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b&A=5&rec=1&run=13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面积1748.4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办事处,1139个行政村居,共
1704274人,是沂蒙山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她以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优越
的自然条件,璀璨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齐鲁大地;更以光荣的革命传统,纯朴的沂蒙精
神,敢于争先的勃勃英姿享誉华夏神州。

临沂历史悠久,凤凰岭遗址出土的数千件细石器表明,早在一至两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
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文明。

悠久的历史,昭示了临沂位置的重要。她地当淮(河)、徐(州)要冲,史称“齐鲁之噤喉”。东近
海有渔、盐之利,西有艾山拱卫,北有蒙河横围,沂河、沭水滚滚相抱,铁道、公路纵横交织,是鲁
南、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历为郡、州、府、道治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政
府、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机关曾驻此。解放后,为中共临沂地委、行署所在地。

重要的地理位置,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临沂境内,平原、丘陵并存,前者为主,后者次之。
平原为“粮仓”、“菜园”,丘陵宜发展林牧业。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雨量
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各种经济作物提供了先天之利。

优越的自然条件,给临沂人民带来了丰富的水、矿产、生物、地热资源。地表水年径流量32.78
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均总储量4.18亿立方米,品质优良,均系淡水。金属矿以复合共生矿床为主,
现已开采金和铜;非金属矿中煤与河沙的储量十分丰富,前者占临沂地区的70.8%,后者远销上海、
河南等地。木有杨、柳、国槐、松、柏、银杏……药有益母、半夏、薄荷、杏仁……飞禽走兽、花草
虫鱼分布全境。地热资源,得天独厚,临沂温泉,水质优良、可饮可浴。

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临沂钟灵毓秀,代出名人。春秋时期,孔门弟子高柴,学而有德,颇具声望。
汉魏晋以来工氏、颜氏等名门望族,人才济济:王祥以“孝行”著称,闻名古今;王羲之书艺高绝,
声达宇内;颜真卿文武兼备,书法大成,人称“颜筋柳(公权)骨”……近、现代史上,临沂更是英才
辈出:既有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同盟会山东分会会长李光仪,也有追求马列真理的早期共产党员孙金宣、
孙善师;既留下过罗荣桓、陈毅“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帅足迹,也记载有民族英雄张自忠、
范筑先血战敌寇、力除时弊的不朽功勋……他们的浩然正气,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驻人间。

彪炳史册的人杰,壮丽秀美的山河,为临沂人民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物:古琅琊八
大胜景,临沂市独具其六;凤凰岭出土的细石器为山东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增补了新的一页;银雀山
汉墓出土的竹简,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学、文字家、校勘学、历法学的宝库,是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之一;《集柳碑》书法精美,与西安《玄秘塔》柳碑齐名,同属稀世珍宝;王祥卧冰求鲤处、王羲之
洗砚池遗址至今留有先贤的遗风余韵;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镌刻有6万多烈士的英名,为全国首批烈士
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人民群众创造了临沂的古代文明,但却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
压迫,他们抗争、奋斗,追求解放的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早在公元18年,徐宣、谢禄就配合诸城
人樊崇一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赤眉军起义,从根本上摧毁了王莽政权的统治基础。公元25年,在长安
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坚持战斗长达10年之久。北宋王伦,领导发动“沂州兵变”,“自置官称,着黄
衣、改年号”,杀死沂州巡检使,北攻密、青二州,南克海州、扬州、高邮等地,直达安徽和州,声
威震憾赵宋王朝。鸦片战争爆发后,临沂人民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1862年,捻军首领李
成率义军攻打临沂城,捕杀贪官污吏;甲午战争期间,刘士端领导的大刀会,矛头直对外国侵略者;
“五四”运动时,临沂各校师生与工商界人士罢课、罢市,查封、烧毁日货,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
动;1925年,袁水平、侯六合组织红枪会起事,反抗北洋军阀统治,一度攻占临沂城。1927年大革命
失败后,共产党人孙善师、孙金宣先后回到家乡,为临沂人民带来了马列主义的火种,临沂人民才真
正走上了一条寻求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1932年,临沂五中、三乡师等校学生与部分市民举行声势浩
大的示威集会,砸毁了国民党临沂县党部门楼上“以党治国”的横匾;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临郯
人民,举行了著名的苍山暴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1947年,临沂人民配合我军进行了长
达10多天的临沂阻击战,确保了北线主力歼敌5万余人的胜利;在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
战役中,临沂人民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援前线……临沂人民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之
献出了1600多位英雄儿女。他们的身躯已化作沂蒙山的脊梁,成为临沂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沂人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1994年,全市工农业
总产值达到219.5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比1949年增长599倍,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
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农业经济稳步提高。解放前,临沂的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低下,“上田每亩不过百余斤,中
田七八十斤,下田四五十斤或二三十斤不等”。广大劳动人民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土地大多集中在
地主手里,一遇灾荒、战乱更是饿殍遍野。建国后,党和政府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人民的吃饭穿衣。
搞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狠抓农田水利,根治了穷山恶水;实施稻改工程,促进了种植
制度的重大改革;实行联产承包,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开展科教兴农,解放了生产力;进行农
业综合开发,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搞好多种经营,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领域……45年的艰苦奋
斗,换来农业战线的丰硕成果:199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7.8亿元,是1949年的50倍,农民人均纯
收入1482元。临沂市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商品粮、香料烟生产基地、高产优质高效农
业示范县、山东省蚕桑基地。

工业生产蓬勃发展。临沂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曲折历程。1949年,全
市工业总产值仅105万元。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大力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推进工
业的发展,已形成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10个行业、60多个门类、700多种产品的工业生产体系。
1994年,境内工业实现总产值201,7亿元,完成利税4.6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临沂市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于80年代,1985年总产值首次超过市属企业。以后,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
的比重逐年加大,1992年达到82.3%,完成产值80.5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国第17位。1994年,乡
镇办企业发展到232个,村及村以下企业多达1.8万个。

商贸业兴旺发达。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临沂这块鲁东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的复苏和兴旺。
以临沂批发城为龙头的大商场、大市场的建立,使临沂的商业形成了集团优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不断增加。1994年,实现市场贸易成交额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88亿元,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32%。商业的兴旺促进了临沂对外贸易的大发展,1993年,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界人士到
临沂市考察,洽谈合作项目100多个,办成三资企业68家,合同引进外资3300万美元;1994年,全市
共有三资企业146家,合同引用外资5502万美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完成8.9亿元。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临沂虽称古邑,但新中国建立时城区面积只有1.64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
不足3万人,城市面貌破旧不堪。经过临沂人民45年的建设,城区面积已扩大到52.59平方公里,市
区人口达22.5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新型城市。村镇建设成效
显著,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乡镇驻地基础设施配套。先后荣获“齐鲁杯’三上活动先进市”、“省
级卫生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建设先进市”等光荣称号。

教育事业源远流长。临沂的儒学始于宋代,书院创办于元朝,清末以来各类教育相继兴办。抗战
前期,市境有省立中学、乡村师范、师范讲习所及各类小学共342所。日军入侵、国民党发动内战,
使临沂的教育事业备受摧残,解放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5.4%。建国后,教育事业重获新生。
1994年,临沂共有中学81所,在校学生77933人,当年向各类院校输送大中专学生1963人;小学754所,
在校学生1823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

文化建设成绩突出。临沂素为沂蒙文化的中心,全市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影
剧院等市直文化机构57个。市图书馆藏书15万册,基层图书室(馆)500余个,藏书45余万册;博物馆
藏有金缕玉衣、黑陶镂孔高柄杯等国家一级文物27件,其他文物1万余件。

卫生体育形势喜人。解放前,临沂城乡疾病猖獗,瘟疫横行。1994年,境内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
构56处,病床3427张、专业人员3778人,分别是建国前的28倍、24.9倍、28.1倍。各类体育活动日
趋普及,人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82%以上。1990年,临沂市跨入“全国
体育先进县”行列。此后两年,全市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荣获奖牌数十枚。1993年,在地区级以上比
赛中,取得4个团体第一,2个团体第二,83枚奖牌。其中,省级以上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5枚。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临沂市的科技事业起步于新中国建立之际,兴旺在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之
后。1984年,临沂市开始实施“科技兴市”战略,10年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技术开发和科技攻关
项目1080项, 总投资5.3亿元,增加产值40多亿元,获各类科技成果540项。分别比1983年增力口了
15倍、12倍、19倍、20倍。申报国家专利256项,建立各类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138家,专业技术
人才达24279人,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45%。

土特产品久负盛名。塘米,粒大、色美、味香,曾是朝廷贡品;沙沟芋头,细嫩、粘滑、爽口,
可食可补;芦笋罐头,香、醇、清、净,畅销海外;八宝豆豉,醇厚清香、味道鲜美,堪称席中佳珍;
临沂糁,祛风驱寒、清肠健胃,实为人间名吃;沂州木瓜,色泽鲜艳,味道馥香、酸甜适度,可食、
可药、可观赏;临沂板栗,果实匀称、皮薄易剥,味道甘、糯性强,别具风味……

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兴旺、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临沂市其他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1991年,临沂
市在革命老区中率先迈进了“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7亿
元(当年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13.3亿元,第二产业44.3亿元,第三产业26.1亿元。

岁月悠悠,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临沂人民在这块热土上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谱写了一篇篇动人
的乐章,无愧于“老区第一市,齐鲁开放城”的称谓。摆脱了贫穷的临沂人民在铸造辉煌的同时,也
清醒地看到了前进道路上先天的不足和失误:农业上,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加上水利设施不完善,易
造成旱情和涝灾;工业上,黑色厂矿过多,自动化程度低,造成了低值、高耗、重污染;人口众多,
非农业占地严重,使土地资源锐减……临沂市要想再上一层楼,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环境保护,大力
发展教育,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人口素质,搞好资源配置,大搞综合开发,应是当务之急。

1994年12月17日,I临沂市撤销,境域划为兰山、罗庄、河东三个县级行政区。县级临沂市虽然
成为了历史,但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定会继续发扬光大,临沂的未
来必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