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b&A=4&rec=91&run=13

林业服务中心领导成员
主 任:王福国
党组书记:王福国
副 主 任:岳宝峰 张庆钰 马长聚
纪检组长:桑建军
党组成员:高辉臣
工会主任:周汝香(女)

【机构设置】2003年,兰山区林业服务中心下设办公室、财务科、林政科、林业公安科、林业技
术推广站、经济林技术推广站、森林植物保护站、火车站森林植物检疫站等8个股级职能科、室、站,
辖1个股级单位:兰山区寨外林场。机关共有干部职工51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技术
职称的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5人,高中(中专)学历的26人。

【概述】2003年,全区的林业工作紧紧围绕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坚
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以提高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林业结构、提高经
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不断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使全区的林业
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具体工作中做到突出3个重点:绿色通
道建设工程、30万亩环城林建设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6个到位:宣传到位、政策到位、组织到
位、资金到位、苗木到位、奖惩措施到位;1个普及:普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区累计完成造林面
积4600公顷,其中:经济林1000公顷、用材林3000公顷、防护林600公顷,新建林网222.7公顷,补植
完善林网3866.7公顷, 建设绿色通道120.2公里, 四旁植树120万株, 新育苗535.6公顷,栽植银杏
311.7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28.5%,林业生产累计投入达到780万元。区林业中心被评为全市林业系
统先进集体。

【林业生产】2003年,全区的林业生产取得跨越式发展。根据新一轮林业发展规划,先后开展了
农田林网、育苗基地、绿色通道、30万亩环城林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建设。针对全区总体林业生产任务
目标,结合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在保证沟、渠、路等地带造林绿化的同时,确定了5个工作重点。一
是大搞环城林工程建设。为了大手笔营造“城郊森林围城、出入口绿色长廊、市区绿树花城”的绿色
生态大格局,实现“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森林绿城”的总体目标,规划要求:丰产林要尽量集中连
片,面积要在10亩以上;环城林带要在150 m以上;环镇林带要在100m以上;环村林带要在50m以上。
并制定每天一汇报制度,督促造林工作。全年全区造林6.9万亩。二是切实抓好绿色通道建设。在搞
好已建设绿色通道补植完善的基础上,对兖石铁路、俄黄路、戈九路、老董泗路、白沙埠干渠路及镇
级道路进行了具体规划、设计,其中:京沪高速公路两侧沿扩至150m绿化带;兖石铁路朱保、兰山
段控制线外两侧各150m绿化带;俄黄路兰山、枣沟头段控制线外两侧各50m绿化带;戈九路、义堂、
朱保段控制现外两侧50m绿化带;老董泗路半程、白沙埠段控制线外两侧50m绿化带;白沙埠镇干渠
路两侧各50m绿化带;各镇之间主要道路两侧50m绿化带。在栽植标准上,以I—107杨为主,注重乔、
灌林相结合,栽植树木胸径要在2.5cm以上,树高要在3m以上,株行距以3m×4m为准。全年全区共
建绿色通道103公里。三是认真完善农田网建设体系。在搞好已建农田林网补植完善的基础上,重点
抓了黄淮海开发区农田林网的新建,工作中因地制宜,统一标准,分类设计,整体推进,达到了网、
带、片、点相结合,达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新格局,全区新建农田林网2222.7公顷,补
植完善林网3866.7公顷。四是搞好苗木培育。针对苗木种源充足,价格偏低的实际,首先加大了宣传
力度,引导育苗户正确看待市场,培育适销的新品种;其次加强了种苗外调服务,最大限度的维护育
苗户的利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加大了对I—107杨、中荷1号等新品种的推广;第四进一步
调整种苗结构,使绿化苗木和用材林苗木的比例由去年1:9调整到3:7。五是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活动。今春以来,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宣传作为林业宣传的重点工作之一。3月12日,区六大班子
及区直机关千余名干部在区寨外林场开展了规模盛大的义务植树活动, 共计挖条带2万余米, 植树
5000余株。各镇、街道也相继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基地30余处,全区日上阵人数达3万余人次。同时,
将该项活动同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全区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林业科技推广】是在林区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再生产过程中,通过试验、示范、干预、交流
等手段,把新的科学、新的技术、新的技能、新的材料、新的信息传递给林业生产者与经营者。实质
上就是知识的转移。2003年根据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兰山区实施的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示范项目,新
建杨树速生丰产林5.4万亩,建立标准化示范区达到1.5万亩。主要在白沙埠镇、枣沟头镇、朱保镇、
李官镇。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执行了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造林技术规程(国标),具
体推广引进了I—107杨、中荷1号等优良品种。栽植技术中,推广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树
丰产栽培推广”成果,将“选择造林地、深翻改土、良种壮苗、合理密度、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
等优化栽培模式列入全区推广内容。林下推广了“夏季压青、秋埋落叶、配方施肥、立体养殖”等项
目,提高土壤综合肥力;搞好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建立国家病虫害中心测报站1处。通过积极与中
国林科院、省林科院联合,引进杨树新品种L—35、L323、L324等3个品种,在兰山区白沙埠镇毛村
建立杨树良种区域中间试验地50亩,并建立杨树良种资源库1处。引进了适销对路,名、优、特、稀
经济林新品种20个,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同时,科技网络化健全,完善了区、乡、村、户四级
推广体系,形成了区林业技术推广站为中枢,11个镇(街道)林业站为骨干,438个行政村(居)760
余户科技带头户为基础,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推广网络健全的体系。成立了科技下乡专家组5人,
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普及林业科技知识,覆盖面达到80%以上。

【林业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原有的一些在计划经济形式下实行的林
业政策和做法的弊端已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致使不少地方出现了“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这种
情况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投资林业、大办林业的积极性,
阻碍了林业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2003年,区林业中心实行“树随地走,谁栽谁有,合栽共有,谁开
发谁受益”的政策,采取“土地流转、大户承包、路段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实行林权体
制改革,让农民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利益和责任挂钩,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资源管理】2003年,区林业服务中心先后组建完善了林业公安、林政、森林动植物检疫3支林
业执法队伍,选调一批懂法律、懂政策、尽职尽责的优秀人员,充实到林业执法队伍中,共培训4次,
增强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了执法水平。依据《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地方性法
规,健全了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增强了执法的可操作性。通过深入开展国家、省、市部署的各项活动,
初步刹住了乱批、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的歪风。2003年,共查处各类毁林案件23起,其中滥伐
林木案件17起,盗伐林木案件2起,故意毁坏苗木案件4起,打击处理违法经营野生动物案件4起,查
获收缴野生动物900只,刑事处罚4人,行政处罚16人,有效地起到了以案示法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严格林木采伐办证制度。严格控制采伐时间、采伐限额,实行一支笔签字制度,采伐过程中实行
现场勘查、绘制样图,现场监督采伐,并实行伐中委托监督制度,确保迹地限期更新。2003年,共计
发放采伐许可证102份,采伐林木4733m3。
森林防火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完善防火预案,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层层落实防火目标责任制,在茶山园艺场、寨外林场、曹家峪林场等重点林区严格24小时值班制度。
2003年间,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国家规定的1%以内,没有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病虫害防治工
作,实行森林林木病虫预测预报制度。2003年,全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91%,监测率达到85%,
达到国家规定的“一保三稳定”的要求。

【林业产业】林业产业作为大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的必由之
路。2003年,区林业服务中心在林业生产中坚持生态林业、产业林业一起抓,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
建设为重点,以加快产业化进程为突破口,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林户
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板材产业、 花卉产业逐步推进,日渐规范。2003年,板材生产厂家发展到
4500余家,年加工木材54万m3,年产值达到82亿元。华东胶合板批发市场,共计投资4000万元,占
地16.7万m2,建筑面积2万m2,经营户1200余户,为目前国内市场规模大、档次高、服务设施齐全
的板材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内设全封闭式塑钢瓦大棚,除经销本地生产的多种板材外,还大量经销国
内外名优板材、纤维板等多类板材100多个品种和各种家具材料、油漆、装饰木线、木地板砖、灯具、
五金、玻璃等与胶合板装饰相配套的各种商品。
花卉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2003年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区各类花卉种植面积4200亩,其中花卉
大棚85 0亩、苗木3050亩、芦荟300亩,年产鲜切花300万枝、各类苗木1500万株。建有傅屯、七里沟
2个花卉专业批发市场,金雀山五路、东北园2个花卉苗木、盆景零售市场,各类鲜花店80余家。花卉
业年总产值2亿元,年销售额600万元。鲜切花月售90万枝、销售额10余万元。比较固定的种植户、经
营户500余家,从业人员4300余人。

撰稿:曹 志
审稿:王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