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河乡(38个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b&A=5&rec=68&run=13

旦彰街 乡政府驻地。位于汤河西岸。明初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此立村,因此处西倚丘陵,
东临汤河,旭日东升时阳光璀灿,故名旦彰。刘姓传六世时村中因起集成热闹街市,遂定今名。

西岭 位于旦彰街北4.5公里,汤河西岸,017省道北侧。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由城子河村析
成,处城子河之西,故名西城子河。后因地处小岭之上,习称“小西岭”,遂成村名。1981年更名为
西岭。

大程子河 位于旦彰街北4公里,汤河东岸。建村时间不详。原名城子河,后更今名。

东岭 位于旦彰街东北4.5公里。清乾隆年间建村,名新庄子,后称新庄。1981年更名东岭。

周家官庄 位于旦彰街北2.5公里,汤河西岸。明嘉靖初周姓由今大程子河迁来建村。

小程子河 位于旦彰街东北3.5公里,汤河东岸。明崇祯年间建村,名东庄,后更今名。

西北坊坞、西南坊坞、大坊坞、后坊坞 位于旦彰街东北5公里,沭河西岸。相传秦汉之际建村,
据说汉将樊哙的母亲曾住此地,故名樊母村。后析为4个同名的自然村。1862年(清同治元年),经4个
村 (即今4个坊坞) 酝酿,族长决定,以村东北有一土丘,合“坞”义,遂改“樊母”为字音相近的
“坊坞”,并将4个同名村各冠以方位词,居西北者名西北坊坞,居西南者名西南坊坞,居南者名前
坊坞,居北者名后坊坞。之后前坊坞以庄大,更名大坊坞。

后朱井寺 位于旦彰街东北4公里,汤河东岸。约清康熙年间成村,名朱井寺,因村前有红庙而得
名。后因近有同名村,此村在北,遂更为今名。

张故县、 赵故县、周故县、王故县 位于旦彰街西偏北3.5公里。《左传》载:“春秋桓公五年
(公元前707年),城祝邱。”即此。西汉时为即邱县治所,东晋末年刘裕北伐时被毁。明洪武年间建4
村,各以故县冠以姓氏命名。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四古县。

朱楼子 位于旦彰街西北2.5公里。清康熙年间建村,相传此处原系汉即邱县城的东城门楼子故址,
故命村名为楼子。1981更名朱楼子。

桥头 位于旦彰街西北2公里。碑文记载:明初由泗水县迁民来此立村。相传此处系汉即邱县城东
门外护城河桥头遗址,成村后即名桥头。

前踅庄、后踅庄 位于旦彰街西北约1公里,汤河西岸。相传明末有几家逃荒户在今址北盖茅屋居
住成村,清初遭大水,茅屋为大水踅入旋涡而漂没。人们为纪念这一惨状,重建家园后遂以踅庄命名。
后析成两村,以所处方位分称前踅庄、后踅庄。

沟崖 位于旦彰街西北1公里,汤河西岸。明中期建村,因村址处一大沟的北岸,故名沟崖。1909
年《山东省地图》 标名沟子崖。

西洽沟、中洽沟、东洽沟 位于旦彰街北约1公里,汤河西岸。1569年(明隆庆三年)建村,名十二
沟,因村周围有12条沟得名。后村中张、陈、蔡3姓财丁俱旺,相处融洽,时人谓之“三合”,“洽”
字字形有三合之象,遂形意双取,更村名为洽沟。后析成3个村,根据方位分称西洽沟、中洽沟、东
洽沟。

前朱井寺 位于旦彰街东北3公里,汤河东岸。清康熙年间成村,因村后有红庙,庙后的村称后朱
井寺,故此村称前朱井寺。

曲坊 位于旦彰街东北2.5公里,汤河东,沭河西。北宋末期兵荒马乱,一官员来此避难,开设制
曲的作坊酿酒,称曲坊,遂成村名。

小南庄 位于旦彰街西2公里。相传隋朝即有村庄。因北边的桥头村据说系汉即邱县城东门外护城
河桥遗址,在当地颇有名气,此村建在该村南面,故名小南庄。

南新庄 位于旦彰街西南2公里。 建村于清咸丰年间。原址在小南庄村前,后迁至今址,名新庄。
1981年更名南新庄。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新庄子。

管家岭 位于旦彰街西南2公里,汤河西岸。明万历年间管姓两户逃荒至此土岭定居成村,故名管
家岭。

后张庄 位于旦彰街南1公里,汤河西岸。清顺治年间张姓来此建村,名张庄。后因南有同名村,
遂称后张庄。

前张庄 位于旦彰街南1.5公里,汤河西岸。清顺治年间建村,因北邻后张庄,故名前张庄。

邢家湖 位于旦彰街西南4.5公里。明万历年间邢姓两户逃荒来此,后渐成村落。

东李湖 位于旦彰街西南3.5公里。明洪武年间李姓在此居住成村,名李家湖。1981年更名为东李
湖。

禹屋 位于旦彰街南2.5公里,沭河西岸。村东北为汤河入沭河处。据民国《临沂县志》载:建村
不晚于南北朝时563年(北齐河清二年)。村民则相传系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建村。原名鱼屋,
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鱼窝。1910年该村秀才认为“鱼窝”不雅,遂更名禹屋。

前西庄、后西庄、前东庄、后东庄、大南庄 前西庄、后西庄 位于旦彰街东1.5公里,汤河东岸;
前东庄、后东庄、大南庄位于旦彰街东约3公里处,沭河西岸。相传北宋末年一官员避居今曲坊,在
此建酿酒曲坊和农田庄园,由佃户及雇工分片管理,后逐渐形成5个村庄。西面的2村南、北相居,居
南者名前西庄(后曾名许家桥),居北者名后西庄;东面的2村南、北相居,居南者名前东庄,时又称
小王家庄(因此处佃户为王姓而得名,后因东家败亡,王姓人贫无所倚,遂迁往五湖及坊坞居住,明
隆庆年间分一支来此重建村庄),居北者名后东庄;居南的村庄名大南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