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植树造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45&run=13

黄河防护林: 为保护堤防, 972年(北宋开宝五年),赵匡胤下诏:
“绿黄、汴、清、御等河”,“树榆柳等土地所宜之木”。1593年(明万历
二十一年),曹州知府许恩在护城堤植柳万余株,以防冲固堤。清朝及民国
时期,也有在黄河防堤上植树的记载。但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大堤上仅有零
星的柳树。
建国后,于1950年春天开始营造黄河防护林带。后每年组织全市青少年
营造防护林。至1985年底,全市境内苗河堤岸上共造林8600亩,有树272万株、
灌水52万墩。
农田林网:全市宜林网面积171万亩。建国后为防止风沙灾害,营造了大
量农田防护林,形成农田林网。1955年冬,胡集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景灿带领
群众栽植防护林带12条,植树2万株。1956年,由地区林业局派员指导,栽了
胡集 -——龙凤 ——康集长达20华里的防护林带3条,每条8行树。到1958年,
在胡集至康集4万多亩沙地上建成本市第一个点、片、带、网综合的农田防
护体系。胡集大队被评为全省、全国的林业先进单位。
1964年底到1966年春,结合大搞台、条田,全市又栽植农田林网3万余亩。
“文化大革命”初期,除胡集、康集、任桥等林网未被破坏外,其余林网全
部被毁。1971年和1972年,在辛集公社北大洼设“沟、路、渠、林统一规划”
试点,建成高标准林网3.7万亩。1979年地区林业局组织鄄城、郓城、菏泽3
县交界的10个公社“大会战”。菏泽县的安兴、小留、都司3公社栽泰山青杨
300万株,其中林网栽植160万株。3社基本实现了林网化。1975年冬,分别在
佃户屯公社和黄集公社毕寨大队搞农田林网化试点,沟、路、渠、河统一植
树。三年时间,佃户屯公社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林网化;毕寨也实现了高标准
林网化和农田间作化。1976年,全市一年建林网35.8万亩。1979年红卫河小流
域“大会战”,市投资7万元,建标准林网3万亩。到1985年,全市实有林网
化面积82.9万亩。
农桐间作: 桐树是菏泽市乡土树种,历代都有栽植。但农桐间作却始
于60年代。1965年从兰考引进泡桐树苗,计划搞大面积农桐间作,因“文革”
开始而流产。1967年,地区林业局在本市安兴公社龙风大队搞农桐间作500亩。
到1973年,全市农桐间作面积发展到1.9万亩,1977年发展到18.6万亩。
198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大干一九八五年全面实现林业“四化”
的决定》,从10月底开始,3个月完成农桐间作44.8万亩,质量、数量创历史
最高水平。年末农桐间作面积达57.5万亩,全市实现了农桐间作化。
四旁(宅旁、水旁、路旁、村旁)植树: 建国前,受经济条件和土地
所有制限制,四旁植树较少。建国后,四旁植树逐年增多。1982年有四旁植
树644万株,人均7.55株。马岭岗公社最多,人均13.1株;白虎公社最少,人
均4.7株。1985年,四旁植树总数超过1000万株,基本实现了村庄绿化。
国(营)、社(队)合营造林:为了扶持沙荒面积大、造林任务重而经
济条件又差的社队尽快绿化沙荒,从1961年开始,由国家投资树苗款每亩7元,
先后与马岭岗公社范海、王浩屯公社李八老、安兴公社西尹集、沙土公社、
高庄公社李庄集、 马岭岗公社通古集等社队合营造林2383亩, 其中合格的
1903.2亩,育苗38.O8亩。共投资1.90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