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农业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39&run=13

一、农业科技的推广
菏泽市利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的30多年中,
研究、引进了诸多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推广应用,大部分受到群众的认识
和肯定,主要有——
推广优良品种:建国前菏泽市农作物品种多为当地农家品种,因多年相
沿使用,退化、混杂严重,产量很低。建国后,陆续将各种作物优良品种引
进本市,并进行推广,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统计,从1962年至1985年,本省
内调入本市的各种农作物良种为199.6022万斤,从省外调入214. 2404万斤;通
过繁育,支援省内外共调出优良品种445.79万斤。
土壤普查:1980年开始普查,普查面积为214. 3537万亩,其中可利用面
积162.7879万亩,农田面积148.2822万亩,比1979年上报面积增加19.1522万亩,
增加了14. 83%。
挖掘主要剖面3451个,采集水样3420个,采集农化样品854个,物理样品108个,
共化验2.59万个项次。并筹建了土壤档案室l处,绘制了公社一级万分之一的
成果图5种和县一级五万分之一成果图l1种。通过这次土壤普查,基本查清了
菏泽市土壤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地膜覆盖:1985年菏泽市地膜覆盖面积(主要是蔬菜)为8000亩,用地
膜5.6万斤,为蔬菜提前上市,解决淡季蔬菜供应,起了很大作用。
麦棉套种及其他作物间作:菏泽市的间作套种亩数逐年提高。小麦、玉
米的套种1975年为0.3万亩,1976年为5万亩,1985年即达30.3万亩;麦、棉套
种1980年为0.5万亩,1982年增至10.5万亩,1984年即达40万亩。实践证明,间
作套种可增产3成左右。
合理密植:从50年代始,试行玉米、棉花、小麦等作物的合理密植。对
小麦进行窄行密种,行距4.5~5.5市寸,用小三腿耧播,每亩播种量15~20斤。
年后最高苞数可达120万,成穗率30~40%。1970年,小麦进入中产水平,行
距放宽到6市寸,播量以基本苗不超过20万,年后最高总苞数不超过110万为
标准。1980年部分社队小麦进入高产水平,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0万左右,年
后苞数不超过100万。棉花,根据水肥条件,分别创造了等行距2.5市尺,或
小行1.4~1.6市尺,大行2.2~2.4市尺的大小行栽培方式,每亩株数为3500株、
4000株、5000~6000株的合理密度。春玉米则以2.5市尺等行距和小行1.6市尺,
大行2.4市尺的大小行种植方式,每亩株数为2500~3500株,最多不超过4000
株。
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专业农技推广组织:建国前,菏泽市有一观花园农业试验场,但从未向
农民提供过农业技术。1952年在陈官庄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场,开始有人员
有场地来研究农业技术。1954年县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部分从大专院校毕
业分配的学生从事农技研究和推广。1956年3月建立县种子站,1975年建立植
保站,1981年又建立土肥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从建立至现在一直在发挥
作用。1976至1981年,菏泽市建有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即市农业技术推广
站——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管区农业技术推广网——生产大队农科队和
生产队科研小组。1984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
学科学、用科学的新形势,各乡镇将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和经营管理站
合为一体,建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合作推广组织:合作推广组织是菏泽市各公社在1958年创办的集体性质
的农技组织。名称分别有公社农场、公社良种场、公社红专农场等,直属公
社领导,收入归公社。主要任务:一是承担县或农业局农技站分配的科研项
目进行试验示范;二是以场为基地引进先进经验,获得丰产后进行推广;三
是繁育作物优良品种,供各大队种子田和大田用种。1962年部分公社将农场
下放到大队管理,个别公社仍保留。到1975年改为公社农科站或公社良种繁
殖场,后成为单纯的生产单位。
群众推广组织,1958年,全市各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科研队和科研小
组,这种科学试验组织实行固定人员、固定土地、固定房屋、固定耕畜、固
定农具的办法。其任务是根据本队实际情况,引进外地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
设课题搞验证性试验、示范。1962年被撤销,1964年又渐恢复,“文革”期
间又被撤销。1978年随着四级农科网的建立,又恢复了科研队和科研小组的
组织,1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自行消失。
1980年以后,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学科学、用科学的典范,根据不同类型,
人们分别称之为科技户、示范户、专业户。他们大胆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利
用科研成果搞示范,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收入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