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明初临沭地方迁民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5&rec=9&run=13

临沭县现辖537个村庄,其中明代立村的324个,清代建村的118个(1) 。明初立村的达60%
以上。在地名普查工作中经查阅史料,寻访故地,终于弄清了临沭一带立村较晚的来龙去脉。
临沭一带属龙山文化区,历史上虽属古州郡县之边陲,但城邑、村庄较密,蒙古贵族入主
中原建立元朝,实施暴政,靠武力征服汉人,累至元朝末年,形成地旷人稀的局面。《明史》
称“苛政猛如虎,徭役重如山”、“山东连歉,民不聊生”,致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十
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聚众十万人,红巾裹头,号称红巾军,攻城破寨,驰骋黄淮流域,
几乎三分天下有其二,先后与统治者抗争达十三年之久。其中由毛贵率领的起义军,自元至正
十六年(1356年),就转战山东一带,曾率领东路北伐军两次经过山东,一直打到大都附近之
通县。所以山东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乱之地鸡犬一空,村庄城邑多变成废
墟。据《明史》记载元末明初“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蓁莽之地,土
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加之自然灾害,如水、旱、蝗、瘟疫、地震等连年不断,这
就造成山东地旷人稀、“荒无人烟”的史实。
明初,朱元璋对天下来朝之府州县官说:“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生息(《明
史·本纪》)。”为此,他采取的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施宽、狭乡之间移民的办
法,即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民于人烟稀少的地区。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太祖至成祖间,屡
徙山西、浙江民于河南、山左(即山东)。”又据《明史》记载朱元璋颁诏从山西迁民于山东,
始于洪武四年,“徙山后(指山西、河北及内外长城之间地区)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明
史·本纪》载“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山东。”又,“成祖核太原、平阳、
泽、潞、泌、汾州,令其丁多田少和无田之家分其丁田,以实河北、山东。”上述是从山西往
山东迁民的史实,但据对临沭一带族谱碑碣的考查,这里从海东⑵当路⑶迁民者更多,这是由
临沭一带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从山西洪洞县迁民

元末,山东几乎成了“无人区”,而山西凭借天险屏障,多次战乱均未波及,加之镇守山
西的蒙古族名将察汗贴木儿和其子扩廊贴木儿统治严厉,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
生齿日繁,成了人稠地狭的地区。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均衡人口分布,发展生产,恢复中
原经济,富国强兵,采取了移民措施,首迁山西之民于山东。当时的移民机构就设在洪洞县广
济寺内,所有移民均在此集结。寺内有棵大槐树,移民们临行前在树下倾诉离恨别情,或者以
志不忘其本,故临沭一带谱牒碑碣中多有某某始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等迁
居的记载。旺南庄《王氏族谱》载“我王氏一族传籍山西洪洞县,明至山东莱州府胶州,历有
年所……后迁旺南庄”;西日晒《付氏族谱》载“吾族始起于版筑间,籍山西洪洞县,明代遭
元季之乱,由虞虢徙鲁”。其他诸如曹界前《曹氏族谱》,周庄《贾氏族谱》,都有从山西洪
洞县迁此定居的记载。据调查统计,临沭一带从山西移民的有李、王、曹、贾、刘、付等姓氏,
分居二十多个村庄,民谣:“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山东琅邪人张守仁有诗一
首,把山东和山西紧密联系起来,抒发了思乡寻根之情。诗云:“危楼翘首望西方,旧事重提
到古场,五百年前人去国,二千里外客思乡。霍峰遥共文峰秀,汾水知如沂水长。万劫不离大
槐树,春风秋雨几沧桑。”

从海东当路迁民

查本县碑碣家谱,明代立村的324个村庄,从海东当路迁来立村者达120多个。夏庄《高氏
族谱》载“我高氏始祖前明之初由海东卜居于郯之夏庄”,现分居20多个村庄;山里村《胡氏
始祖墓碑》称,“吾始祖洪武时自东海黄泥岭来此第一峪村(山里村前)居焉”,至今二十三
世,分居14个村庄;黄峪《李氏族谱序》载“吾始祖来自海东当路,据传因在元末明初事关红
蝇作疫被迫外出……,始祖李大公迁于山东沂州府兰山县夹谷山西大黄谷峪”,现分居12个村
庄;吴家月庄民国十四年《重修族谱序》,王山头《王氏族谱序》、杨楼杨氏、沙窝孙氏、白
旄刘氏、卢官庄卢氏、季岭季氏等二十多个姓氏族谱、碑碣都有从海东移民的记载。
明初,海东“倭患”经常发生。《筹海图编》记载“倭患”仅洪武年间就达七次之多。朱
元璋深恐危及明王朝的统治,下令“寸帆不准下海”。这一禁令使沿海岛民无法谋生,沿海商
民无由致富。逼迫之下,他们“市通寇转为商,市禁则转商为寇”。此令越禁越乱,进而采取
“裁海政策”,即岛民一律迁往内地。《云台山志》载“沿海一带地方将各岛所说村庄俱令迁
移内境,云台山以向在海中,一并禁为海外……”当时,临沭一带地旷人稀,离海东云台山尤
近,因而海东十八村之民多迁至临沭一带。当路村靠近内地,是进出云台山的必经之地,故成
为十八村民的集结地。所以族谱碑碣中的记载是查之有据,言之可信的。
综上所述,临沭一带在历史上曾是繁荣富庶之地。城邑村庄星罗棋布;元朝末年,兵连祸
结,民不聊生,或死或徙,十室九空。明王朝为医治战争的创伤,发展生产,恢复中原经济,
采取移民政策,故从山西洪洞县和海东当路十八村两处迁来大量的移民立村定居。这就是临沭
一带立村较晚的史实。

注: (1)此处为1980年第一次临沭县地名普查所得数字。
(2)海东:指连云港市云台山区沿海一带半岛或岛屿。
(3) 当路:村庄名。《隆庆海州志》载:当路村,“东海城北十里,汉邹衍乘驴游学至此,
憩豆田旁。豆被他畜先食。主诬衍驴,与辩弗信。遂剖驴视之,果非。”因得名挡驴村,后改
称当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