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工 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b&A=13&rec=163&run=13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成员
局 长: 管桂启
副 局 长:孟庆香(女)
王 煜(正科级)
副主任科员:孙宝传
局党委成员 : 管桂启 孟庆香(女)
王 煜

【机构设置】2014年,区文广新局下设办公室、人事财务科、文化科、广播电影电视科、新闻出
版科等5个职能科室,辖1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兰山区广播电视网络管理中心,6个直属事业单位:文
化馆、图书馆、艺术团、沂蒙影剧院、文化艺术研究室、文物管理所。年底共有干部职工132人,其
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6人,中级技术职称的5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0人,高中(中专)学历
的19人。

【概述】2014年,区文广新局以文化事业繁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文广新工作再创佳绩为主基
调,加大投入推动惠民工程建设,统筹安排促进文化演出、文物普查、非物质遗产保护等工作全面开
花,为“文化强区”建设创造了和谐文化环境。其中,2014年3月15日申报的8个非遗项目被市政府公
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社会文化】突出书圣、孝悌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做足、做活“书圣文化、孝悌文化、商贸文
化”等文章,打造“书圣故里”、“孝悌文化”等具有兰山特色、代表兰山风采的文化品牌。因时制
宜,以两会、创城等主题为侧重点,以城市、社区、乡村三个板块为载体,作好结合文章,唱响红色
旋律,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展开。

抓载体,强形式,让演出丰富多彩。把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推动群众文化活
动走向深入,让更多的群众“乐”在文化,“品”在文化。艺术团积极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
为农村(社区)群众免费送戏文化惠民活动。兰山区2014“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活动在汪沟镇、
砚台岭社区、汪沟上三埝村等乡镇社区进行专题演出活动;开展多场“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文艺
下基层、进社区专场慰问演出;举办临沂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巡讲巡演活动。为响应中宣部中
央文明办等14部门联合发出的通知,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校园、厂矿、军营”
活动的要求,开展系列文化慰问演出活动。组织经常性文化活动。结合每个时期的社会热点和政策重
点,参与和成功举办临沂市暨兰山区“学雷锋?邻里守望”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临沂大学音
乐节、第三届沂蒙优秀学子颁奖晚会、金升集团庆祝八一慰问联谊文艺演出、市直机关庆祝建国65周
年经典诵读比赛、“魅力四中 群星闪耀”我最喜爱的老师颁奖晚会、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兰山
之春”秧歌会演、费县第十九届春节暨第九届“双拥”电视文艺晚会、临沂读书会、“为了母亲的微
笑”计划生育家庭大学生圆梦行动文艺晚会、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会、山东电视台主办的第七届中
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文艺演出并应邀赴临沂监狱进行慰问演出。
开展送文化下乡和送文化进社区活动,赴各镇街道、村居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文化笔会、图板
展览等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全年全区共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达8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30
万人,各类公益性演出达30余场,用先进文化惠及基层群众,从精神文明领域占领和巩固农村文化阵
地。
区文化馆充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对全区进行群众文化辅导宣传,举办舞蹈、音乐、美术、书画、
秧歌等培训班10余期,培训学员近千名。组织人员参加上级专业培训,兰山街道、方城镇、半程镇等
地均有文艺骨干参加在京举办的基层文化站站长辅导班,进行系统的理论武装。区图书馆积极组织农
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派遣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到兰山街道、银雀山街道、枣沟头镇进行实地辅导,
帮助进行图书上架、图书编序、绿色先锋软件安装等工作;以提升读者文化品位、打造“书香社会”
为目的,利用寒暑假及周末面向社会大众举办涉及经济、生活、艺术等各领域公益性专题讲座12场,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在全区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图书管理】区图书馆继续坚持对社会免费开放,2014年,接待读者101144人次,其中阅览室接
待读者39800人次, 少儿及成人外借部接待读者61344人次; 办理有效读者证12240本; 年图书流通
102021册次;采购文献837种3286册。利用读书日举办诗歌、美文朗诵等活动,提高馆员自身素质。
参加“第九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临沂赛区选拔赛”荣获优秀组织奖;被兰山区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
红旗集体”称号。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协助省、市为农家书屋配送图书,提升农家书屋的质量。

【有线电视】开展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山东有线”进社区服务活动、全区文化惠民专项
(数字电视)活动等。2014年,全区数字电视有效用户8.2万户(不含市区),实现收入3092万元、
利润424万元,全年布放光缆1000余公里,新上光点2156个,新开通宽带村居(社区)337个,新开通
电力采集点363个,新开通建设方城镇“天网工程”。

【文艺创作】文化馆、艺术团、文化艺术研究室等按照“实施一批、准备一批、酝酿一批”的总
体思路,进一步完善文艺创作规划,组织发动创作人员深入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深入生活,汲取创
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强化文学创作,组织创作许多具有兰山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
推出一批文艺精品。2014年,编辑出版《洗砚池》杂志4期,累计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
等文学作品500余篇(首),发表书画美术作品100余件。长篇小说《西郊》已拍成了23集电视剧《我
们村里的年轻人》,并在1月于齐鲁电视台播出。

【农村公益电影】区沂蒙影剧院坚持以“稳定、生存、发展”为目标,着力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
映工程,在全区城乡累计放映电影5617场次,观众112多万人次。

【文物管理】区文物管理所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
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做好兰山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区共统计国有单位393家(机关单位69家,事业
单位299家,国有企业18家,其他7家),发放调查登记表393份,回收调查登记表393份,普查覆盖率
达100%,反馈收藏有文物的国有单位1家,初步统计文物收藏总量为592件。
做好“乡村记忆”工程普查工作。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确定7处符合申报要求的名单,分别是兰
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兰山区汪沟镇闵家寨、兰山区枣沟头镇临沂天泽木文化博物馆、兰山区白沙埠
镇、兰山区白沙埠镇诸葛城、兰山区枣沟头镇大枣沟头村民居、兰山区方城镇诸满村。根据《关于编
报“乡村记忆”工程单位经费预(概)算的通知》要求,完成7处申报单位的经费预(概)算表的编
制工作。10月15日,接市文物局通知,展开第二批“乡村记忆”工程上报工作。
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兰山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
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全区文物遗迹点多面广、管理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结合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探索出的保护经验,在文保单位(点)较多
的镇(街道),建立文物保护工作小组,协调处理辖区范围内文物保护问题。落实文物保护“四有”
工作,在文物较为密集的地段,聘请兼职的文物保护员或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逐步完善区、镇、村
“三级一户”文物保护网络,为全区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严格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工程
建设立项、审批时,坚持基本建设项目尽可能避开文物保护区,所有建设工程必须首先实施文物调查
和文物勘探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审批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施
工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必须依法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履行报批手续。大型建设工程立项前
要事先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建设项目的选址论证。凡建设工程涉
及不可移动文物时,建设单位应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
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应将配合建设工程进行
的文物调查、勘探、保护、发掘所需费用列入工程预算并及时支付。
加大文物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加大文物执法巡查力度,将文物违法行为及安全隐
患遏制在萌芽状态中。针对全区文物点分布零散、难于管理的现状,在实践中探索出以日常巡查为主
要方式的执法工作模式。全年共接到群众举报电话6个,组织人员外出巡查15次,处理举报案件4宗。
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落实文物保护工作的“五纳入”,努力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
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督促各镇(街道)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村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无标志碑的文物点立上保护碑,不断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做好第四批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和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升级申报工作,同时完成了第七批国保档案的编纂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以宣传手册、简报、报刊等形式,将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
规知识送进机关,争取各级领导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努力赢得相关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以第一次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契机,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张挂宣传条幅、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对人民群众进
行广泛的文物保护宣传教育; 举办文物保护宣传月活动, 尤其是利用好 “5.18世界博物馆日” 、
“6.11文化遗产日”两个特殊节日,通过图片展览、文物标本展览、讲解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知
识等形式,让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文物保护的自觉性;充分发挥网络、广
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使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常态化,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文物工作动态,
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的主人翁意识。

撰稿:于一飞审稿:孙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