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学校设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309&run=13

1901年8月(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令各县书院改为小学堂,1903年由王鸿
一主持将重华书院改为“菏泽县立高等小学堂”,成为菏泽县的第一所小学
堂。翌年,菏泽第一、二公立小学堂相继创办。1908年,城内东隅新民都、
南隅感化都、西隅归厚都、北隅泽民都先后创办高初小学堂共9处;农村各
都也均创办小学堂各1处,共62处。至1912年(民国元年),菏泽城乡共创办
私立小学堂160余处,约计170个班,小学生5400余人。是年,学堂改称学校,
城里和农村各集镇大多有中心小学或完小。至公元1928年(民国1 7年),县
立完小有6处,初级小学153处。
至1937年(民国26年),全市有中心小学(完小)25处,普通多级小学60
处,单级小学287处,短期小学8处,在校生1.5万人。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菏泽,小学缩减。初期,日军鞭长莫及之处,
仍保持了原教育的延续,这样的学校当时约有110余处,教职工350余人。其
中高小40余班,学生1500余名,初小200余班,学生近7000名。
随着抗日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学校也随之增多,但这时的学校,是紧
紧为战争服务的,有时停课搞社会宣传或支援前线,有时环境恶化时被迫停
课或转入地下,有时在野地或树林中上课。
日军侵占菏泽城后,为进行奴化教育,也于城乡办了些小学。当时城关
较有影响的有一、二、三、四完小和天主堂体仁小学。日伪统治时全市有小
学80处,高小38个班,初小140个班,教职工280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菏泽城内的小学有第一、二、三、四小学和桑氏小学。
建国后,除城区有4个完小外,全市农村13个区,均建立了大型的完全小
学。1953年,小学教育发展迅速,小学生由1950年的5700人,猛增到3.0506
万人,入学率由1950年的7%增至36%,基本上达了区区有完全小学,乡乡有
多级的中心小学。1956年,小学再度大发展,学生增至5.0223万人,入学率
提高到64%,各区又增添了数处小型完小。至1959年,小学教育又一次大发展,
学校增至1023所,在校学生7.6636万人,人学率达80%。1960年由于“左”的
影响,人民生活困难,菏泽教育也面临危机,学生纷纷退学。经过三年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小学教育又有所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教育
界刮起“侯王建议”、“马振扶事件”、“学黄帅大批师道尊严”、“狠批
智育第一”等恶风,小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生数量也逐年减少,1975年
在校学生由1966年11.4807万人,降为9.6148万人。
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学教育才逐步走向正轨,“黑屋子、土台
子”的景况有很大改善,绝大部分小学达到了“六配套”(教室、课桌凳、
操场、院墙、大门、厕所配套)标准。到1986年全县有小学校557处,小学生
13.0706万名,入学率达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