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3&rec=80&run=13

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领导成员
主 任: 孙连田
副主任: 贾恩来 郭玉江
【机构设置】 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共有干部职工6人。
【概述】 2006年,县体改办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产权改革为总抓手,以推进县内经
济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总目标,全方位、宽领域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地
激活了县内经济发展的活力,使全县各项事业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轨道。截至2006
年底, 县内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了99%,乡镇办企业改制面达到了100%。重点突出了国
有集体企业产权、股权“双退”工作,对部分流通企业实施了彻底的产权改制,对事业单位
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对部分亏困企业实施了改革攻坚。县属21家国有集体企业和180余
家乡镇办企业分别完成了产权改革,12家事业单位完成了事改企、企改制工作。通过改革,
盘活资产7.7亿元, 募集发展资金1.9亿元,改革开放试点县争取资金3.6亿元。改革有力地
推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产权制度改革】 2006年,体改办从产权改革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先后对粮食系
统的全部企业进行了改制。对改革中涉及的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妥善安置职工,既保证了国
有资产不流失,又能使群众满意,2006年底粮食系统的改革已基本完成。配合县城中山路拓
宽改造工程,商业系统的百源大世界、饮食服务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由商贸总公
司和金正大生态股份公司为投资主体,吸收内部职工入股,共募集资金1200万元,组建了新
天地投资公司。新天地公司出资控股,吸收原饮食服务公司职工入股,成立了临沭县财富广
场有限公司。在推进现代物流方面,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破行业垄断,鼓
励民营经济发展,膨胀优势企业规模,使全县连锁经营的超市得到迅猛发展,如华诚、苏果、
等,建立健全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流通企业改革】 全县流通四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共有企业64家,其中停产半停产达到30
家, 占总数的47%,老企业、老人员、老债务“三老”问题负担沉重。2006年,在深化粮食
流通体制改革中,对亏困粮食企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通过改革,使全县粮食流通行业丢掉
包袱,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培植起一批粮食加工、销售企业,增创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完成了3个粮管所的产权改革, 并依法对19家粮所附营企业进行了破产,对军粮及承担地方
储备粮企业组建国有独资公司,对基层粮管所按照领导班子持大股、职工自愿入股的方式改
为有限公司,对个别偏远、经营前景不好的企业拍卖转让,对粮食企业的职工全部进行身份
置换。其他流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合资、合作和股份制等资本运作方式,重点培育一批
骨干连锁企业。改造和建设现代化批发市场,推进连锁经营的超级市场,逐步将骨干批发市
场培育成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加工交易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破产企业重组】 为使国有资产得到进一步优化,建立退出机制已势在必行。为此,县体
改办加大了对亏困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构筑“三条退出通道”,即:企业退出通道、资本
退出通道和人员退出通道,以此实现“四个转变”,即:在退出对象上,从单纯的劣势企业
退出转为优化资源配置,激活经济因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退出内容上,从单一的企业
退出转为企业、资本、人员的退出;从退出策略上,从被动退出转为主动退出;从退出效果
上,从机制转换变为体制创新,实现经济更快发展。在企业破产工作中,始终把维护职工稳
定放在首位,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在安置过程中,在政策范围内充分尊重职工对分流
渠道的选择,把“无情调整、有情分流”贯穿于破产工作的始终。通过改革,使一批资不抵
债且扭亏无望的企业被淘汰,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优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要素投入,实现
了低成本扩张和资产优化重组,壮大了优势企业的经济实力。2006年,水泥厂、造纸厂、东
盛集团的破产已经收尾,人民商场已经进入了破产程序。
【事业单位改革】 积极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对县直
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指导,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全面展开”的工作步骤,加快事业单
位改革步伐。重点放在教育、卫生、市政公共基础设施、水利等四大行业。教育系统进一步
深化人事、 分配制度改革;卫生系统在搞好临沭镇、郑山镇、曹庄镇3家乡镇卫生院股份制
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面上铺开,全面启动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基层卫生
院上划工作。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医
疗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药品招标采购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重点做好建委系统的市政公司、开发公司、建筑设计院的改制工作,促进城市公用事业健康
发展;水利系统逐步推行水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水库行政管理主体、行政主管部门与水库
管理单位的责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盘活水库资产,积极探索水资源和水产业开发
管理运营新机制,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撰稿:杨 力
审稿:陈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