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牡 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200&run=13

菏泽,古称曹州,是驰名中外的牡丹之乡。目前,全市牡丹栽培面积,
已由建国前的几十亩发展到5000多亩,品种也由建国前的几十种发展到400余
种。今牡丹乡是全市牡丹的集中产地,赵楼、何楼、李集、王梨庄4个行政
村,
村村有花园,户户栽牡丹,仅大面积花田就有3000多亩,是供国内外游人观
赏牡丹的主要基地。
我国栽培牡丹隋唐时代臻于兴盛,唐代牡丹盛于长安,宋代洛阳牡丹号
为天下之冠,明代后期曹州牡丹大盛,有“甲于海内”之说。
曹州牡丹始于嘉靖初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据《曹州牡丹史》
记载:时菏泽县东北赵楼村人赵瑞波外出经商,用当地特产木瓜、耿饼销于
北京、天津,换来牡丹10余株,又去洛阳求得二乔、姚黄等品种。自此曹州
牡丹繁盛起来。明人谢肇制俎》载:“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四十亩者。”
明代于慎行编修、万历二十四年刻印的《兖州府志·风土志》中记载:“[曹
州]古济阴之地,……物产无异他邑,惟土人好种花树,牡丹、芍药之属,以
数十百种。”苏毓眉《曹南牡丹谱》说:“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曹
南,即指曹州一带。
清代,曹州牡丹更盛。蒲松龄《聊斋志异》曾赞美“曹州牡丹甲齐鲁”,
而且还为曹州牡丹中的两种绝品——葛巾紫和玉版白写了一则爱情神话故事
《葛巾》,使曹州牡丹声誉远扬。乾隆一朝,是曹州牡丹栽培史上的重要时
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急遽增加。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食货
志》载:“牡丹芍药之属数十百种,士族资以游赏,贫人赖以养殖。”乾隆
五十七年怀宁余鹏年(字伯扶)首撰《曹州牡丹谱》,记述当时曹州牡丹有
56种,详细介绍了栽培方法。其书末附记写道:“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
动以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杪(音秒,末也)
车马歌声相属。”安奎文为该书作序道:“曹州牡丹之盛,著于谈资久矣,
而著述未有专书,怀宁余伯扶孝廉,博学工诗,主讲席于此。”可以看出,
当时一些文人墨客已开始对曹州牡丹进行研究著述了。咸丰五年,黄河自竹
林决口,菏泽遭受水灾,牡丹淹死大部。清朝后期,曹州牡丹继续发展,栽
培更趋于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道光初年,曾建牡丹园数处,专
养牡丹,以桑篱园、凝香国.绮园为著。
清末民初,曹州牡丹盛极一时,仍以赵楼为中心,东西20里均有栽培,
品种也由乾隆末年的56种增加到204种(1911年赵世学撰《新增牡丹谱》)。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旧中国的日趋腐朽和民族灾难的加深,曹州牡丹的栽
培也运交华盖,不久便奄奄一息了。赵楼村南有两株树龄200多年的红牡丹—
—脂红,株高丈二,阔丈八余,主干有碗口般粗,人称“牡丹王”。盛开时,
红光耀眼,异香凌人,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观赏。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
称帝,曹州镇守使陆建章强行买下“牡丹王”,亲自送到京城,献与袁世凯,
以讨袁的欢心。随后,“牡丹王”被运到彰德府(今河南洛阳),栽在袁世
凯的公馆里。 陆建章因此官升三级, 而赵楼几代花农辛勤培育了200多年的
“牡丹王”不久便枯死了。有人写诗一首感叹道;“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
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30年代以后,由于黄河决
口,特别是反动政府的横征暴敛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花无销路,花
农大都迫于生活,忍痛将牡丹改种五谷,残存牡丹不过几十亩。后虽有恢复,
由于天灾人祸的摧残,直到1948年解放前夕,牡丹栽培面积不过百亩,花色
品种也只剩120多个。“甲于海内”的曹州牡丹已有名无实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成了花田的主人,曹州牡丹也获得了新生。虽然
也曾出现过曲折,但发展仍然很快。 1956年栽培品种有267个。1976年栽培面
积3000亩,培植新株260多万株,品种达300多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曹州牡丹很快发展到5000多亩,花色品种已达470多个。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对
牡丹的管理和研究,建立了牡丹管理处和菏泽牡丹研究所,成立了由专家和
科技人员组成的“曹州牡丹研究会”,并拨专款于赵楼公社建设了千亩曹州
牡丹园。
同时洪庙百花园、万花村古今园也进行了整修。在栽培技术上,已由原来的
分株繁殖,增加了压条、嫁接、畦种培育等方法,由天然授粉发展到人工授
粉。专家和花农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实践,不仅将10种不同花型的品种嫁接
在同一老干上,创造了一种五彩缤纷、十色荟萃的“十样锦”,而且突破了
牡丹只在春季开花的时间限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曹州牡
丹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除供应大、中城市绿化、美化外,每年春季牡丹
花开后还运往港澳。现在,苏联、日本、朝鲜、美国、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
都有曹州牡丹落户,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
菏泽牡丹甲天下。今天的菏泽牡丹已经誉满国内,名扬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