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 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b&A=5&rec=96&run=13

旱灾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1840~1994年境内旱灾情况如下: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 ,夏秋大旱,两季收成减产6成。
1852年(清咸丰二年),旱灾,民饥。
1853年(清咸丰三年),旱灾,民大饥。
1857年(清咸丰七年) ,旱。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大旱。
1876年(清光绪二年),大旱。
1877年(清光绪三年),大旱。饥民食树皮草根充饥。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夏旱。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春旱。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大旱。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大旱。引起夏秋蝗灾。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夏秋旱,大豆绝产。
1927年, 秋大旱, 受灾村庄1091个,面积2843平方公里,平均收成三成。村民多卖耕牛度饥。
1928年,大旱。引起严重蝗灾。
1929年,大旱,春荒严重,灾民多去关东三省。
1942年,县西部五区大旱,粮食减产六成。
1949年,全县春旱,小麦减产。
1953年,8~9月无雨,大豆等秋作物几被旱死,造成4.5万人缺粮。
1955年,春、夏、秋皆旱,秋作物减产20%以上,需抗旱种麦。
1959年,8月仅降雨122毫米,秋季继续少雨,秋作物减产20%以上,需抗旱种麦。
1963年,初夏干旱较重,秋旱严重,9月21 至12月7日降水仅0.1毫米,秋作物减产50%以上,
需抗旱种麦。
1965年,春、夏、秋皆旱,秋作物减产20%以上,需抗旱种麦。7月,省委、省人委调全省抽水
机去岸堤水库抽水助下游各县抗旱。
1966年,秋旱严重。
1967年,7~8月仅降水90毫米,夏季作物严重减产。
1968年, 初夏干旱严重,秋轻旱,秋作物减产20%以上,需抗旱种麦。
1978年,3月10日始连续78天未降雨,沂、沭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5~6米,部分小麦绝产,严
重影响春播作物。夏旱连秋旱,玉米、花生、大豆等减产,花生、大豆等作物绝产1.91万亩以上,
受灾面积达5万亩以上,小麦迟播。
1981年,春旱,全县有6万亩小麦减产45%,绝产4万亩。秋旱,地瓜、花生、大豆、黄烟等减产
20~30%,严重影响小麦播种和出苗。
1982年,1~5月大旱,23万余亩农田受灾,2万余亩绝产,72个村87600人吃水困难。
1983年,1~5月大旱。
1986年,1~5月大旱。
1988年,1~4月大旱。
1992年,4月4日~5月29日,干旱持续85天之久。半程、李官、马厂湖、朱保、岑石、傅庄、汤
头、刘店子、梅家埠、黑墩、白沙埠等十几个乡镇干旱严重。45个村人畜饮水困难,严重的有30个村
3.5万人吃不上水。严重影响农作物按时播种,已播作物减产、绝产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