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丧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5&rec=222&run=13

1 旧俗
人老年迈,下辈要为其预制寿衣寿材。寿衣一般要有衣、裤(裙)、鞋、袜、帽;衣裤需有
单有棉,颜色多为蓝、红,忌黑,忌花。寿材多以柏木制作,棺越厚越好,并以油漆涂之。弥
留之际,儿女要为其净面,着寿衣;咽气前,儿女一定要守护身边。气断,全家举哀。入殓时,
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曰“噙口钱”;背垫一铜钱,曰“垫背钱”;
手中拿线穿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要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
灯”;放一陶盆,以供停灵期间子女亲朋烧纸吊孝之用,曰“牢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
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孝仪式用;大门外悬白纸条做成的幡,曰“指魂纸”,纸条数与
死者岁数相等。
孝服白色。父母死亡,儿子要戴斜角孝帽,帽钉麻匹,谓之“披麻”;着孝服,腰束苘绳,
举丧期一端拖地,谓之“拉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杖用白纸条裹缠。儿媳顶褡
头,着孝衣,束苘绳,白袜草鞋,长媳手执汤壶。女儿基本同儿媳。侄、孙辈依辈份戴孝,区
别多在孝帽式样。夫亡,妻需穿白戴孝;妻亡,夫不戴孝。吊客一律平角孝帽。
人死后,丧主派人纷至亲友报告死讯殡期,谓之“报丧”;亲友需携纸、烛、香箔前往吊
丧,谓之“奔丧”、“吊纸”。
至安葬前,丧家一般搞“报庙”、“指路”、“送汤” (又叫“泼汤”、“送盘缠”) 、
“请灵”(如夫妇先死一方,要“请”回家来过宿相聚)、“出殡”等仪式,繁琐至极。每次仪
式举行,儿女需痛哭流涕,大哭大恸为孝,不哭不泪被视为不孝。亲朋吊唁行磕头礼,丧者之
子要磕头回礼。老殡多请“喇叭匠子”数人吹奏。吹奏得越“热闹”,围观者越多,丧主家越
觉得“要脸”。丧后停棂,一般三天,富者五、七、九天以致更长,贫者亦有当日葬者。出殡
时,要在路口处停棂,把“牢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牢盆”,已婚女儿花钱
用彩纸所扎“金山”、“银山”、“童男童女”、“车马楼宇”也在这时烧毁。下葬时,死者
乡邻多持锨前往坟上培土,以表生前相处之谊,事毕,丧家要酒饭相待。
此地礼俗,死后三日上“三日坟”,逢第一个七日上“头七坟”,其后逢“七”上坟,一
般至“五七” 而止。 其中以头七和五七最被看重。五七之后还有“百日坟”、“周年坟”、
“三年周”、“十年周”等。
人死后,死者儿女侄孙等要在停棂房内集体居住,谓之“守灵”。一般五七日为限。
2 新风
丧葬旧俗,仪式繁琐,迷信色彩浓重,依次施行,需大事铺张,一般人家多搞不起。解放
后数十年来,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搞封建迷信的诸种葬仪多已废除。有的即使按旧俗办
丧事,也大量进行了简化,而且许多新的丧葬仪式已被人们接受和实施。
(1)追悼会
人死之后,亲属改披麻戴孝为臂带黑纱,吊唁者改送烧纸香烛为送花圈,改烧纸磕头诸种
葬仪为开追悼会,由领导或亲友乡邻中年长者致悼词,行鞠躬礼以悼念死者,寄托哀思。本县
20世纪60年代起有些村庄就是这样举行葬礼的。人们觉得时新、文明。现在城镇机关人员去世,
大都开追悼会,仪式简单、庄严。
(2)火化
1975年5月, 临沭县火化场建成,县委作出《关于开展丧葬改革实行火化的决定》。通过
不断地宣传教育,人死尸体火化,骨灰盛于骨灰盒,逐步变为本县多数群众的自觉行动。
(3)厚养薄葬
由于党的多年教育,本县广大民众封建迷信思想渐少,孝敬老人之风渐浓。一些精神文明
带头户,对老人在生前多多孝敬,从吃饭,穿衣到一担水一筐柴,均时时想到老年人的难处,
作出周到安排。老人有病,及时就医,每有好吃的东西,一定奉送老人。但老人去世殡葬时,
不搞迷信, 不大操大办,一切从简。这样做,深合老人心愿。有的说:“生前不孝敬,拿着
老的不当人,死后大摆花架子,以显‘孝心’,众人不服,这样的儿女也问心有愧。”在这些
带头户的带动下,许多过去不孝敬老人的,对老人亦在生前多方照顾赡养,死后实行薄葬,不
再在老人死后用大操大办来显示孝敬。
但至今县境之内丧葬习俗仍是新旧并存,且旧俗有渐长之势。人死后,披麻戴孝者有之,
烧香磕头者有之,请魂送灵者有之,铺张浪费大摆场面夸耀于人者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