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婚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5&rec=220&run=13

1 旧俗

(1)提亲
由介绍人(媒人)分别到男女两方家介绍对方情况。
(2)相亲
男女双方随其亲属到介绍人约定地点见面。双方同意后,由男方招待女方吃顿饭。
(3)定亲
双方同意结亲,女方由亲属陪着去男方“看家”,男方用毛巾包上现金(几十元或上万元
不等),加上礼品,由介绍人交与女方,作为定亲礼。
(4)递小柬
男方买部分常用衣物,由介绍人送与女方。
(5)传大启
即要年命,写明男女双方生辰年月和属相,互相递交,以便选择婚期。男方送女方锅饼、
猪肉、鸡、鱼等六样礼物(称六色礼)和九身衣服。传大启后多在一百天内完婚。也有在一年
内完婚的。
(6)嫁女
姑娘出嫁前,要去祖茔上坟辞祖,娘家摆酒席招待宾客,称“约客”。出嫁时无论冬夏都
要身穿红袄(红乃五色之祖,袄为厚实),大兴镇一带还流传租用老人寿衣之习。有些地方,
嫁女在屋里坐上椅子,由长辈人抬着上轿,由红毡铺地或撒麦穰铺路。花轿前贴“青龙”字帖,
意为青龙镇妖驱邪。举灯盏或火把绕轿一周,名为照轿。如今,轿车取代了过去的花轿。然后,
放鞭炮起轿,由送亲人伴送,嫁妆随行。沿途有一人在前撒“青龙帖”,直到男方家。
(7)迎亲
新娘队伍来到之前,婆婆手提线砣,又名“随手转”(意为叫媳妇听话),接连到村头张
望三次。本县南部地区新娘嫁妆到家时,婆婆上前把锁一一锁好,谓之“捏锁”,意为媳妇过
门后,家中的一切权力由婆婆执掌。北部地区新娘进村时,把锁放开,进家后由婆婆看柜,并
拿出两包点心,分给大家尝喜。新娘下轿时,先燃放“二起脚”,后放鞭炮,此时唢呐齐鸣,
向新娘头上撒麸(福),地撒麦穰(示银条)。在音乐声中,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夫妻
对拜后入洞房。第二天,新婚夫妇给近亲长辈磕头,长辈给钱,名曰“磕头钱”。现各类习俗
也有所简化。
(8)瞧亲
姑娘出嫁后的第二天或第四天和第九天或第十天,娘家来人看望。
(9)换亲
两家之间互换嫁女,即甲方之女嫁乙方之子为媳,乙方之女嫁与甲方之子为媳。解放前多
因贫困,解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前,因男女生理缺陷或家庭出身等原因,致此陋习得以继续,
现基本绝迹。
(10)转亲
同属陋习,三家以上人家互换嫁女,原因与换亲相同,现已基本绝迹。
(11)招赘
旧俗称“倒插门”,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按惯例,男方改称女方姓氏,其子女随母姓。
现在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女娶男”不再受歧视,其子女随父姓母姓均可。
2 新风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下,婚嫁方面树立了许多社会主义新风尚。
(1)男女平等
旧社会,广大妇女饱受“男尊女卑”之苦,与男子没有平等地位。解放后,妇女不仅在婚
姻家庭中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在社会上也取得了受教育、就业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2)婚姻自主
旧社会,男女婚姻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没有决定婚姻大事的权利。解放后,可
以自由恋爱,挑选对象,婚事由自己做主。也有由介绍人牵线搭桥,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相见、
相处,通过互相了解,只要双方同意,符合《婚姻法》有关规定,即可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
婚姻关系受到法律保护。婚后,如果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可以申请离婚,另找配偶。
(3)喜事新办
建国后,男女平等,不再相信“八字相克”、“年命不合”等宿命观念。许多青年男女坚
持感情第一,不讲门第,不要彩礼,实行喜事新办,结婚仪式从简,不讲排场、摆阔气,不大
摆宴席。20世纪60年代,许多农村青年结婚时,由村团支部组织青年打着锣鼓扭着秧歌,将新
娘送到婆家,不抽烟、不喝酒、不要送嫁费。1978年后,有些机关、企业、村庄举行集体婚礼,
许多对新人共同举行婚礼,由新娘或新郎代表讲话,领导或群众代表致贺词,婚事既节约又热
闹。80年代之后,有的青年借假日旅行结婚,通过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在欢快的旅
途中度过蜜月。进入21世纪后,结婚的青年男女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上经济发展,生活宽裕,
婚礼大操大办,攀比之风渐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