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重点集镇、村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14&run=13

吕陵店
又名吕陵集。位于城西稍偏北15公里,菏(泽)东(明)公路南侧,南
靠新(乡)石(臼)铁路。
传说村北有吕后墓而得名。解放前菏泽去东明的官路从村内穿过,有人
开设客店,故又名吕陵店。
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该村为汉吕都县旧址,历来为县西境主要集
镇。明、清两代曾在此设吕陵都。民国时期属菏泽县岗峰区,1942年秋属南
华县。建国后,在该村设第六区署。1959年至今一直为公社、镇驻地。村庄
规模比建国前扩大了一倍。1985年,有居民331户、1118人。农历四、九逢集。
建电影院、联中各1处。镇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设在该村,是镇的政治、
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主要副业有桑蚕、
养兔。
葭密寨
位于城西11.5公里,是菏泽市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清光绪十一年《菏泽
县志》记载:“《竹书纪年》:‘幽王十三年,鲁季孙会晋侯于楚邱,即葭
密,遂城之。’”据此,其为城年代仅次于成阳县城(今菏泽城东北胡集乡
境内),是今市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的城邑之一。远在3000年前,这
里已是一座居民点。汉初,在此置葭密县,西汉中期撤销,此后一直为村。
清咸丰年间,国村筑寨,遂名葭密寨。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转载《史
记》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破魏师于葭密。”这是齐魏间的一次较重要
的战争。1865年(清同治四年),捻军杀死清亲王僧格林沁的曹州之役也发
生在这里。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村民委员会。1985年有居民218户、
918人。设小学1处,有拖拉机3台,柴油机、电动机10台,砖瓦窑1座。
辛集
位于城东12.5公里,兖(州)兰(考)公路北侧。宋朝时名青龙镇,位
于灉水(赵王河)南岸,是一重要的河岸码头。《姜氏家谱》记载:明永乐
年间,青龙镇“灉水环绕”:村内“楼阁棋布”,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大
集镇。至清,赵王河上虽已失舟楫,但仍是曹州东部的一座名镇,属永泰都。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进行过一次激战(一说太平军袭击青龙镇),
该村变成一片废墟。数年后逐渐恢复,人称“新集”。近代,在书写中演变
为“辛集”。民国时期属菏泽县永绥区。建国后,该村历来为区、乡、公社
驻地。1983年后为辛集镇驻地。该村人郝宝臣,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变卖家产为家乡办学堂,在此建成“菏泽第六完全小学”一处。抗日战争初
期曾任晋绥196旅旅长职务的抗日将领、著名烈士姜玉贞就出生在该村。原村
南沿菏泽至巨野公路已形成新建区。化工、皮革、修配、面粉、油料加工厂
等和商店、摊点、服务业门市多在该处,长达2公里。1985年.全村占地面积
约1.5平方公里,有居民1000余户,近6000人。全村80余个姓氏,是全市最大
的村镇。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有汽车4辆、拖拉机15台。各类专
业户、重点户180余家。
安兴集
位于城东北23公里,赵王河东岸。因村西有安兴墓而得名。据说该村原
名源乐口,宋、元时期就是一座大村。明成化年间称安兴镇,设有巡检司。
清时改称安兴集。原属巨野县,建国后划归菏泽县,并在此设第十区。1958
年后,先后为旭光人民公社、安兴人民公社、安兴镇驻地。
安兴镇距周围各县城都较远,所以历来为菏泽县东北部的大型集镇。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出各类专业户120余家,开展各种副业68项。联办
工业企业主要有铸造、纺纱、预制、轮窑厂等。
每逢农历一、 三、 六、 八集日,街巷人满。1985年,全村居民494户、
2219人。 镇机关和所属工商、文教、卫生等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该村。有耕地
306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有汽车3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
共89台,年总产值80余万元。
沙土集
位于城东26公里,兖兰公路北侧。明时村名为清琅集。后来“因沙土环
绕,又名沙土集”(《重修三官庙碑》)。历来为菏泽、定陶、巨野三县交
界处的物资集散中心。明、清时期均在此设清琅都(辖55村);民国时期,
“批置县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由于所处位置的重要,日伪曾
在此设崇厚区,民主政权将其划入郓城县第一区。1947年秋,中国人民解放
军华东野战军在此发动“沙土战役”,全歼国民党57师,生俘中将师长段霖
茂。1983年改设沙土镇,为镇机关驻地。市十三中学设在该村。
1985年有居民419户、1925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桃尖瓜。农
历三、八逢集。有酿造、化工、丝织,建材等24项副业,各类专业户12家。
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68台。
金堤
又名金堤集。位于城南14公里,刘(庄)民(权)公路东侧,金堤河南
岸。居民617户、2624人,其中回族58人。系城南古老集镇。
金堤原为古济水(后称灉水)的一段河堤。因唐开元年间金氏迁居于此
地,遂为村名。
宋时,此地是水旱码头,交通方便,为商贾云集之处。时村名为金堤头。
明代末期,成为集市,改名金堤集。
明朝中期,灉水河道淤塞,自金堤往东“野水相连,潴于故道,中生菱
荷,盛夏花展,香闻数里”(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被称为“灉水
荷花”,是县内八大景之一。此景历明、清300余年,直到晚清方绝。民国初
至1942年,西哨门以东属山东省菏泽县管辖,以西属河北省东明县。是年5月
全属菏泽县。1958年屑何楼公社,1979年为金堤公社驻地。1983年改金堤镇,
镇机关设在村西北角,建影剧院2处。农历二、七逢集。主要种植小麦、玉
米、棉花、大豆等。1985年有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40台。由于人多地
少,搞副业和经商者较多,年收入约16万元。
安陵集
位于城西南22公里,定陶至大黄集公路支线南侧。
相传该村建于先秦,有安氏立村,居于高丘之上,名安陵(另说因秦相
魏冉采邑定陶,死后葬于该村东南约3里处称安陵墓,又称安陵堌堆,故该
村“世称之安平陵”,简称“安陵”)。1939年秋,冀鲁豫支队司令部长驻
该镇西门里韩家大楼。1941年抗日县政府就设在该村。
至宋代,村名始改安陵镇。明洪武元年,今市城圮于水,曹州治所一度
移于此。至清,改称安陵集,属正江都。1941年2月以该村为中心建立了”菏
泽抗日县政府”,为市境内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9年2月改名安陵县,
至建国前夕撤销。
1876年(光绪二年)5月,“安陵堌堆拉大旗”的首领张天鹰、朱振国就
是在该村聚义的。这是一次没有正史记载的农民起义。
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安陵东、西、南、北、中五个村民委
员会,有居民768户、3160人,拖拉机15台,柴油机、电动机共36台。
小留集
位于城北13公里,临(清)商(丘)公路东侧。
据《吴氏族谱》记载,1465~1487年(明成化年间).吴氏由江苏迁此
建村。相传因西有“小留河”而得名。另一传说,河上有一座八孔桥,来往
行人客商多在此少停休息,故此得名。建国前曾为国民党及日伪区、乡驻地。
建国后为菏泽县第九区、小留乡、小留公社驻地,1983年为小留镇驻地。是
菏泽市北部重要集镇。全村居民447户、2310人,农历二、七逢集,有影剧院
1座。市第十中学和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心校均设在该村。该村土地肥
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1985年有汽车3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
机共27台。有各种专业户近百家,举办工副业20余项,年总产值达70万元。
高庄集
位于城西北20公里,刘(庄)民(权)公路南侧。
据《三官庙残碑》记载,该村原名高二庄。元朝时改为高原店。1561年
(明嘉靖四十年)改为高二庄集,至1796年(清嘉庆元年),改为今名。民
国初年属菏泽县义聚区,1942年9月至1949年10月属南华县岗义区,1949年底
属第八区,1957年后曾为高庄乡、高庄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12月高庄镇设于
此。全村居民600户、2752人,有电影院l座,市第九中学、镇机关及所属企事
业单位均设在该村,为高庄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农历三、八逢集。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主要工副业有绣花、地毯和服务行
业。有拖拉机15台,柴油机、电动机共27台。
王浩屯
位于城西南部,距城20公里,兖(州)兰(考)公路东侧,刁屯河西岸。
1403年至1424年(明永乐年间)由名为王浩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遂
以其姓名为村名。
民国初年,该村曾届东明县管辖,1947年属更生区,1949年归菏泽县为
第七区。此后一直为区政府及人民公社、多、镇驻地。1980年8月菏泽县在此
搞改社设医建乡试点,原公社划为六个小乡,该村为区及小乡驻地。1983年
底改社建乡时,正式建王浩屯乡。1985年6月王浩屯乡撤销,设王浩屯镇。
王浩屯现有居民426户、1755人,为市城西南重要集镇,农历五、十逢集,
镇政府机关、市第七中学、镇中心校及镇属工商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该村,并
建有影剧院, 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各种专业户10余户、工副业
10多项。汽车3辆,拖拉机4台,柴油机、电动机共45台。
西马垓
位于菏泽市城东北23公里,北靠菏济公路,南临洙赵新河。该村是菏泽
市回民村庄之一。这里加上制作的毛皮工艺美术品颇负席名。1968年始,建
起了皮革加工厂,1971年又建起美术制品厂。1985年仅两处皮革加工厂就有
工人400人,年收入100余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3.5%。现村西建有下艺美术
厂、裘毛厂、制革厂、面粉厂、煤厂等;村南有小学1处,并有清真寺院、
饭店、卫生院、日用百货商店等;住宅向村北扩展,新建了排房,多采用砖
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修了街巷,街面宽为10米,巷宽3米,主要街道已修
成沥青路面。
1984年恢复了集市,该村正沿着农、工、商并举的道路迈进。
赵楼
位于市东北部,距城4公里.济兰公路北侧。以农为主,多栽培花卉,
为菏泽牡丹集中产地。建有规模宏大的“曹州牡丹园”一座。花期游人如织,
享誉中外。村南沿菏济公路,有供销社、市中医院、邮电支局、农电站、运
输管理站、粮所、税务所、食品站、农业银行、市管所、水管所、兽医站、
拖拉机站、地区建筑公司仓库等公共建设;村中设有中、小学各1处,卫生
室、接生站各1所;敬老院、村委会办公室设在牡丹国内。村中整修8处坑塘,
水清见底,鱼儿畅游。村中旧房舍基本翻新,新居向村北发展。新扩东西大
街1条,规划南北胡同61条。新建住宅的平面布局,一般是正房4间.内设客
厅,寝室;左侧设有伙房、门楼,形成独门小院。门楼面一般有上色涂料.
瓷砖贴面,装饰美观,已有新村雏形,该村为牡丹乡机关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