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农作物种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105&run=13

粮食作物建国前,曹县农业受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生产落后。1936年是建国前粮
食产量最高的一年,但也仅为1.15亿公斤。1941年大旱,产量下降到0.545亿公斤。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和三年经济恢复。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1952年,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7.9万亩,单产63.8公斤,总产1.95亿公斤。第一
个五年计划期间,自1953年起连续4年增产。1956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92.7万
亩,单产67.7公斤,总产1.98亿公斤。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农业生产受到挫折,到
1962年,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3.5万亩,单产41.6公斤,总产0.09亿公斤。三年
“调整”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第三个与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农业
生产发展缓慢, 至1975年,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5.1万亩,单产100公斤,总产
1.85亿公斤。
第五个与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曹县农业生产有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后,
农村逐步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
业生产迅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到1985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2.78万亩,
单产236.5公斤,总产达4.09亿公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301.5公斤。
境内粮食作物共有3种、18属、147个品种。其主要品种为:小麦、玉米、大豆、
谷子、高粱、地瓜、绿豆、豇豆、红小豆、扁豆、豌豆、水稻、黍子、稷子等。
小麦境内种植的小麦是粮食作物中的优势品种。建国前,品种有小红芒、大红芒、
仙麦、白麦等。由于品种差,土壤肥力低,耕作技术落后,亩产一般只有40公斤左
右。从50年代开始,对小麦品种进行逐渐更新。80年代,主要品种有鲁麦1号、4号,
济南13号,城辐752,百农3217,豫麦2号,百泉3039,矮孟牛,山农8065,山农辐43,
昌乐5号等。 同时采用小密植三腿耧播种,播种量一般在10至15公斤,加上化肥的推
广使用和水利设施逐渐配套, 至1985年, 全县小麦平均亩产255公斤, 种植面积为
113.67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5.79%;总产31269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
的76.41%。
玉米建国前,由于植株矮,产量低,种植很少。50年代中期,作为高产作物一再
提倡扩种,终因水肥条件欠佳,而未能大面积推广。1975年以后种植面积骤增,成为
县内夏粮主要作物之一。它既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又是禽、畜饲料,还是酿
酒制药的工业原料。玉米品种50年代初主要是鹅瓴白和黄玉米等,亩产30公斤左右。
50年代,相继引进了金皇后、二马牙、白马牙等品种。60年代初期,引进推广双杂交
种,如坊杂2号、坊杂4号、菏杂1号等。1965年,开始配制玉米双交种,如双跃3号、
双跃80、 双跃150等。70年代初,始由双交种改为三交种和单交种,1974年,主要配
制推广单交种,较多的提高了产量,亩产130公斤左右。80年代单交种主要有丹玉6号、
11号、 13号、烟单14号、掖单2号等。由于种子优化,更兼采用抽穗前追施肥料,适
时灌溉,在小喇叭口、大喇叭口和穗期对虫害(蚜虫和钻心虫) 防治等措施,至198 5
年,亩产220公斤左右。是年,种植面积25.84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9 6
%;总产5670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13.87%。
大豆建国前, 县内种植大豆面积仅次于小麦,1933年播种面积曾达76.62万亩。
后因其低产而压缩面积。8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的
营养价值、经济效益以及增产潜力,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境内秋粮生产的优势
作物之一。建国初期至60年代末,县内种植的大豆是九月青、八月炸、天鹅蛋、白碱
壳、 大毛黄、跃角黄、元筒壳、大爬蔓等品种;1973年引进跃进2号,1975年引进跃
进4号、向阳1号,1977年引进跃进5号,1982年引进鲁豆1号、4号,豫豆2号。良种的
引进,使县内豆类种植,有了较大发展。
大豆一般是麦收后趁墒贴茬播种或雨后抢种,用大三腿耧或二八耧条播,亩播种
量3.5至4.5公斤,行距26厘米左右,不施肥,大部分单作,少部分与玉米间作,群众
称“隔耧青”。随着耕作、施肥、浇水条件的改善,产量逐步提高。1985年平均亩产
94.5公斤, 种植面积12.32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13%;总产1666.5万公
斤,占粮食总产量的2.85%。
高粱高粱旱涝均收,俗称“铁杆庄稼”,但因其产量低,播种面积较小。建国初
期,主要种植品种有老鸹座、关爷脸、红壳散码子、利马鸡(又名大青壳)、山西笨、
打锣锤等。1966年引进鹿邑歪头品种,70年代大力推广杂交高粱,如原杂10号、12号
等,亩产120公斤左右,产量虽高,但质量较差,很快被群众淘汰。1985年引进鲁杂3
号和熊岳253等品种。
高粱原为二年三作制的春播作物。80年代后,个别地块试行麦田套种,但产量一
直不高。 至1985年,平均亩产116公斤,种植面积3.0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
的1.77%;总产量354.5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0.87%。
谷子谷子曾被认为是仅次于小麦的二细粮。初期种植品种主要是刀把齐、一枝蜡、
菠菜根、狼尾谷、粘面谷等品种,一般亩产90公斤左右。5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越来
越少; 70年代中期,引种推广了柳条青、豫谷4号等,每亩留苗2.5~3万株,从出苗
到抽穗期间,需连续中耕,促进根系发达;生长期间,需顺垄撒毒土防治谷子钻心虫。
至1985年,平均亩产为135.5公斤,总面积

2.44万亩, 占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的0.30%; 总产330.5万公斤, 占粮食总产量的
0.81%。
地瓜建国前,种植面积较小,只栽夏茬,吃鲜薯。从1960年始,为提高粮食产量,
解决口粮不足问题,大面积栽种地瓜,全县多达44.6万亩,分春夏两茬。春茬以切晒
瓜干为主,夏茬除食鲜薯外,也多晒干。1978年后,地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地瓜适于沙壤和轻沙壤土地种植。三十年代有菊花心、姜黄地瓜品种,品质好,
但产量低。抗战期间,由日本传入紫皮“日本蛋”和冲绳100号(后改名胜利百号) ,
产量较高。50年代,采用冷畦育秧,在耕翻后的土壤里插站秧,主要种植大红袍、栗
子香、胜利百号等品种,行距1米多,亩产地瓜500公斤左右。1956年改为火道温床等
办法育秧,起垄栽培,行距1米,垄宽0.5米,垄高0.24米左右。插秧方法由插站秧改
为斜插秧。到1958年普遍推行船底型插秧法,每亩插秧3000株左右。70年代中期,县
又引进了济薯1号、丰收白、烟薯1号等品种;80年代引进徐薯18、南京12、定陶691、
济薯2号、济薯5号新品种。在田间管理上,除翻秧外,还推行了中耕,追施草木灰、
化肥等措施,使地瓜产量逐年提高。
稻谷70年代初期,县内部分社队种植水稻,后因水利条件不足而停止。80年代初,
魏湾镇因靠水库土塘而有少量栽培。 1985年,全县种稻谷0.27万亩,单产105公斤,
总产29.5万公斤。
经济作物曹县植棉历史悠久,旧《曹县志》有“棉花与九谷平分轻重”的记载。建国
后,棉花一直是县内优势经济作物。另外,花生、芝麻、甘蔗、烟叶、油菜、麻、药
材、苇子、蒲草等亦有种植。
棉花民国期间,县内棉花品种主要是亚洲棉(俗称“紫花”),该棉产量低,纤维
粗糙, 多织布自用,县内有少量栽培。二三十年代引进美棉斯字1号,但品质仍差。
50年代初期,棉花品种有中白棉、脱字棉、斯字1号、斯字2号等,一般成熟晚,产量
低。50年代中期进行棉花品种更换,推广从美国引进的斯字棉2B、5A等良种,产量有
所提高。1957年,进行了第二次品种大更换,主要推广种植岱字15号、徐州1818棉种,
使皮棉增产10%以上。 1979年进行了第三次品种更换,主要推广了鲁棉1号,此品种
高产、早熟、适应性强,唯纤维较粗,拉力较弱。该品种发展很快,成为县内当家品
种,亩产皮棉突破50公斤大关,高产地块150公斤,改变了棉花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
1984年进行了第四次品种更换,引进推广中棉10号,该品种属夏棉,适宜麦棉两作,
推广面积达60多万亩,亩产皮棉50公斤左右。1985年又推广了鲁棉6号、鲁棉2号,压
缩了中棉10号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纤维的长度和质量。
建国初期,县内棉花栽培技术仍沿用原来温水浸种的方法,采用人工撒播,只打
顶,去老叶,不打边心,施少量土杂肥,增产效果差。50年代至60年代用温水浸种,
碱地推广开沟封垄点种的方法,施用少量氮肥,推广多留果枝,少留果节的整枝技术。
70年代推广营养钵育苗,植棉密度每亩4000至6000株,生长期追施尿素,使棉花产量
有所提高。80年代始,播种前用相当于种子量的0.2%至0.3%的西赛合剂及相当于种
子量的20%的呋喃丹拌种防治病虫害。同时推广营养钵塑料薄膜覆盖育苗和地膜覆盖
新技术,使棉花播种期提前10天左右。1985年,矮化素及乙烯剂棉花生长调节剂的应
用,促使了棉花早吐絮。
1949年前,县内棉花产量一般亩产皮棉10公斤左右。其后,产量虽然有所提高,
但增长幅度不大。1962年,面积减少到14.2万亩,单产仅有23公斤,总产32.5万公斤。
1964年棉花种植有所发展,但很迟缓。1978年,走“一麦一棉”的路子,扩大了棉花
种植面积。从1980年起,连续五年获得大面积丰收。1984年植棉106.33万亩,总产皮
棉5635.47万公斤, 占全省棉花总产的3.27%,相当于曹县1949年棉花总产量的30.5
倍, 较1978年总产增长10倍多。 1985年棉花加价比例下调10%, 种棉面积下降到5
7.6万亩;亩产皮棉47公斤,比1984年减少6公斤;总产2707.2万公斤,比1984年减少
2934.08万公斤。1985年,棉花总产值8029万元(当年价)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5
2%。
麻县内种麻为零星种植,基本上自产自用。主要用于制绳、制麻经,也有的梳碎
抹葛被纳制鞋底。1940年,全县种植大麻450亩,总产3万公斤;种绿麻600亩,总产3
万公斤。 1941年种青麻1000亩,总产5万公斤;种大麻400亩,总产4万公斤。1942年
种青麻800亩, 总产4万公斤;种大麻40亩,总产0.4万公斤;种绿麻600亩,总产3万
公斤。1985年提倡大种红麻,全县种红麻11.66万亩,亩产213.5公斤,总产2489.5万
公斤,后因销路不佳而停种。
花生50年代初期,花生种植一年一作,春季点播。主要有大爬秧、小站秧、大花
生等品种, 年种植4万亩左右。60年代推广了优花生,蓬莱一窝猴和油果花生品种。
80年代引进了徐州68~4、 白沙1016、花11、花17、海花1号、鲁花4号等花生良种,
并进行麦田套种,扩种夏花生,同时推广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每亩8000~9000墩)技
术。 到1985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16.5万亩,单产145公斤,总产2392.5万公斤。总
产量为1950年的9倍,为1980年的6倍。
芝麻1949年至1985年,芝麻一直用八股叉、霸王鞭、大青秸、黑芝麻等品种,常
年种植万亩左右。一般单作,也有与其他作物间作、混作的。1985年,全县种植芝麻
2.5万亩,单产40.5公斤,总产101.25万公斤。用芝麻作原料的小磨香油,香味浓郁,
是县内名产。
油菜县内主要以北方小油菜品种为主,种植面积不大,70年代几乎绝种,80年代
引进了胜利油菜新品种, 多与小麦间作,也有单作的。1985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0.0
9万亩,单产72公斤,总产6.5万公斤。
苇、蒲是县乡镇企业和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原料,主要栽培在黄河故道的浅河滩及
太行堤水库的土塘内。1984年全县种苇2.16万亩,平均亩产10500公斤,总产10819吨;
种蒲0.32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总产1636吨。
白扁豆为县内特产,粒大饱满,菜园中少量栽培,多于糯米甜饭中用之,亦入中
药。
甘蔗俗称甜秫秸, 皮紫红色,株高约2米,较南方甘蔗略细。农家于大田、庭院
中栽培,仅作儿童零食。城东南大集乡甜秫秸孙庄,以广种该作物而出名。
糖萝卜1958年后数年间一度在全县广为栽培,其渣可供食用或作饲料。县内无制
糖业,遂辍种。
大兰、小兰县东南部分乡镇多在大田种植,砌地池全株投入沤制靛兰,以染土布。
70年代,栽培者由少而无。
黄烟1949年,全县种植2000多亩,总产12.4万公斤;1950年种植3000多亩,总产
16.35万公斤。此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76年至1981年,每年种植35~300亩,年总
产烟叶0.25~2万公斤。

曹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情况统计表
┌──┬─────────┬─────────┬─────────┬─────────┬─────────┐
│年份│棉花 │麻类 │花生 │芝麻 │油菜 │
│ ├────┬────┼────┬────┼────┬────┼────┬────┼────┬────┤
│ │播种面积│总产 │播种面积│总产 │播种面积│总产 │播种面积│总产 │播种面积│总产 │
│ │(万亩) │(万公斤)│(万亩) │(万公斤)│(万亩) │(万公斤)│(万亩) │(万公斤)│(万亩) │(万公斤)│
├──┼────┼────┼────┼────┼────┼────┼────┼────┼────┼────┤
│1933│ │ │ │ │7.06 │882.79 │ │ │ │ │
├──┼────┼────┼────┼────┼────┼────┼────┼────┼────┼────┤
│1940│25.5 │162.31 │1050 │6 │5.6 │282 │18.1 │452.5 │0.41 │10.375 │
├──┼────┼────┼────┼────┼────┼────┼────┼────┼────┼────┤
│1942│20.0 │400 │1240 │4.9 │5.0 │375 │15 │300 │0.02 │0.35 │
├──┼────┼────┼────┼────┼────┼────┼────┼────┼────┼────┤
│1950│17.8 │267 │0.7 │23.31 │3.9 │267.5 │1.4 │26.5 │1.9 │74.95 │
├──┼────┼────┼────┼────┼────┼────┼────┼────┼────┼────┤
│1956│19.1 │515.7 │1.3 │53.3 │11.8 │1475 │3.7 │92.5 │0.9 │31.5 │
├──┼────┼────┼────┼────┼────┼────┼────┼────┼────┼────┤
│1965│32.3 │563.64 │1 │12.7 │1.9 │88.5 │1.1 │19 │0.2 │10 │
├──┼────┼────┼────┼────┼────┼────┼────┼────┼────┼────┤
│1960│8.65 │170.41 │0.4 │12.38 │1.2 │38.5 │1.3 │17 │ │ │
├──┼────┼────┼────┼────┼────┼────┼────┼────┼────┼────┤
│1970│35.8 │767.91 │1.1 │23.54 │0.9 │62.5 │1.1 │35 │0.4 │7.5 │
├──┼────┼────┼────┼────┼────┼────┼────┼────┼────┼────┤
│1975│31.86 │908.01 │1.4 │42.7 │1.412 │94 │1.39 │54.9 │0.35 │16.5 │
├──┼────┼────┼────┼────┼────┼────┼────┼────┼────┼────┤
│1980│37.18 │1840.41 │0.9 │29.7 │4.63 │401.25 │1.45 │57.3 │0.24 │7.9 │
├──┼────┼────┼────┼────┼────┼────┼────┼────┼────┼────┤
│1985│57.6 │2707.2 │11.66 │2489.41 │16.5 │2392.5 │2.5 │101.25 │0.09 │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