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舞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5&rec=225&run=13

1 舞龙
舞龙,是一种常见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种类繁多,有火龙、草龙、布龙、纸龙、筐龙等
多种。临沭一带的舞龙大多由竹、木、布等材料扎制而成的布龙,分头、腹、尾三部分,节数
9~12节不等。每节长约1.3米,节与节之间用布相连,整个龙体染上鲜艳的鳞斑。表演时敲锣
打鼓,舞龙者随着鼓点欢腾起舞,左右翻滚,上下飞动,作龙拿珠、龙缠柱、龙腾空等表演,
龙舞到哪里,哪里就放鞭炮迎接。
1983年,山东电视台于春节前夕播放了临沭镇凌山头村的舞龙录像。2007年春节,全县组
织了首届舞龙秧歌会。
2 扑蝴蝶
青云镇李界前村人王西伦,1940年在八路军当兵期间,向战友(山西人杨凡)学会扑蝴蝶
舞。1946年由他传入本村,流传至今,现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扑蝴蝶》是大型广场舞蹈,表演的人数多可百人,少可十多人。表演者男女青年各半。
表演时配有“布带”(长绸),“软绳”(杂技),“箍炉挑子”、“打花棍”等项目伴演。
表演方法: 男青年手持一根约1.6米长的细棍,顶端安弹簧,上系一只金属彩色蝴蝶和两
只小铃铛;女青年手拿彩绢作扑蝴蝶状。有三折弯、门挂儿、单档、分双档、丫葫芦、叠字、
剪子股、满场欢、走汉纹、走五星、拧绳等表演形式。
表演服装:男青年穿对襟白布便褂,蓝便裤,黑龙鞋,头系青色布巾,腰系蓝彩绸。女青
年穿碎花便褂,各色彩裤,红绿软布鞋。头系一朵蝴蝶结布花,腰系红彩绸。
1983年,山东省舞蹈协会和临沂地区艺术馆,曾派人来李界前村学习《扑蝴蝶》舞。
3 舞狮
流传本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表演时:一人手拿绣球,两个人舞狮。随着绣球的引导,做
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如抖动、跳跃、猛扑、翻滚等,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4 秧歌
流行于鲁南地区的最常见的舞蹈形式。以40人为宜,平步或踩高跷,排成两行,男女各半。
女的腰系彩带,男的头扎白毛巾。两队进行穿花、换对等变换队形表演。演员中的部分人也可
以扮演成正、反面角色,随着锣鼓翩翩起舞,欢庆丰收。秧歌适合在街头或广场表演。
5 腰鼓
打腰鼓在临沭一带常见,舞者打着腰鼓,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舞
出了激情,得到了人们的喜爱。青云镇史岭村女子腰鼓队2006年成立,由当初的20人发展到现
在的40余人,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达60余场。在各类庆典活动中,都能听到史岭村女子腰鼓队激
昂响亮的腰鼓声。打腰鼓击出了一种精神风貌,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6 跑马灯
传说300多年前, 大兴镇芦格庄有一座道观,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日逢香火会。为了扩大香
火会的规模,道长对乡邻说:“芦格庄将遭天灾,要免此灾,只有跑马灯。”自此以后,该村
年年跑马灯,一直流传到现在。
跑马灯表演主题是“昭君出塞”。表现昭君在出塞途中,摆出各种阵势。舞蹈形式分大场、
小场两种。大场是7匹马、7盏伞灯、7个马童,分别跑“八卦阵”、“四门阵”、“大小梅花”、
“剪子股”、“花扇面”等。小场有一只旱船、大女、二女、陈婆、蚌蜊、王八、扑蝴蝶、花
棍、锯缸、抬四老爷等。以锣鼓、竹笛、二胡、唢呐伴奏。
7 打花棍
打花棍参加者多为女性。过去是姑娘挑选情郎的一种方式,后来发展为一种娱乐健身活动。
此舞蹈动作有12套。从变换队形到演出技巧,舞蹈优美,活泼欢快,富有生机。本县青云镇李
界前村表演的打花棍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演出形式: 8或12人,每人手持一根花棍,用手拍或肩、背、腿、脚撞击,发出有节奏的
“哗啦哗啦”的声音。演员边唱边跳,翩翩起舞。花棍舞的名称主要有“锦鸡展翅”、“二郎
担山”、“明月戏蝉”、“嫦娥奔月”、“金蛇盘身”等。表演时,还要有打击乐和管子弦乐
伴奏。
8 踩高跷
1944年,由八路军老四团传入。表演时,把约半米长的木棒捆绑在腿上,用之代替脚走路
和表演,参加人数不限。有空花、剪子股、扑蝴蝶、劈叉、旋转、跳跃、扭动等多种表演形式。
多表演神话故事如白蛇传、西游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