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教 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296&run=13

相传4000年前尧时代,舜就曾在此施教于民众。西周时期,周武王弟振
铎曾于这里设立国学(明朝时于菏泽建曹伯寺以纪念)。春秋时期,孔子的
高足冉雍和卜子夏都在菏泽讲过学。从东汉直至宋、元,由于战争和黄河泛
滥,菏泽教育不振。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在知州范希正的倡导下,菏
泽教育得以恢复发展,建立了学宫(文庙),城乡社学和私塾处处可见。明、
清两代,菏泽教育比较兴盛。这期问菏泽共考取进士442名,举人148名。
民国建立,菏泽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菏泽教育受到极大摧残,大部学校停办,少有存留。
沦陷区存留的学校也大力推行奴化教育。
在抗日革命根据地,教育工作仍十分活跃。教育宗旨完全适应抗战的需
要,既读书又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批人材,不少师生为革命献
出了生命。
建国后,经过三年恢复和四年过渡,菏泽教育突飞猛进。不仅中、小学
有了大发展,又创办了师范、卫校、识字班、冬学、民校、干部学校、职工
业余学校遍及城乡。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菏泽教育出现了盲目性的发展。实行
队队有小学,社社有中学,县里有大学。由于条件不成熟,教育质量不高,
到1962年有的学校“下马”,有的缩减,有的合并。至1965年菏泽的教育布
局方渐趋合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界遭受冲击。学生大搞“串连”、
“夺权”、“停课闹革命”,大批教师被批斗,一些校舍、教具被砸毁,教
育界成了“重灾区”。
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教育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农村中学适当
合并,农村高中大部改为初中,有的则改为农技中学;城内新增二十一中、
二十二中两所大型初级中学,城区5个办事处均设立丁普通初级中学。
菏泽医专、菏泽师专相继恢复,新建了菏泽教育学院。各中等专业学校、
函授站、电大站也次第建立。
截止1986年底,全市有幼儿同994所,入园儿童4.1978万名;小学562所,
在校学生13.0506万名;高、初中61所,在校学生4.0867万名,共有教、职
工8373名;中等专业学校17所,学生3298名,教职工688名;教师进修学校l所,
学员194名,教职工43名;技工学校3所(不含地区办中专),学生573名,教
职工92名;高等学校3所,学生2147名,教职工1659名,其中正副教授36名。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644所,学生21.9563万名(含幼儿园学生),教职工1.
0891万名(含正副教授36名)。1949年至1986年,菏泽考取大学生39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