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3&run=13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华北平原东南边沿。 地处东径115°11′—
115°48′,北纬35°03′—35°28′。南北长48公里,东两长55.5公里,总
面积1400平方公里。西部地势稍高,东部稍低,高差儿11.5术,平均坡降为
1/8000。
菏泽市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据安邱固堆出七文物证明,远在龙山文化时
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且是尧舜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郑康
成的《诗·曹风集说》中就有“昔尧尝游成阳,舜渔雷泽,民俗始化”的记
载。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吕都、冤句、成阳、离狐、葭密、句阳、济阴、
乘氏、南华、宛亭、雷泽、曹州、安陵、临泽、郓巨等(州)县,并且自明
朝正统年间以来一直是州、府、专属驻地,是菏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它是鲁西南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生擒庞涓的“桂陵之战”,捻
军斩僧格林沁的“曹州之役”,解放战争时期的“大扬湖战役”、“沙土战
役”,都发生在这里。
市境皆为大平原,旷野坦荡,百里丰疆,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
花生等多种农产品;耿饼、木瓜、山楂是菏泽特产,名震遐迩;牡丹更是蜚
声中外,每至花期,游几如织,不少外国朋友亦慕名而至;市境西北部地层
含有丰富的石油,蕴藏量达2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20亿立方米。
境内新老河道纵横交错,灌溉和排水都较方便。黄河流经两北部边境,
境内长14. 82公里。除黄河外,还有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25条,
总长431.2公里。菏泽市有地下水750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4.03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429.4立方米,比全省人均350立方米多79.4立方米。
全境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较大,累年平均气温为
13. 6C,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579小时,年降雨量平均680. 8毫米,无霜期年平
均达212天。这些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菏泽的文化比较发达,人才济济。晋代的政治家卞壶、北魏的文学家温
子昇、唐代的军事家徐懋功、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和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郭
子兴等都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朝有尚书何应瑞、郭允厚;清朝有镇
压太平军起家的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马新贻和赴台湾平“乱”的福建陆路提
督马济胜;民国时期有国民党立法委员李汉三、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
庞镜塘、国民党绥靖区司令官萧子楚、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等。
菏泽籍的革命烈士有被敌人杀害于千佛山下的中共枣庄特委书记田位东,
有在南苑壮烈殉国的抗日名将赵登禹,有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给了中国人
以崇高伟大的模范”的抗日烈士国民党陆军中将姜玉贞,有威震敌胆的菏泽
县独立营营长王登伦等。他们的事迹昭日月而泣鬼神。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富饶、美丽而富有传统的菏泽市给家乡人民以光
荣和自豪,然而建国前的几千年中,菏泽人民却一直挣扎在饥饿线上,呻吟
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下。于是他们奋起反抗,希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黄巢的
起义,捻军的奋战,义和团的反帝斗争,都一次次的失败了。他们不得不仰
望茫茫苍天去寻找救星。但身上枷锁依然如故,或是新枷锁代替了旧枷锁。
1948年,太阳终于照亮了菏泽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菏泽解放了。
阅尽沧桑千年史,悠悠古城看今朝。解放后的菏泽人民,经过36年的艰
苦奋斗,一个初步繁荣、富庶的新菏泽已屹立于鲁西南大地。
从建国至1985年,经过30余年的奋斗,广大农村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得到
基本解决,农村面貌已发生很大变化。可是菏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极为艰难
曲折的过程,土改后农民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
食产量提高较快。1949年单产97斤,1952年即上升到137斤。但随之而来的是
在“左倾”路线支配下的急躁冒进。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粮食
平均单产反而下降到110斤。“文革”期间,错把集中劳动和平均分配当作集
体经济的优越性,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粮食平均单产一直徘徊在100余斤
的水平,农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生产关
系作了重大调整,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一改30
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势头。1982年获得突破性发展,粮食
总产达56805万斤,比1978年增产10317万斤,单产达363斤。建国以来未解决
的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而且农民中从事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
也逐年增多。1985年,农业总产值已达36619万元,为1949年的15.3倍。农业总
产值中种植业占25890万元、林业占1604万元、牧业占4869万元、副业占4139
万元、渔业占117万元。
1949年至1985年,菏泽市用于农业的总投资达7169.4万元,修建排灌站120
处,打机井4782眼,有效灌溉面积90.6317万亩。
198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7.6079万马力,大中型拖拉机引农具1047部,
小型拖拉机引农具911部, 脱粒机4513部, 农村用电量3300万度, 机耕面积
76.4212万亩。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带动了林、牧、副、渔各业的
发展。1985年粮食总产量达73494万斤,人均占有829斤;棉花总产3805.24万斤,
花生2292万斤,芝麻26.21万斤,果品7.28万担,淡水产品850吨。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办工业的热情迅速高涨。1985年已
有工业厂家3448个(包括村办、联户办、个体户工厂),产值11877万元,从
业人员7. 8722万人,基本打破了农村单一搞种植业的惯例。
工业,建国前夕菏泽有10家小烟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10家烟厂的资会
总共才2.9612825亿元(法币),工人388人。l949年也仅有国营工厂1个,私营
工厂3个,年总产值156.4万元。现在菏泽市不仅有了卷烟、纺织、酿造、造
纸、食品加工、印刷等轻工业,也有了内燃机、拖拉机、仪表、电器、化工、
汽车配件、煤炭、机床铸件等重工业。1985年全市企业已发展到269家,其中
全民企业51家、集体企业(包括城市街道工业和乡镇办工业) 218家,工业总产
值已达45998万元,为1949年的29.4倍。
主要产品有卷烟、印刷机、印刷品、原煤、火柴、罐头、机制纸、白酒、
啤酒、棉纱、毛线、地毯、合成氨、内燃机、拖拉机、汽车减震器、载波机、
面粉、变压器、塑料制品、泰山灵芝精、红砖、齿轮等。其中菏泽机床厂出
产的Z145A型顶箱震压式造型机、菏泽电讯十厂出产的DD28单相电度表、菏
泽造纸厂出产的“椰树牌”卫生纸、菏泽印刷厂印制的“红花”扑克、菏泽
市服装厂的裘皮农、菏泽地毯厂的地毯、菏泽市工艺美术厂的高级浴衣、菏
泽罐头厂的咸牛肉咸羊肉罐头、菏泽市灵芝厂的“泰山灵芝精”、沙土镇酿
造总厂的葵花牌特鲜酱油等均已打入国际市场,有的畅销几个或十几个国家
和地区。
但是,菏泽工业的发展也是历经曲折,走过一段坎坷道路的。1958年的
“大跃进”,不顾客观实际,再加上瞎指挥风,给工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
工业总产值由1959年的2984.6万元下降到1963年的1628万元。由于实行了“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5年工业才有所好转。1966年国家执行
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菏泽新增加了
仪表厂、油泵油嘴厂、机床厂、汽车配件厂、齿轮厂、电讯厂、棉纺厂等一
批中型新工厂。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工业生产并未因一些新厂的
建成而有多大起色,1974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813万元。1976年后,由于在经济
指导工作中存有急于求成和高速度、高指标的倾向,菏泽的工业生产又一次
受到挫折。如机械工业用于“495”柴油机会战投资100余万元,盖了3座4700
平方米的大车间,只生产20台柴油机因无销路而垮台;炼钢厂投资30万元只
建3个炼钢炉没有投产即下马。1977年到1979年三年中,因盲目投产而报废的
半成品价值达1500万元,占机械工业全部流动资金的50%以上。十一届二中全
会后,菏泽工业才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菏泽市的交通邮电事业建国36年来有了很大发展。至1985年全市有省道4
条、县乡公路17条,全长433.5公里,共铺沥青路面263公里。1980年至1983
年,又先后修建了“济菏铁路”和“新菏铁路”,基本形成了货畅其流、人
便于行的交通网络。全市有邮电局1处、邮电支局21处、代办所9处,实现了
村村通邮。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3260门,为l949年的40.75倍;农村电
话总容量为1100门,用户话机414部,杆路总长已达214公里;共有长途电话机
30部、十二路载波终端机21部;电信总收入1985年已达81.94万元。
由于清朝初期曹州升州为府,交通又较方便,所以商业颇为兴盛,是鲁
西南商贾集散中心。民国初,菏泽城内已有布庄、文具、糕点、杂货、石油、
烟草、鞋帽、饮食等商店250余家。日军侵占菏泽后,商业渐趋萧条。建国后,
菏泽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网点逐年增加。1982年,全市商业、物资、饮食网
点已达6715家,其中国营1515家、集体1047家、城镇个体498家、农村个体3655
家,城乡市场空前活跃。 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7747万元,农业生产资料
零售额5357而元, 外贸出口收购总值2497.5万元。 菏泽市共设有集市58处,
645个集日。另外,城区又新辟工贸、农贸市场9处和13个摊点群。1985年成交
额达1900万元。
财政收入1985年达4964.2万元,为1952年的7.87倍,而且收支平衡。税务
收入1985年为4865.4万元,是l953年的33.7倍。银行现金收入1985年为73410万
元,是1952年的65倍。
菏泽的教育事业,建国前虽较发达,但毕竟只有少数人有受教育的机会。
建国36年来,菏泽的教育有了飞速发展。1986年,全市有幼儿园994所,入园
儿童4.1978万名;小学562处,在校学生13. 0506万名;高、初中61所,在校学
生4. 0867万名;各类中等专业学校21所,在校学生4065名;高等学校3所,在
校学生2147名。建国后相继建立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市图书馆藏书9.6804万
册。城内有影剧院9座、工人文化宫1座,市有专业剧团3个,农村有业余剧团
17个,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卫生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建国初期仅有医院l处,1985年城区医院发
展到10处,乡镇医院23处,共有医务人员1725人。其中医生1018人,为1949年
的102倍;拥有床位2040张,为1949年的36倍。
36年来,国家共投资2044万元用于城市建设,共修建住宅面积2.2万平方
米,市内49条主要街道全铺上了沥青路面。城东北是“曹州牡丹园”,为风
景游览区;城西南部有儿童乐园、青年湖,是节假日青年、儿童游憩之所;
城东南有游园一处,饲有各种珍禽异兽,植有各种花卉,供人观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面貌大改观,农民住房大大改善,昔日的茅草
房基本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红砖玻璃瓦房。几年来,新建住宅而积585.1万
平方米。l985年农村人均占有住房面积25.9平方米。
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1985年城镇职工年人均收入760元,为1963
年的2.1倍;农民年人均收入457元,为1963年的22倍。由于城乡人民收入的增
加,银行储额也迅猛增长,1985年全市达1. 0439亿元,每人平均储蓄118元。
双于改天地,勤劳创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菏泽人民必能使古
老而美丽的古城更加年青而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