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庄镇(33个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b&A=5&rec=57&run=13

后盛庄 镇政府驻地。位于206国道西侧。南宋建村,名同意庄。清同治年间因免遭战祸更村名剩
庄,后演作盛庄。析成两村后,此村居北,定名后盛庄。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后盛家庄。

前盛庄 位于后盛庄西,206国道西侧。

李家白庄 位于后盛庄东。相传明洪武年间李姓来此立村,因地处白色盐碱地而得名;另说该村
初以姓氏命名焦家牌子,后李姓人口居首,遂更今名。另辖小李家白庄自然村。

吴家白庄 位于后盛庄东。明洪武年间吴姓来此立村。李家白庄。

傅家白庄 位于后盛庄东,陷泥河南岸。清乾隆年间傅姓来此立村。

三岗店子 位于后盛庄西北。南宋淳熙年间为各自独立的3个小屯子,明万历年间合成一村,名三
合村。后更名老店子。清朝时更为今名。

王家三岗 位于后盛庄西北。产粉皮、粉条。明崇祯年间王姓来此立村,因此处有3条土岗,故冠
以姓氏命村名王家三岗。

侯家三岗 位于后盛庄西北。产粉条。侯姓来此建村。

杜家三岗 位于后盛庄西北。明成化年间赵姓来此立村,名赵家三岗。后杜姓迁来,户大丁多,遂
更名杜家三岗。

魏家三岗 位于后盛庄西北。明万历年间魏姓来此立村。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黄家三岗。

刘家三岗 位于后盛庄西北,清康熙年间刘姓来此立村。

张家三岗 位于后盛庄西北。清康熙年间张姓来此立村。

大白衣庄 位于后盛庄西。明成化年间建村,名白衣庄,以村中有白衣奶奶庙而得名。后因近有
同名村,此村较大,遂定名大白衣庄。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西白衣庄。

小白衣庄 位于后盛庄西。相传880年(唐广明元年)建村。初名白衣庄,因庄西北角有白衣奶
奶庙而得名。后因近有同名村,此村较小,故更名小白衣庄。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东白衣庄。

孟家园 位于后盛庄偏北。产粉条。清康熙年间由东王家三岗、肖家庵等组成今村落。一说因孟姓
居多而得名,另说因孟姓初在此种园而得名。另辖常家三岗自然村。

林家村 位于后盛庄西北。明初林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

南营子 位于后盛庄西。清康熙年间建村,名营子,因此地原系营盘而得名。1981年,更名南营
子。

陈家白庄 位于后盛庄东。清顺治年间陈姓由傅家庄分支来此立村,因村前有一片白色盐碱地,遂
结合陈姓命村名陈家白庄。

尚屯 位于后盛庄东,206国道东侧。1462年(明天顺六元)由桃花店、尚屯两村合并而成,因尚姓
人居多,定名尚屯。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上屯。

十里堡 位于后盛庄东。1399年(明建文元年)建村,以地处沂州城南 10里而得名。后因人口繁衍
较快,先后析置成后楼、任家围子、徐家围子、孙家围子、吕家围子5个自然村,统称十里堡。

大埠东 位于后盛庄东北,沂河西岸。明永乐年间韩姓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此立村,因居一大
土墩东,故名大埠东。

大菜园 位于后盛庄东南。清嘉庆年间建村,因位于李家白庄南,故名前李家白庄。后村民多种菜,
遂于1931年更名大菜园。

许家冲 位于后盛庄东南。清嘉庆年间许姓来此立村,因村东南有俗称“大洼”的一片洼地,故名
许家冲。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许家充。

王家对河 位于后盛庄东南。相传南北朝时期王姓在此立村,名王庄。后因隔河与邻村相对,更名
王家对河。

寇家对河 位于后盛庄东南。相传西汉末乔姓来此立村,因与邻村隔河相对,故名乔家对河。后更
名李家对河,再后因寇姓兴旺,定名寇家对河。

黄家对河 位于后盛庄东南。相传隋朝钱姓来此立村,因隔河与邻村相对,故名钱家对河。后黄姓
人口居全村之首,遂更名黄家对河。

孙家对河 位于后盛庄东南。产红炉铁制品。明成化年间孙姓来此立村,因隔河与寇、王家对河相
对,故名孙家对河。

葛家庄 位于后盛庄东南,沂河西岸。明崇祯年间诸葛姓迁此立村。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
葛家店。

红土屯 位于后盛庄南。产铁矿石、陶瓷土。明成化年间建村。初名石汪沟屯,继因村址座落在红
土岭上更名红土屯。后析成前红土屯、后红土屯两个自然村。

花埠圈 位于后盛庄南。产陶瓷土、焦宝石、铝矾土。北宋建隆年间建村。因村北、西两面山丘相
连成半圆圈,春夏之际,野花遍布山坡,故命村名花埠圈。该村系临沂市回民聚居人数最多的村庄。

崔王庄 位于后盛庄东南。该村系1955年由王家庄、崔家庄两村合并而成,定名崔王庄。

店子 位于后盛庄东南。明崇祯年间建村。1909年《山东省地图》标名半边店子。民国《临沂县志》
载其名菊花店。后更名店子。

留邻庄 位于后盛庄东南,沂河西岸。明崇祯年间建村。据传,以前李、刘两姓在此处东、西为
邻,刘家院中有棵枣树,枣熟时,每遇大风,枣子常落入李家,李家便在院中结一大笆接枣,将枣子
如数还给刘家,但馋嘴的孩子总要吃几个。李家唯恐伤了两家和气,便决定搬家。刘家得知后,为留
住邻居,遂将枣树锯掉。此即民间传颂的“编笆接枣,锯树留邻”,村名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