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青铜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5&rec=90&run=13

用铜或铜的合金制造的工具、兵器、器皿以及乐器、装饰品等。在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锡
和铅,以降低熔点并增强硬度,炼出的合金为青铜。商周是青铜制造业的繁荣兴盛期。秦汉以
后青铜使用范围缩小。
礼器: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举行祭祀、丧葬、征伐、朝聘、宴享等礼仪时所使用的
器皿。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洗器、乐器等。礼器有标志身份的特殊意义,不同身份使用
的礼器的种类及数量都有严格规定。本县北沟头墓群出土有青铜鼎、罍等,但因在地下长期挤
压,出土时破碎较严重。
铜熨斗(图4-29)
汉代
口径15.3厘米、柄长20厘米。敞口,宽沿,弧形腹,圜底,附一长龙首柄。口沿上饰凸弦
纹一周。
铜壶(图4-30)
汉代
高31、 口外径10.7厘米、内径9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18.5厘米。平口,方唇,口下有
一凹槽,束颈,广肩,扁圆鼓腹,腹饰数道凸弦纹,高圈足喇叭形,肩部饰两对称铺首形系。
兵器:我国古代的兵器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冷兵器和冷兵器、火器并用阶段。冷兵器
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不断改进完善。从北宋时,火药开始用于战场,出
现了各式各样的火器,我国进入了冷兵器和火器并用阶段。本县出土的青铜兵器皆为冷兵器。
铜戈(图4-31)
长26.3厘米。临沭镇王山头村出土。兵器。内呈长方形,内有一穿,援平脊,末端微弧,
阑有三穿。
铜剑(图4-32)
长26.8厘米、 柄长9.5厘米。郑山镇南沟头村出土。兵器。剑尖残缺,身柄连铸,直刃,
圆首,柄呈圆柱形,中脊起棱。
铜镜:青铜制成用以正衣冠的生活用具,亦有作战防身用的护心镜。出现在四千年前的青
铜时代初期,历经商、周、秦汉,以迄明清。铜镜还有避邪、祈祷吉祥、占卜吉凶等用途,并
且还被用作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本县出土铜镜较多,种类较为齐全。皆为生活用具。
半圆方枚神兽镜(图4-33)
汉代
直径13.5厘米。镜作圆形,圆钮,外围饰高浮雕神兽,生动威猛,其外依次饰半圆,方枚,
锯齿状,变形兽纹,花草纹。
翔鹤纹镜(图4-34)

直径8厘米。 镜作圆形,圆钮,圆钮座。其下叠以线雕的翔鹤。外饰射线纹,锯齿纹各一
周,窄平素镜边。
瑞图镜(图4-35)
元代
直径8.7厘米。 镜作圆形,元宝形钮其格局作三分法,上部雕仙鹤、两兽。下部为铜钱、
花叶等,中部两侧两仙人站立手捧元宝等。
铜印:起源于春秋末期,当时的官私印均称玺。其材质以铜为多,也有用金、银、骨、玉
石等材料的。元以后盛行以石为印。汉时,印章趋于规范化,皇帝、皇后、诸侯王、王太后用
玉或黄金作印,称玺;丞相、太尉等高官也用金印,二千石以上官吏用银印,印文称章,二千
石以下官吏都用铜印,称印或章。武则天称帝改玺为“宝”,“印”成为县署以上官印的称谓,
其下的低级官吏称“印”为“记”。
铜印章(图4-36)
金代
边长6.4厘米、钮高4厘米。印面呈正方形,钮呈梯形,印文为叠篆阳文“枇字号行军万户
所印”9个字。
铜带钩:古代扣接束腰革带的钩,多为青铜制成,流行于春秋至南北朝时。带钩还用于佩
剑、钩挂镜囊、印章等杂物和珍贵的玉石饰品。佩物钩多为男性使用。
铜带钩(图4-37)
长14厘米。钩首呈兽头形,钩弦弯度小,钩钮在背中部。
铜造像:用铜或青铜铸造的佛教造像,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诸天等形象,供
养在宫中或佛寺。
铜造像(图4-38)
北魏
通高25厘米。造像下有一长方形底座,座上高浮雕一佛。头戴高冠,手施无畏与愿印,身
披袈裟。背后佛光,面目慈祥,双足立于圆台之上。背面为铭文26字:“正光六年六月十日…
…”。北魏孝明帝在位十三年,正光六年应为孝昌元年,疑是刻字人刻错年号,因正光年号只
存在五年,正光五年之后即是孝昌元年。
铜佛像(图4-39)
唐代
通高31.5厘米。头戴高冠,面部丰满,两耳饰法轮耳坠,双手握一器物放于腹部,盘坐在
莲花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