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9&rec=171&run=13

临沭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简称县文广新局)下属单位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学创作办公室、书画院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全局共有干部职工72人,其中,在职公务员6人、在职事业人员50人,高级技术职称8人、中级以上职称16人。
2012年,全县文化工作以建设幸福临沭为目标,实施"三三三一"工程(即突出"三个重点":突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突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三个加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加强文化氛围营造;推进"三个提高":提高工作服务水平、提高工作创新水平、提高机关建设水平;实现"一个目标":争创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在全市实现"六个率先":率先实施"百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率先启动庆祝十八大送文化下乡活动;率先建成农村数字影屋;率先建成县图书馆分馆;率先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形成理论体系;率先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扎实做好镇街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党史教育宣传先进集体""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全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受市局委托,县文广新局起草《临沂市文化强镇评估标准》。
群众文化 实施文化惠民,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完善县、镇、村三级群众文化网络设施,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人均拥有量和设施档次。在新城区规划实施"三馆"文化中心项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镇街完善提升"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文化大院50家、提升改造农家书屋43家。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镇街综合文化站10处,村级文化大院245处,文化广场27处,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成(180人/座)数字影院1处,3D影厅2处,影吧KTV三处。完成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全县共整转平移数字电视72900多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77%。初步形成横向"15-20分钟公共文化圈"、纵向"县、镇、村"三级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加大文化民生投入,配齐公共文化设备。为4个镇街配送价值40万元的音响器械设备。投入10万元扶持建设2个"第一书记"驻点村文化大院。投入8万多元购置100只便携式多功能移动音箱、20面威风锣鼓、1000把舞蹈扇等文化活动设备,配发全县民间文艺团队。下发以奖代补政策文件,做好镇街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以评促建,整改提升。创新融资渠道,发挥大型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以冠名、捐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30多万元,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免费开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立足临沭实际,科学分步实施,落实免费开放资金25万元,推进县文化馆、图书馆和10处镇街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丰富的文化服务。投入45万元维修改造文化馆舍,建成多功能群众文化排练大厅。投入40万元改造图书馆和文物管理所。延伸服务网络,建设县图书馆青云馆。"临沭县科学推进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获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
实施"百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以"春之韵""夏之趣""秋之歌""冬之乐"为主题,送文化活动进百村、入万户。形成"县有文化品牌、镇街有文艺队、村有文化户"和"月月有演出、村村有活动、人人都受益"的城乡文化新局面。"临沭县创新一六三服务模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获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开展"文化乐民"活动。先后组织开展第四届"龙腾虎跃闹新春"舞龙秧歌会、"迎新春·闹元宵"猜灯谜系列文化活动、全县书画展、"学雷锋"系列纪念活动、"春之韵"广场舞展演、"劳动之歌"全县歌手大赛、"军民鱼水情"双拥晚会、"金明寓之夜"、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文艺晚会、"梨园飘香"首届戏曲票友专场汇演、山东省第四届园博会"临沭专场"文艺演出、曲艺器乐奇人绝活大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0多场次。邀请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著名节目主持人梁艳、著名歌唱家克里木、卞小贞等共同演绎中国民营促进会临沭新兴产业园奠基仪式文艺晚会。启动全县"三下乡"暨"科技服务周"。采取政府购买、群众看戏的方式,组织"庆祝党的十八大·建设幸福新临沭"送文化下乡巡回演出20场,省文化厅网站、山东卫视新闻联播"走基层"栏目作专题报道。举办幸福临沭2013春节晚会,临沭人自编自演自己的事。镇村、社区、各大企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县有100余支文艺团队。城区有45个固定文体活动站点,常年参加文化活动人数达3000多人。全年为社会培养文艺骨干、少儿艺术人才近千名。201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临沭县举行。
图书阅览 开展"图书智民"活动。发挥县图书馆、农家书屋的作用,倡导全民阅读,全年共借阅图书13万多册次,送图书下乡3万多册。推进临沭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125个。先后组织开展"幸福开启阳光世界·健康点亮精彩人生""崇美文化·润泽人生"等主题读书月活动,举办"与经典同行·同名著为伴"青少年手抄报、书法比赛活动,打造"书香临沭"。
电影放映 开展"电影益民"活动。组建农村流动放映队12支,公益电影放映实现全覆盖,全年共放映3800场。举办"看红色精品电影·享幸福美好生活"、红五月农民工系列电影节,免费送红色经典电影进校园17场。开展"文化富民"活动。利用图书、广播、电视、电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现代手段,结合人们需求,采取有效形式,把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科学理念传播给广大公众,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加快群众科技致富步伐。策划实施苍马山风景旅游区、冠山风景区、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中华特色工艺品园区、包装装潢印刷园区、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等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具有临沭特色的文化品牌,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扶持金正大、沂蒙老区、金柳工艺品公司等企业以科技文化创新和旅游观光为重点开展文化企业创建试点工作。启动柳编文化产业创意研究中心与基地建设,建设金柳工艺品中心,成立柳编研究所、文化创意中心、工艺大师创作室,引导以条柳编为龙头的农村文化产业做大做强。2家企业被纳入中宣部、商务部等十家联合发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享受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惠,临沭柳编研发基地被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临沭县被授予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称号。
文物普查 县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顺利完成,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1处,其中,遗址76处、墓葬64处、古建筑5处、碑刻4通、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2处。共登记文物近680余件套。选派人员参加全国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提高执法水平。对全县"县保"以上单位建立督查机制,进行全面排查。落实馆藏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工作,确保馆藏文物安全。配合城乡基本建设工程,协助做好文物调查、勘探及抢救性工作。公布临沭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保护名录。首部文物志书《临沭文物》编纂完成,即将付梓出版。论文"山东史前宗教祭祀遗存探析"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文物保护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县、镇、村三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挖掘和发展临沭地方特色文化,扶持《扑蝴蝶》《打花棍》、鼓吹乐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活动。县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七大类、21个项目。继鲁东南鼓吹乐《小桃红》,舞蹈《扑蝴蝶》《打花棍》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后,《苍马山的传说》《沂蒙老曲酒传统酿造技艺》等3项被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人被列入临沂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草柳编技艺》成功入选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名录。投资40万元改建文物展馆,满足库房文物的展出需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展出柳编制品、面塑、泥塑、传统戏服等优秀文化遗产实物。
撰稿:刘洪涛 审稿:王志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