结创造
了一整套治理碱地的经验。其主要措施是起碱拨毒 (秋后不耕地,待盐碱上泛地表层
时,敛去泛碱层) ;开沟躲碱(根据碱往岗上爬的规律,开沟起垄,使碱往垄上爬);
沟底点种(沟底盐碱少,利于出苗保苗);双株留苗(做到合理密植,确保全苗);扒碱
围肥(初夏天旱泛碱,及时把棉苗周围的碱土扒净运出,并围上一圈有机肥);浇水扎
锄(重碱地须先扒碱后浇水,浇水后或小雨过后必须扎锄,以防板结);松垄平沟,阳
土还家 (雨季来后,棉株长大,抗盐碱能力增强,且沟埂表土含盐量下降,这时松土
平沟,阳土还家,即可利用埂土增加营养,又能起到培土作用,以防风、防涝、防倒)。
赵金聚所领导的生产队,1966年亩产皮棉76公斤,创造碱地棉花高产的全国纪录。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改良土壤曾片面强调深耕深翻,结果不仅没有增产,
反而因费工太多,贻误农时,打乱熟土层,造成漏肥、漏水而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