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5&rec=242&run=13

1 建筑方式
本县群众喜向南房屋,因而建房都把主屋(即正房)盖为向南开门之坐向,称堂屋。正房两
侧所建偏房称东屋、西屋。靠前院墙建的房屋称南屋,也是偏房。本地房屋历史相沿都为起脊
式, 只是到70年代末期才有部分群众学习外地样式建起平顶房。每户正房多为3间或4间。3间
正房的布局方式多为“一二式” ,即设一隔山,用一架梁,将3间房分为两部分,其中1间开1
门, 其余两间开1门。很少把3间建成一个筒式的,也很少把3间盖成3个独间的。4间正房的布
局方式, 多为“二二”式,即设一隔山,将4间房分为东西各2间;也有将4间建成“一三”式
的, 即设一隔山,将4间房分为1个单间、一个3间这样两部分,很少将4间房盖成4个单间的。
近年来, 将4间房搞成“一二一”式的多起来,即设两个隔山,东头1个单间,西头1个单间,
中间1个双间。户有5间或5间以上堂屋而宅院又较大的即被视为大宅子,反之,不足3间正房的
院落,民俗则以为不是一座象样的宅子。一户宅子的偏房多为东1至2间或西1至2间,或南1至2
间;很少搞成四合院的。本地群众建房后喜拉院墙,无院墙的宅子认为不象正儿八经的宅子。
院墙上安门,俗称大门,门上建门楼。大门以向南开最好,向东或向西开次之,多数地方忌讳
开北门,民俗以为开北门通道不顺,不吉利。
建国后,人民生活步步提高,房屋建设的标准也越来越高。20世纪50年代的乱石基、土打
墙、秫秸笆、草屋面、木窗棂,是临沭民房的普遍样式,房高至檐口不足2.5米。房宽不足3.5
米。60年代的块石基、石砖垛、半草半瓦屋面是其当时的主要特点。70年代中期之后,城乡普
遍建起瓦房, 草房逐渐变为历史陈迹。而且房屋越盖越宽,由5檩檀发展到7檩檀、9檩檀、11
檩檀、13檩檀。屋宽由3.5米发展到7.5米。房高已由至檐口2米左右发展到3.5米以上。玻璃门
代替了木板门,玻璃窗代替了木棂窗,小窗改为大窗。80年代之后,许多农民盖平房添设了走
廊;有些富裕户建起了楼房。整个房屋样式向高大、宽敞、通风、透光、保暖的方向发展。进
入21世纪,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合并和改造旧村,使民居
由平房为主,向连片楼房发展,老百姓居住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改善。
2 居住安置
正房以居住、待客为主,偏房多做厨房、储藏室。按照“隔代不同房”、“儿大避母,女
大避父”的习俗,凡有条件的家庭,孩子长大之后,即使未成婚,也要与父母隔室而居,兄弟
与姐妹也要分室居住,除非无居住条件,否则即被视为有背礼俗。
3 城镇居民楼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县城内机关单位逐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建设职工住宅楼;
经济发展快的城区村庄也建设居民楼,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并建设沿街楼,发展第三产业。
县城逐步由平房为主,被楼房替代。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楼布局开始向小区建设和社区开发
为主。通过实施旧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使城乡居民楼布局科学合理、建筑景观和谐、容貌整洁。
内部主要设施有燃气管道、供暖设备、太阳能、宽带、电话、有线电视、隔热门、绿化带等。
2005年,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北京土人景观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临沭县城市总体
规划(2004-2020) 》,制定了《临沭县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同时各乡镇党委、政府
对小城镇规划进行了修编。
2008年初, 实施的旧城改建改造工程,涉及县城富民、利民、振兴、镇北、镇南5个社区
以及有关单位,拆迁总面积213公顷,拆迁户3200户。第一期工程共拆迁房屋1500户,企业7家,
拆迁面积达56万平方米,腾出空土地58公顷。建安置楼,利民社区23座,富民社区17座,总建
筑面积13.1万平方米。
城镇居民社区和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坚持“谁开发、谁管理”的原则,以《物业管理条
例》为依据,落实《关于依法加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的议案》,在城乡居住小区和居民社区设
立物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治安、绿化、电工、供水、环境卫生等服务小组,规范管理,科学管
理,民主管理,不断提高临沭城区城市化水平。

附:
大官庄清代民居(地主宅院)简介
石门镇大官庄清代地主陈寿昌宅居, 是县内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已有200年历史。原有房
屋30多间,为土木砖石结构,重梁叠柱,两面坡房顶覆盖青瓦。宅院分南北两部分,北部建筑
为二进式院落,南部建筑为单院建筑。现存房屋16间,北部13间,南部3间。北部5间主房建有
木柱走廊, 西北角建有两层炮楼(现已坍塌),南部3间房屋,屋山为花砖垒砌,图案精美。
现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