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b&A=4&rec=141&run=13

领导成员
党委
书 记:高玉运
副 书 记:杜唐华 王炳斌 吴景伦* 唐晓峰
委 员:马德仕 孙培志 管桂旭
纪检书记:吴景伦* 唐晓峰

人大主席团
主 席:王炳斌
副主席:袁春凤

政府
镇 长:杜唐华
副镇长:杨淑安 刘德传 郭爱民

【概述】李官镇位于兰山区北部,镇政府驻地李官村距临沂城25公里。东隔沂河与河东区相望,
西接半程镇,南连白沙埠镇,北隔蒙河与沂南县相邻。面积82.86平方公里,耕地6万亩。辖49个行政
村,共有13859户43752人,其中男性22545人,女性21207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山地丘陵。与白沙埠镇交界处有茶山,海拔227米。农产品以小麦、水稻、
花生、大蒜、姜为主,其中大蒜种植1万亩、姜种植3000亩。盛产桃、苹果、山楂、板栗等,果品年
产量近1亿公斤。桃以品种多、色泽鲜艳、口感好而名扬省内外,畅销全国各地,有“鲁南桃乡”之
誉,是农产品、果品加工的优质原料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金、铜、石灰石、石英砂、瓷石等20多种。其中石灰石储量150亿吨、
页岩储量6.38亿吨、石英砂储量1.03亿吨、瓷石储量3.28亿吨,质量好、易开采,是生产水泥、陶瓷、
玻璃的优质原料。
水资源丰富,东临沂河,北靠蒙河,有大小水库9座。地下水经中国矿业大学测定,含有锌、锶、
偏硅酸、硒等矿物质,是生产矿泉水的优质水源。
工业发展迅速,以轻工、食品、五金、建材、汽车配件等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多
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其中日光镇流器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汽车配件获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
系认证。广东珠海投资兴建的珠临食品有限公司成为省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5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5.89亿元,财政总收入552万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254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4.4‰。

【农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来
抓。一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以蔬菜、林果、花卉、养殖为主
的特色高效农业。全镇共有农业科技示范园26个,新增大棚蔬菜10 00亩,花卉150亩,大棚桃300亩,
果园面积达2.5万亩,培植牛、猪、羊、兔、鸡等养殖大户146户,养殖专业村6个。二是狠抓林业生
产。发展以107杨、中荷一号杨为主要品种的速生丰产林7000亩,补栽植农田林网1万亩,全镇林木覆
盖率达41%,镇林业站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三是投资403万元实施了1.5万亩的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获得全市第一名。共出工4万个,建桥涵闸268座,挖大口井8眼,新打配套机电井1眼,修复1
眼,架输变电线路6公里,开挖疏浚渠45公里,整修道路28.6公里,设地下管道1.7公里,动用土石方
14.1万立方米,衬砌防渗渠道12.6公里,修建蓄水达3万立方米的拦水塘坝1处。2003年,全镇粮食单
产达430公斤,比上年增加30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工业】继续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抓载体建
设。工业小区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逐步实现“六通一平”。二是抓骨干企业。全镇的区属调度企
业由上年4家增加到8家,珠临食品公司、第三汽车配件厂、华鲁公司、利鑫纺织品公司企业已成为龙
头企业。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突出了建材、食品、纺织、机械产业,产业优势初步显现。至
2003年底,全镇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360家,从业人员1.2万人,固定资产达1.2亿元;企业实现产
值3.4亿元,利税33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72%、29.63%。

【商贸金融】全镇共设固定集贸市场11处,大桃批发市场2处,市场面积15万平方米。市场交易
有日用百货、 服装布匹、五金土杂、蔬菜水果、图书杂志等百余种。商业户500多户,商业服务网点
350多个。 集贸市场交易达5000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额6800万元。
有金融机构2家,居民存款余额达1.8亿元,保险事业办事机构1个,代办网点10个,险种10余个,
参保户40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33%。

【交通邮电】全镇投资3200万元,硬化道路16条80.3公里,硬化面积57万平方米,“三纵四横”
的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并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驻地道路全部达到“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标
准,张南路、汶泗路等主干道畅通、洁净,绿色通道贯穿始终。全镇有机动车辆3000辆,年营运收入
5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5%。
邮电事业发展迅速。全镇共有程控电话4500部,百户拥有27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村达4
个;共有手机5000部,百人均13部;通讯业务总量达800万元。

【镇村建设】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详细规划,
把全镇分为四个区域,即张南路以东的工业小区,镇驻地中心的居民生活区,张南路以西的旅游开发
区,靠沂河的农业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原则,加
快旧村改造步伐,共拆迁各类建筑物2万平方米,建设沿街楼150座,小康住宅300位,硬化道路20万
平方米。进一步加强了文明一条街建设,镇容镇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成立城建监察中队,加强
建设监察管理,严厉打击私搭乱建、乱圈乱占等违章违法行为。

【教科文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镇共有中学1处、小学9处,教职工
340名,在校学生达到6500人,教育普及率达100%。建有万人科技教育中心1处,计划生育人口学校1
处,幼儿园9处,入园幼儿600人。2003年,全镇输送高中生400名,中专、职专生100名;有36名教师、
120名学生受区以上表彰。
全镇有农业、林果养殖等专业技术人才600多名,科技推广服务站52个。以镇农技站为龙头的镇、
管理区、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已形成,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共推广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先进成
果6项,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35期,90%以上的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术。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镇建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民间有业余剧团、艺术队,群
众文化丰富多彩。全镇架设有线电视光缆50公里,49个村开通有线电视,用户达4000多户。
镇医院占地12亩,医务技术人员29名,有病房10间,床位30张。全镇有村级医务室50处,其中规
模较大的5处,有乡村医生102人。是年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防治非典型肺炎、伤寒副伤
寒、狂犬病的重大胜利。

【人民生活】全镇人均纯收入达2548元;居民储蓄余额1.8亿元,人均4500多元;人均住房面积
由上年的25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增长20%;农村百户拥有电视机由上年的91台增加到97台,增长
6.7%;百户拥有摩托车由上年的73辆增加到80辆,比上年增长10%。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计生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全镇新建完善服
务室、人口学校、协会活动室147处,新辟完善宣传栏、公开栏、阅报栏120个。经孕情查访、产后术
后随访及“三生”“三优”服务率达到100%。全镇计划生育率为100%,计划生育整体工作得到市委、
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综合治理】本着“宣传形式灵活化、宣传内容多样化、宣传阵地规范化”的要求,完善了法制
宣传一条街、宣传栏、阅报栏等阵地建设,新建宣传阵地51处。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防范机制。坚持
领导公开预约接访制度和“民情日”制度,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解决和化解了
大量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全镇共接待人民群众来访48次,查处48起,案件结服率100%;查处刑事案
件80余起;治安案件110余起,治安处罚20余起;调解纠纷20余起,成功率95%以上。有6个村被评为
区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美在农家”和“科技致富户”等评
选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共有8个单位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3500户、
“美在农家”4400户、“科技致富户”1200户,群众争创率90%以上。村村建设了“文明、法制宣传”
一条街。

【旅游】李官镇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有大小山峰22座,翠柏覆盖,形态各异。有国家A
级风景区——茶山风景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有全省首屈一指的临沂后花园
——万亩桃园。桃花盛会一年一度,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诸葛祖茔、天齐庙
等名胜古迹,至今留有先贤的流风遗韵。旅游业成为李官镇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招商引资】2003年出台了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人优惠政策,提高充实了招商办人员。对各
办公室和工作区分解落实招商、全民招商、以诚招商、以情招商、网上招商以及以商招商。同时积极
参加区里组织的北京招商会、韩国招商会、香港招商个体经商大户项目推介会,取得了较好效果。全
镇共引进大型项目15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个,过1000万元的9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6.5亿元,到
位资金1.5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1100万元,自营出口30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大桃产学研究基地】基地现有大桃研究所1处,有7名林果科技人员,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
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4人;设有200余亩的大桃良种示范园1处,主要用于引进大桃良种及先进技术进
行试验、示范、推广;设有大桃丰产园1处,面积500 0亩,主栽新川中岛、重阳红、仓方早生、白丽
4个国内优良品种。每年4~12月份,均有鲜桃供应市场,品种40多个,远销福建、浙江、上海、河北
等地。

撰稿:张明波
审稿:杜唐华 王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