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社会新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437&run=13

建国后,社会主义新风尚发扬光大,菏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
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蔚然成风。
从1978年至1984年,全市计有新长征突击手8. 325万人、“三八”红旗手7406
名(内有“三八”红旗集体1807个)、文明单位190个(包括文明村85个)、
“五好”家庭3. 36万个、好媳妇9382名、好妯娌8278对。
一、男女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50年代起,妇女走向社会的人数日益增多。据菏泽市机关、团体、工厂
等单位的统计,妇女占40%左右,而纺织工业中女工已占80%以上。他们与男
子同工同酬。 妇女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也占有相当比重。 全市国家妇女干部
1540人,其中正副县级3人、城乡企业中女厂长580人、女经理160名,出现了
“半边天”参政的新局面。进入八十后代后,又出现了许多女能人、女强人、
女改革家、女企业家。全市出现的“两户”(重点户、专业户)中,以妇女
为主的就有2001户,占全市“两户”的45%。如回族乡西马垓村回族妇女马元
环心灵手巧,有胆有识。她创办的皮毛工艺厂生产的兽头皮毛手套、多种皮
毛动物、狐狸围巾、儿童皮毛玩具都别具格,栩柯如生,产品远销欧亚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她曾应邀参加“广交会”,中外客商争相订货,产品供不应
求,每年获纯利五六万元,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二、“五好”家庭
“五好家庭”必须具备有关条件,现将市规定的《五好家庭条件》附录
如下:
1.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遵法守法好;
2.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劳动致富好;
3.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互助好;
4.生活情趣高尚,讲卫生、讲科学好;
5.移风易俗、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
(家庭中有四十岁以下女文肓和少年文盲者,不能评为“五好”家庭)。
现仅举二例:
(一)祖孙20口,和睦一家人
菏泽市南城办事处双井居民委员会双井街桑桂兰老人,家中4子4媳,还
有6个孙子、5个孙女,全家20口人,16个姓氏。三代同堂,算得上一个大家
庭了。可他们老人爱护小孩,晚辈敬重长辈、和睦相处,满门欢乐,幸福愉
快地在一个锅里耍勺子。二十多年来,婆媳、妯娌、兄弟之间从没红过脸、
斗过嘴, 多次被评为市“五好家庭” 。1983年先后被评为市、地、省三级
“五好家庭”、“光荣之家”,并出席了省“五好家庭”代表大会。
桑大娘年事虽高,但身体健康,治家有道。大儿媳黄桂梅过门25年来,
一直象她的亲闺女。1972年,桑大娘的老伴伤了眼,桂梅一天三次把饭送到
面前,洗手、洗脚、端屎倒尿,她一个人全包了,整整侍奉了三年。不料老
人又得了瘫痪病,儿子们日夜轮流侍候,媳妇们争着煎汤熬药,还做了十几
条小褥子更换使用。公公死后,媳妇们又把孝心全放在婆婆身上。老人有气
管炎病,媳妇们每天早晨给她炸姜丝、爆鸡蛋,晚上用蜂蜜炖鸡蛋,还经常
买些可口的食品。白天家里人少,孩子们怕老人心情郁闷,又买了电视机、
收音机,尽量让老人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
老人自觉生活习惯跟不上,怕孩子们嫌弃,也曾提出过析居另炊的主张,
可几个媳妇急得流着泪劝止了老人。
现在老人照顾家,儿子、媳妇在外工怍,全家人个个满意。桑大娘的孙
辈有的已参加工作,有的在校学习,媳妇们没有后顾之忧,都年年被评为先
进生产者。
(二)理家模范,工作标兵
菏泽市都司乡西马垓大队妇联主任、共产党员、回族妇女李庆荣,19年
来,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孝敬公婆,教育子女;在工作中忠于职守,曾多次
出席地、 市妇女代表会议。 1981年被授予全国“三八” 红旗手光荣称号,
1982午后她家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
李庆荣一家六口人,公婆年事已高,爱人工作在外,两个孩子上学。十
几年来,全家人幼尊老,老爱幼,互相体贴谅解,充满了欢乐。1982年春,
婆婆患病,她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求医抓药,日夜吃睡护理在婆婆身边,端
屎倒尿,洗脸洗脚,帮助翻身起卧。在李庆荣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病日趋
好转。每天一早她就把婆婆背到事先铺好的躺椅上晒太阳、理头发,在婆婆
感到寂寞时,她就给婆婆讲故事、讲连环画册或放戏曲、音乐录音。老人逢
人就说:“我大难不死,逢凶化吉,真是多亏了我的好儿媳啊!她真比亲闺
女都亲哩!”
平素,公婆出于疼爱儿媳,总是背着庆荣尽量想多分担些家务活,可庆
荣却想,二老前半辈子都没得到好日子过,现今生活好了,说啥得叫老人家
过个舒心晚年。因此,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愿拖累老人,凡事总是抢在前头
干。小姑春燕结婚时,一切妆奁均由庆荣一手操办,没让老人操一分心。春
燕心满意足,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公公也到处夸奖说:“俺庆荣会操心,会
办事,真是一个贤孝人!”
她经常教育孩子孝老人、敬师长、友同学、尊邻居,所以她的孩子在校
听话,在家遇到好吃的,总争着先给爷爷奶奶送去。
李庆荣的事迹,在全大队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全大队各村户争做“五
好家庭”和“三八”红旗手活动的开展。1982年全大队有15户挂上了“五好
家庭” 光荣牌, 10人被评为大队“三八”红旗标兵。裘皮厂、工艺美术厂
(大队副业)有三个车间被命名为“三八”红旗车间。
李庆荣不仅是理家能手,在工作上也是大队标兵。她带领计划生育小分
队全体人员在全大队深入细致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她们深入到户,广泛宣
传,使各村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自1982年,全大队人口出生率即
下降到千分之七。
三、舍己救人,助人为乐
1983年5月的一天,菏泽市妇幼保健站里一位产妇因失血过多而休克,生
命垂危。一时又找不到同型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该站护士、共青团员王
雪芹,为了抢救这位素不相识的姐妹,决意把自己的155毫升血液(与病者同
血型),抽出来献给病危患者。鲜血输进产妇的血管,病人复苏得救了。她
含泪向王雪芹致谢,而王雪芹虽头晕目眩,却乐呵呵地说:“这算不了什么!”
1984年8月14日下午,一个12岁的小孩与同伴在菏泽二中后面坑边玩水,
不慎滑进坑里,岸上儿童惊慌喊叫。这时一位40多岁的男同志闻声赶到。立
即跳入水中,奋力抢救。他一连三次潜入水底都未能找到小孩。这时他精疲
力尽,鼻子被呛得鲜血直流。但为了抢救孩子,他又一次冒险入水,终于把
孩子抱上岸来。可孩子已停止呼吸,面色苍青,他又急忙将孩子提起、倒立,
控出污水,接着又作了人工呼吸,才把孩子救过来。孩子的母亲闻讯赶到后,
而见义勇为者已悄然离去。事后,孩子家长经多方查寻,才得知孩子的救命
恩人是菏泽火柴厂生产科长、回族兄弟孝振铎。
四、拾金不昧
菏泽市城关第五学校一年级一班少先队员马翔,在1982年5月20只上学的
路上拾到票夹一个,内有人民币60多元,存款支票1 00多元,还有其他发货
票多张。他等失主不到,马上到校交给了老师,受到全校师生的赞扬,人人
夸他是“七岁儿童心灵美”。
1984年春,市百货楼绸缎组营业员赵子莉、李维芳、显素华三人,在柜
台外拣到一个钱包,内有存款折7张,总计3300元,自行车票5张,以及其他
物品。当时三人不约而同的主张是尽快找线索,使物归原主。后长久不见人
来找,她们便把款折等物交给领导,后经查找终于交还了失主。
1984年7月20日上午,李村镇岔河头村农民张路戚在他的小卖部里拾到一
个钱夹,内有2000元的支票、300元现金和与本镇郝寨村果园签订的合同一份。
他发现后考虑到失主一定心急如焚,当即骑上自行车直奔郝寨。张路成热汗
淋淋地找到了失主——湖北来的一位业务员。业务员抓住张的手,双眼含泪,
感激不已。
1984年9月28日上午,地区肉联厂共青团员王霞在办公室前拾到一张金额
是1060元的活期存款折。她在原地等了好久,未见失主来找,后根据印章上
的地址,给城关储蓄所打了电话。第二天,当失主接到存折时,再三握手言
谢。
1984年11月3日下午1时,市21中初一班女学生张建华抬到190元存款折一
张,她便左右询问,查找失主,但未能找到。她只好托老师把存款折交到西
关派出所,才找到了失主——菏泽师范的穆继荣。
1986年2月2日下午,菏泽市政府招待所职工杨凤江在本所服务部柜台下
拾到一个文件包,内有43000元的活期存款折一个、现金200多元,还有发票、
粮票若干。杨凤江立即把文件包交给了所领导。经查找,巨款和票证如数交
给马村乡会计马同恩的手里。
五、敬老扶幼
为使孤寡老人“老有所终”,晚年舒适幸福。建国后,自50年代就开始
创办敬老院等社会福利事业,不过有的是分散赡养,有的是集中赡养,但由
于各地条件不一,形式不尽一致,其共同特点足:“生养死葬”。进入80年
代后,他们的生活费用进一步提高。一般是冬棉夏单,逐年更新,一年到头
细米白面,荤素兼有。每遇病残老人即派专人护理和经营有关事务。诸老人
虽无子孙,却享受着超过一般人的生活待遇。如吴店乡、胡集乡、沙土乡、
东城办事处等地均有条件较好的敬老院。胡集乡的敬老院从50年代建院一直
到现在,越办越好。该院不但收养老年人,而且还收养孤儿孤女。有叫李良、
张守光的两个孤儿,收养后,供其求学,抚养长大,现都已走向社会,自力
更生了。安兴镇长屯的独女李玉兰被收养后,先供其求学,后又给她找了婆
家。现在她已参加工作还定期来该大队走“娘家”,成了好“亲戚”。
解放后,托幼工作即开始兴办。至1985年,计有农村幼儿园83处888个班,
城镇幼儿园41处71个班,个体户办幼儿园7处。城市幼儿基本上都能入园接受
学前教育。菏泽棉纺厂托幼工作非常出色,设备好,师资素质高,省、地、
市报纸、电台、电视台都报导过他们的事迹。
六、好媳妇
高庄镇高庄村媳妇杨龙菊,生产理家井井有条,孝敬婆母胜过亲娘。
杨龙菊的爱人常年不在家,子女教养、田间劳动、禽畜饲养,全由她一
人承担;她还担负着村里卫生室工作。可她宁愿忙个死,不愿误工作。婆婆
常年有病,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尤其一到冬天便卧床不起。病轻时龙菊就
用地排车拉婆母到当地医院诊治,病重时就带她去市里医院冶疗。熬药、打
针、做饭,忙里忙外;为给老人增加营养,水果、奶粉、糕点、肉、糖从不
间断。当地买不到的就想法到外地购买。老人需用胎盘治病,但龙菊胃口浅,
都是忍着呕吐给老人煮好送去。这样年复一年,为婆婆看病不知花了多少钱,
而龙菊只有一个念头——花钱再多不心疼,只要老人能治好病,老人经过龙
菊的长期护理,病情逐渐有了好转。为了使老人心情愉快,每逢附近唱戏或
演电影,龙菊都是用地排车送去迎同。一次老人想去赵楼看牡丹,她就用地
排车带着婆母去。龙菊平素是这样想的:老人20多岁熬寡,连个闺女也没有,
到晚年只能叫她快乐,不能叫她伤心。我不疼她还有谁呢?所以邻居都说:
“这样的媳妇真少有!”
菏泽制药厂工人马琳,婚后多年如一日孝敬婆母、团结妯娌、尊重丈夫、
教育子女,人们无不夸赞。
马琳虽然工作忙,还是抽空及时给婆母洗补衣服,适时购买鞋袜、衣料
等物。逢年过节总要给老人送些可口食品。每当老人有病时,她就殷勤侍奉,
送水送药,忙里忙外,俨如一个护士。有一年夏季,她婆家外祖母患病月余,
这本来是她婆母责无旁贷的事,而马琳为了给婆婆分担忧愁,她几乎每天一
趟,送奶粉、送罐头和外婆想吃的东西。一次婆母有病在家休养,这时正值
马琳产假期满,孩子无人照看,婆母要求照看一段时间,可她为了使婆婆安
心养病,及早康复,谠什么也不肯这样做,宁愿自己多忙些。她对妯娌亲如
姐妹。她大嫂是位“民师”,大哥在外地工作。1982年5月间,大嫂分娩,奶
水不足,而马琳比嫂子还着急,四处托人求医,买来发奶药、鲜鱼及时送去。
几年来,她从没因家务事闹过意见。为让其丈夫学好功课,她独挑了家务重
担。每逢电大考试,她唯恐孩子闹,影响丈夫学习,便把孩子带回娘家去住。
由于她的模范行动,她大嫂和三弟媳也都明理知事。所以她婆婆常挂在嘴上
的一句话是:“我的儿媳胜女儿!”
七、好婆婆
李庄集乡东李庄妇联主任汲守田,上有婆母下有儿媳。她从当婆婆的第
一天起就善于体贴儿媳的难处,经常和儿媳开城布公地交心谈心,不断使家
庭矛盾大化小,小化了,使一个多儿多媳的家庭团结和睦。她的具体做法有
三:
①以身作则,遇事率先而行。儿媳在绣花厂做工,守田主动把家务和地
里的活担起来,不影响媳妇工作,对待上边二老,使他们吃满意,穿称心,
侍奉周详,她婆母经常给孙媳夸奖她,媳妇也就学着婆婆的榜样侍奉自己的
婆婆和奶奶。
②家事不外扬。家里有时有点小风波,出自媳妇一面的,守田坚决不外
说。有时媳妇有点不乐,守田就主动找她谈心,“温水化冰”。后来媳妇有
错就承认,矛盾不打结,家庭和和睦睦,老少如意。
③体贴媳妇困难。儿媳妇刚结婚时,人地生疏,有孤独感。对此,守田
在家时就和儿媳“找话说”、“啦家常”;她不在家时就给媳妇找邻居家妇、
姑一块做活、欢畅谈笑,儿媳就“乐不思蜀”了。媳妇怀孕期设法叫她吃可
口的东西,不干重活;分娩期她守在媳妇身边,百依百从,安排照顾好产妇
生活,孩子一切由她代劳,让儿媳好好休息。满月后,儿媳主动要求承担家
务重担,里外活计抢着干。媳妇越好,婆婆干劲越足,也越设法从各方面关
心她、体贴她,婆媳的感情简直是水乳交融。
城关镇张楼村王素贞,年逾半百,家有两个儿子、三个闺女。她待儿媳
妇同闺女一样亲。儿媳丁巧芝在患病时,先后动了三次手术。出院后身体虚
弱,王紊贞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儿媳养病期间,素贞不嫌脏、不知累,日
夜不离,端屎倒尿,煎药喂饭,缝洗浆补,从不厌烦。每天把孙女哄睡后,
再帮儿媳按摩翻身,每逢过年过节,客人来往,凡是可口好吃的东西,她总
尽量留给儿媳妇吃。素贞又把平时糊纸盒、打草苫收入的500元积蓄全部用在
给儿媳治病上。她说:“花钱再多我不心疼,只要孩子早好病。”对此,儿
媳丁巧芝激动的说:“要不是婆婆精心照料,我早就离开人世了!”
八、好妯娌
李庄集大队妇女主任郑孝英,妯娌4个,她行居老大,是个多口之家。
全家21口人,二老已年迈。在孝英的带领下,妯娌团结,老少和睦,四个媳
妇通情达理,互敬互让,互帮互学,家庭安和,誉满乡里。
这个家庭成员,男的多数工作在外,除老人小孩外,持家生产全靠妯娌
4个,家里地里全由四个“女将”束管。他们是析居过日子、互助干活计。
分的责任田,到忙时妯娌4个结合着干。劳动中,郑孝英以身作则,事事带
头,遇到三个弟弟家有事时,她就带领孩子倾力相助,而三个弟媳也均知足
明理,接受大嫂的意见,听从大嫂的指挥。叫个性格不同,姓氏不一的人,
团结得如一个人一样。老三一个人在农村,生活差于她们三家,孝英和二、
四弟媳就不大扯老三家的力量。因二老没闺女,孝英对几个弟媳说:“咱既
是媳妇,也当闺女,免得老人身边寂寞。”每当二老有病时,四妯娌都争着
拉车往医院送老人,争着侍奉,抢着付药钱。有的捞不到事做,就到外边买
些病人合口味的食品。老人回家养病时,孝英她们几个都是跑前跑后,忙里
忙外,你烧汤,我熬药,争着熬夜侍候。若逢老人生日,孝英就事先协同几
个弟媳商定各自应办的食物,让老人愉快地度过生日。老人建房时,孝英领
着孩子和弟媳一齐协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孝英的带动下,一个
多口之家,日子过得火热,老人终日喜笑眉开。他们弟兄四个都非常满意。
安兴集有一个18口人之家,老少三辈。这家的郭翠英、任瑞莲、孙桂玲
是妯娌三。她们亲如手足,互助可敬,因孩子因家务,妯娌三个从没发生过
口角。大嫂子郭翠英见到两个弟媳农活繁忙时,就甘愿放下自己的家事,率
领孩子们赶来帮助。三弟媳孙桂玲会缝纫活,她白天劳动再累,也往往连夜
为侄儿们赶做衣裳,一家人的生活红火而和谐。
九、女娶男
1983年元月19日,安兴镇李庄村李继云娶来皇镇乡潘庙男青年陈家利到
家落户;25日上午,王浩屯区程寨村程巧书和她的上门女婿李遂景举行了婚
礼;1985年4月15日,马村乡耿庄村女青年王雪玲迎娶佳婿到门。新郎到家时,
各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放鞭鸣炮,夹道欢迎。各驻地有关领导、妇联、
团委、大队支部有的当主婚人,有的至家祝贺,各家庭院,笑语欢声,热情
洋溢。李继云的父亲李公禹老汉乐得直流热泪,情不自禁地说:“我没有儿
子,是新社会给我送来了儿子,今后再也不用担心老年身边无人照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