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植物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2&rec=136&run=13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农田生态系
统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农作物的病虫害、草害、鼠害种类增多,危害加重。
病虫害种类
小麦病虫害 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小麦吸
浆虫等病虫害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发生,其中1990年大暴发,发生面积达6.34万
公顷, 由于缺少有效防治药剂, 防治面积仅为3.8万公顷, 造成粮食减产
75627.46吨。
玉米病虫害 主要是玉米叶斑病、粗缩病、纹枯病、褐斑病玉米虫牙、玉米
钻心虫、玉米红蜘蛛和玉米穗虫。
棉花虫害 主要是棉铃虫。 1986~1991年常年发生, 发生面积4万公顷。
1991~1995年大暴发,其中1992年发生面积达7.27万公顷。1995年开始引种BT基
因棉后得到有效遏制,常年发生面积减少至2万公顷。
花生病害 主要是叶斑病。20世纪80~9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在13343333公
顷。 90年代中期,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 发生面积不断扩大, 常年发生面积
6666.66公顷左右。
水稻病虫害 主要是稻纵卷叶螟,常年发生面积在3333.34公顷左右。
蔬菜病虫害 黄瓜霜霉病、芦笋茎枯病、番茄疫病、茄果类棉铃虫、甜菜夜
蛾、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等。
新发生的病虫害 1986年后,一些新的病虫害在牡丹区陆续发生,危害严重
的主要有甜菜夜蛾、美洲斑潜蝇、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粗缩病、
盲蝽象、烟粉虱、小麦黑斑潜叶蝇、小麦孢囊线虫、蜗牛、蛞蝓等。
农田杂草 牡丹区农田常见杂草72种,分布在不同的作物田中,麦田主要有
播娘蒿、荠菜、猪秧秧等;玉米田主要有马唐、牛筋草、铁苋菜、马齿苋等;豆
田主要有马唐、香附子、牛筋草、马齿苋等。20世纪80~90年代以人工除草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化学除草面积不断扩大,常年化学除草面积达66.66万公顷
次。
病虫预测预报
20世纪90年代,农作物病虫发生种类增多,危害加重,开始实施病虫测报,
测报对象21种,常用测报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指标预测和统计预报法3种。
病虫害防治
防治技术 药剂防治,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以化学防治为主,之
后开始采用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或寄生菌进行防治,年应
用面积3~4万公顷。农业防治,通过改变农田生态环境进行防治,由于措施简便
易行,成效显著,利用较多。诱杀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向性进行诱杀,生产中应
用较少。
防治工具 20世纪80年代后期使用药械主要是工农-16手动喷雾器和泰山-
18弥雾机。2000年初,以NS-16手动喷雾器和18弥雾机为主。
防治药物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所使用农药主要有久效磷、 氧化乐果、 甲基
1605、甲胺磷等高效高毒农药。90年代杀虫剂转变为以复配制剂为主,剂型有乳
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熏蒸剂、烟雾剂、种衣剂等。2002年以来为适应无公害
农业生产,逐步推广了一些农药新品种,主要是生物制剂、合成制剂用以杀虫杀
螨;专用杀虫剂如哒螨灵、蚍虫啉等;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农抗120等。
蝗虫发生及防治
牡丹区属东亚飞蝗适发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转变和种
植结构的调整,东亚飞蝗发生环境及发生情况发生了较大转变,发生重点也由原
来的内涝蝗区转移到河泛蝗区,现内涝蝗区已基本得到改造。其中1986~1989年、
1991年、1998~2004年发生较重,每年发生面积都在2666公顷以上。
发生原因 宜蝗面积增加、蝗卵越冬死亡率低、秋蝗防治不理想,秋残蝗面
积大、气温高、降水少,利于蝗卵孵化等。
防治技术 生态控制,主要是改造蝗区环境,改变蝗区生态,保护利用自然
天敌。 应急防治,1986~1997年,主要是用泰山-18弥雾机地面防治。1998年以
来主要是用泰山-18弥雾机地面防治和运五飞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