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b&A=7&rec=86&run=13

林业局领导成员
局 长:李思法
副 局 长:张庆钰 尤其臣 万胜新
纪检组长:王自良

【机构设置】2008年,区林业局下设办公室、工会、人事科、财务科、老干科、林政科、林业公
安科、林政稽查大队、林业技术推广站、经济林技术推广站、森林植物保护站、火车站森林植物检疫
站等12个股级职能科、室、站,辖1个股级单位:区寨外林场。年底,机关共有干部职工60人,其中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8人,中专(高中)学历的22
人。

【概述】2008年,全区林业工作紧紧围绕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
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以提高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林业结构、提高
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不断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各项工作呈
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区林业局被市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全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被中共兰
山区委、兰山区人民政府评为平安兰山建设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林业生产】全区林业工作以建设宜居城市和建设生态区为总抓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牢
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本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经营的方
针, 大力培育森林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以
“创建生态绿化示范村居”为主题,按照“主攻荒山绿化、突出绿色通道、抓好村庄绿化、完善农田
林网”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村镇绿化,进一步调整深化林业内部结构,提升林业整体水平,推动全
区林业建设跨越式发展。一是全面加快荒山绿化步伐。认真组织开展全区荒山调查工作(形成了全区
荒山规划资料),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区级领导班子包镇街道绿化区直部门单位包荒山
绿化责任制的通知》精神,以艾山、茶山等荒山绿化为重点,进一步督促区直各部门按照年度实施计
划,完成年度荒山造林任务,并强化管护措施,示范带动山区绿化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结合各地
实际和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尝试更为灵活、有效的山区绿化政策,利用工程造林、容器苗造林
和封山育林等有效途径,并鼓励企业或个人冠名开发荒山,进一步加快荒山绿化步伐,确保全年荒山
绿化任务的完成,真正实现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良好生态风貌。年内荒山调查工作有1人获
得省级先进个人,3人获得市级先进个人。二是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在搞好已建绿色通道补植完善的
基础上,重点抓好沂蒙路北延段两侧绿化、西外环路绿化规划;抓好镇、村新修道路绿色通道建设。
在适宜地段科学配置常绿树种,使其建成“乔、灌、花、草”相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高
标准绿色通道,真正实现“人在花中走,车在绿中行”生态格局。三是生态园林村居(社区)和城区
绿化工程。结合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着重抓好城区周边、城市出入口的生态防护林和景观林带。镇
村提倡建立围镇林、 环村林, 将村庄四旁全部绿化起来,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的高标准园林式村居
(社区)。城区绿化以街头绿化、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公园绿化、拆墙透绿、屋顶绿化等形式来
增加城区“绿量”,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要求。全年创省级绿化示范镇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4个。
四是沿河绿化工程。抓好“四河”(沂河、蒙河、涑河、祊河)两岸滩涂采伐迹地造林;切实搞好沂
河西岸白沙埠镇、李官镇段滨河大道规划、绿化工作,让其真正成为全市的景观大道。五是农田林网
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体推进。以李官镇1万亩黄淮海开发农田林网补植完
善为重点,抓好全区农田林网的新建和对缺行断档、标准质量差的林网的更新完善,形成了以农田林
网为骨架,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农田林网防护体系。

把林业工作重点工程建设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关
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的适龄公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当劳动量
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的规定,组织区直各单位在编人员,3月12日在临沂大学二期预留地
开展区六大班子领导、区直机关工作人员和区直学校师生1600余人参加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共植树
5000余株。各镇、街道也相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区日上阵人数达3.2万余人次。同时,将该
项活动同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全区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为保证义务植树
活动全面展开,区绿委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通知》,并对各镇、街道义务植树任
务进行具体细化分解,把植树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村居、地块,促进了该项活动的全面开展。

全区累计完成新造林面积517公顷,其中:用材林131公顷、经济林60公顷、防护林326公顷,新
建农田林网1247公顷、补植完善林网334公顷;新建完善绿色通道32公里,四旁植树120万株,林木覆
盖率达到35%。

【资源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调整充实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常年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
时解决。全区共查处林木案件61起,调查处理“行风热线”问题16起,其中行政处罚案件35起,刑事
处罚案件9起,处理矛盾纠纷15起,调查处理中的案件18起。查处运输、收购美国白蛾疫虫林木案件5
起,非法捕猎、收购、经营、加工、出售野生动物案件5起。全年共查处违法人员68人,教育违法人
员120余人,有效起到以案普法的目的。

严格林木采伐办证。对申请采伐符合条件的,林政执法人员到现场实地勘查、测绘详图、清点株
数、抽测方量,做好伐前检查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依限控伐,并督促限期更新采伐迹地。全
年共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420份,批采蓄积10155.2立方米。

高效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在办理工作中,依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实施行政许可“阳
光操作”,全年林政稽查大队共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246家,年审1000余家。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针对冬春季节,天气持续干
旱,林区内易燃物较多的情况,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指示精神,做好日常防范
工作,加强对重点时期和重点部位的检查督改工作。对全区重点防火单位,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督
改,及时传达上级对护林防火的有关指示精神,并层层签订护林防火责任状。全年共下发护林防火文
件6次200余份,督导检查10次,下达防火隐患整改通知书10份,森林火警出警3次,全年没有一起大
的森林火灾事故发生。

加强林木病虫害的检疫和防治工作。一是严格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制度,根据国家林业局病虫害
防治总站的要求,及时上报各种测报数据,并适时向各镇发布防治技术指导信息,于4月向全区发布
《杨树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和《迅速防治草履蚧壳虫的通知》,监测覆盖率达85%以上,测报
准确率达95%。二是严格进行木材检疫工作。全年复检调入全区的木材总量1840余起,材积20万立方
米;竹积249起,21万根;全年共检查车辆456辆次,查处违法运输木材136起,材积2860立方米;竹
材38起,2万余根。三是“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6月,兰山区首次在义堂镇华夏社区发现美国白蛾
疫情,又先后在枣沟头镇、白沙埠镇、朱保镇发现疫情。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防治领导小组,
研讨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首先,进行疫情防治培训。采取请专家系统培训、现场培训和以会代训等方
式,让林业系统人员认识和重视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达到正确辨认和防治的效果。同时,进行广
泛宣传,编印《美国白蛾的识别与防治》彩页。组织30余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街对美国白蛾危害、
防治等内容进行宣传,并公布疫情报告电话。其次,健全防治队伍。区林业局成立8个普查防治工作
小组和2个巡查防治小组,并配备高压喷雾器设备,对进入兰山区的主要路口设防,分片对全区进行
拉网式清查,确保早发现、早防治。各镇、街道同时成立防治专业队,每村设立2名村级查防员,配
备防治器材对本防区进行查防,堵住疫情入口,防止疫情蔓延,使美国白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三代
疫情共涉及4个镇26个村,面积达60公顷,危害树木3035棵,总投入资金105万元。

【林业产业】全区人造板生产加工和配套企业达3000余家,成品人造板生产企业达1130家,年产
各类板材1700多万立方米,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全区规模以上人造板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46.9亿元、
利税3.6亿元、利润2.9亿元。兰山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之一,板材业成为兰山区的经济支
柱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全区板材产业逐步走向高科
技、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化之路,培植了一批具有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升了兰
山区板材产业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围绕板材企业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发展了原木旋
切、装饰面皮刨切、人造板生产、装饰贴面、甲醛生产和制胶、设备制造和维修、原料和成品批发等
配套产业,带动了运输、仓储、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板材企业共吸纳各类劳动
力14万余人,成为扩大就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90公顷,建成以南坊街道、马厂湖镇、李官镇为中心107公顷的鲜切花生
产基地,以白沙埠镇、义堂镇为中心43公顷的桂花生产基地,以义堂镇、枣沟头镇为中心140公顷的
高档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年销售切枝、切叶、切花2亿枝左右,盆花3500万盆左右,高档绿化苗木100
余万株,成交额达3亿元,从业人员5200余人。2008年参加临沂市首届花卉博览会,参赛作品共获得
一等奖5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5个,优秀奖26个,兰山区获得综合布展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撰稿:陈宝锋

审稿:李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