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2&rec=15&run=13

(一)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为临沂市辖县。地处北纬34°40′~35°06′,东经118°
26′~118°51′。 北依莒南县,西靠临沂市河东区,西南与郯城县毗邻,南与江苏省东海
县交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县域东西最大跨径32.9公里,南北最大长距45.2公里,面
积1038平方公里。县内行政区划,2000年底以前,县辖临沭、韩村、南古、蛟龙、曹庄、石
门、大兴、前庄、郑山、白旄、玉山、周庄、店头13个镇,青云、朱仓、东盘、醋庄、官庄、
华桥、 古龙岗7个乡,计13镇7乡。2001年1月,压缩乡镇建制,调整为临沭、青云、南古、
蛟龙、 曹庄、石门、大兴、郑山、白旄、玉山、店头11个镇和朱仓乡,为11镇1乡。辖55个
居委会,498个村委会,536个自然村。2004年,县内对村、居一级建制进行调整,共设40个
居委会,260个村委会,村、居合计300个(见表)。2005年全县人口63.4万人,人口密度为
每平方公里610人。县内共有汉、回、满、哈尼、彝、瑶、蒙古、壮、布依、白、黎、傈僳、
瓦、 高山、水、纳西、珞巴、苗、朝鲜等32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以上,31个少
数民族合计不足总人口的1%,而少数民族中又以回族人口居多,为3500人。

(二)

临沭地处鲁东丘陵区南部,大部属五莲山低山丘陵。地质状况分为前震旦系、石炭系、
白垩系和第四系。前震旦系以片麻岩、砾岩为主,夹有花岗岩等。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东
高西低, 呈倾斜状,海拔高度均在400米以下。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23.36%,多分布于县内
西部沭河沿岸; 丘陵面积占72.82%,分布于平原与山地之间;山地占3.82%。全县有大小山
峰44座,多分布于县境东北部。苍山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3公里,海拔394.7米,为县内最
高峰。苍山主峰翘首东海,含翠欲滴,“苍山叠翠”在东晋时期即被誉为古琅琊八景之冠。
苍山向东,马山、草山、冠山、演武山一线相连,冠山神仙洞以“冠山仙境冠天下”而名闻
遐尔。苍马山一带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于2000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
省级风景名胜区。羽山位于县境东南部鲁苏两省交界处,因舜“殛鲧于羽山”而载史,并以
奇峰独秀,近有温泉而令人神往。县内新沭河下游,海拔22米,为县内地势最低处。
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除镇武河外,皆为沭河水系。沭河临沭境内长51公里,流域面积
452平方公里。沭水之利孕育着临沭人民,是临沭的母亲河。全县兴建大小水库100余座,其
中凌山头水库、龙潭水库系中型水库,为临沭生产、生活重要水源。
县境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气候,寒暑交换,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光照充足;
夏季湿热,雨量充沛;秋季清爽,气候宜人;冬季较冷,雨雪稀少。年均气温13℃。年均降
水量852毫米。 年平均日照2558小时。平均相对湿度为70%。全年无霜期209天。为省内最佳
气候区。
全县土地面积10.38万公顷,其中耕地5.58万公顷。土壤类型共有4个土类,11个亚类,
14个土属。棕壤土类为主,占可利用面积的78.98%;褐土类、潮土类和砂姜黑土类分别占可
利用面积的4.42%、 8.62%和7.98%。丘陵、山地盛产花生、地瓜,并是林、果、茶、烟的主
要产区;沭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得水之利,是小麦、玉米、蔬菜生产基地。
境内水资源丰富, 水质优良。 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全年平均
0.97亿立方米; 过境客水量沭河年平均12.11亿立方米,分沂入沭水道1.64亿立方米,龙窝
拦河坝引入1.1亿立方米,总计15.24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总储量1.91亿立方米,其中
静储量1.43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0.5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主要有重晶石、金刚石、金红石、大理石、金矿、优质矿泉水等20余种。世
界罕见的“常林钻石”就产在境内曹庄镇常林村。常林一带,古往今来,人们在生产劳动或
雨天外出时,间或捡到大小不等的金刚石。因而临沭被誉为“钻石之乡”,并得到华国锋的
亲笔题词。
生物资源种类较多。 主要的动物类资源100余种;植物资源,主要的乔、灌木类分属于
39科、220余种;其他草本类、水生生物亦数百种。

(三)

临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327国道、225省道纵横交叉通过临沭。即将开工的
长深高速公路纵穿县域。近年加强境内县乡之间、乡村之间的路网建设,已基本实现道路硬
化。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已成现实。放眼县外,临沭县城西去京沪高速公路30公里,
去临沂机场25公里;南去陇海铁路40公里;北去兖石铁路30公里;东去连云港80公里,去连
云港机场45公里,去岚山港70公里,去日照港100公里,去青岛港280公里。

(四)

临沭历史悠久,地处中华文明发祥之地。县城附近的北沟头古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
化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代,此地即建有鄟、祝等小方国。春秋战国时期,
境内既有孔子为鲁司寇时的齐、鲁夹谷会盟之地,又有孙膑、庞涓斗智的齐魏马陵之战的战
场遗址。秦代,县域分治于莒、郯诸县。汉初,境内东部置利城县,治所在今境内利城;东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分东海郡置利城郡,郡治在今境内利城,郡辖郯、利城、祝其
等13县。作为县治在今临沭地的利城县在历史上存在600余年。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析置临沂县为兰山、临沭、昌乐三县,“临沭”作为县级政区名称即始于此。武德六年(公
元623年) ,临沭县撤销,并入临沂县。此后1300余年,临沭地分治于临沂、郯城、赣榆诸
县。
1940年1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进支队和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解放了郯城
县东北部地区南古庄一带,随即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郯东北第一办事
处。同年7月改称苍马办事处;1941年8月改为临沭县抗日民主政府。临沭县辖域由临沂、郯
城两县的各一部分组成。置县后1956年3月撤销,1961年8月恢复至今。
临沭人民一向以勤劳、智慧、善良、正直、勇敢立足于世。在现代革命史上,临沭是山
东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闪光的一页,是印满红色足迹的土地。20世
纪40年代初,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抗日政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一一五
师师部、山东军区、大众日报社、新华社山东分社等都曾驻于临沭,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领
导抗日、 从事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它又是东北军爱国将领常恩多、万毅于1940年9月发动
“九·二二”东盘锄奸运动(人称“第二次西安事变”)的地方。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
陈毅、陈光、肖华、朱瑞、黎玉、粟裕、谷牧、陈土榘、唐亮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都曾在临沭指挥了山东或滨海的革命斗争。在他们的教育领导下,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
张作洪、爆炸大王马邦才、全国女民兵英雄侍振玉、爱军英烈陈大娘(陈元君)等一大批英
雄模范和英模群体,使临沭成为山东的“中心县”、“模范县”。据不完全统计,仅战争年
代,在临沭战斗工作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有中共
中央副主席、 国家主席1位,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5位,国务院副总理3位,被授予中国人民
解放军元帅军衔的3位, 大将军衔的2位,上将军衔的8位,中将军衔的16位,少将军衔的93
位, 连同其他省部级高级领导干部共160多位。在那一时代,临沭可谓革命的摇篮,英雄辈
出的奉献之地。建国之后,临沭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发扬光荣传统,热爱党,热
爱国家,热爱人民军队。自20世纪60年代起,临沭连续45年无责任退兵,受到国防部的表彰;
90年代又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县内广大干部群众以战争年代的那股劲,那种
拼命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自然面貌得到改善,粮食产量逐步
增长,人民生活有所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临沭干部群众乘改革开放之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民经济快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城乡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

(五)

进入“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年),临沭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总揽经济工作全局,
按照“第一产业求优,第二产业求强,第三产业求快,基础设施建设求精”的总体思路,进
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从而使临沭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
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30.46亿元,2005年达到
69.99亿元, 翻了一番多。第一产业2000年7.02亿元,2005年达到8.91亿元;第二产业2000
年12.82亿元,2005年达到39.42亿元;第三产业2000年10.62亿元,2005年达到21.66亿元。
从产业结构上看,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为23.05:42.09:34.86;2005年则为12.7:56.3:
31。
农业以“三农”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改革,加速科技进步,落实三农政策,优
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型农业,实现了较快增长。2000年,县内种植业中,
粮食总产25.14万吨,油料总产10.49万吨,菜瓜类总产11.48万吨。林业中有用材林300公顷,
经济林366公顷。畜牧业中,生猪存栏20.27万头,大牲畜存栏8.47万头,羊存栏5.77万只,
家禽存栏259.61万只; 年出栏生猪22.7万头, 家禽280万只, 肉类总产量2.55万吨,禽蛋
1.82万吨。水产品0.38万吨。2005年,种植业中,粮食总产29.21万吨,油料总产9.7万吨,
菜瓜类总产11.05万吨。 林业中有用材林521公顷, 经济林288公顷。 畜牧业中,生猪存栏
25.69万头,大牲畜存栏8.37万头,羊存栏8.51万只,家禽存栏446.1万只;年出栏生猪45.3
万头,家禽906万只,肉类总产4.71万吨,禽蛋1.63万吨,奶类0.56万吨。水产品0.59万吨。
五年内相比较,在大农业中,粮食生产得到加强,总产量增加明显;畜牧业有了快速发展,
尤以猪、羊、家禽和奶业突出。
临沭注重在传统基础上发展特色效益型农业。“十五”期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
化水平明显提高,“东茶、西菜、南桑、北柳”的特色产业格局进一步凸现。临沭多年前即
开始“南茶北引工程”,近年又大力培植发展,东部玉山、大兴等地茶叶种植加工已初具规
模。所产茶叶以叶片厚、色黄绿、液透亮、味含香、耐冲泡等特点,为国内外茶客所喜。蔬
菜种植加工业遍布西部沭河两岸, 蔬菜经脱水加工出口创汇, 由于数量多、品种全,人称
“江北脱水蔬菜第一县” 。周庄、店头一带大力发展植桑养蚕业,遍地桑园,面积达500公
顷。以桑养蚕,以桑茧业致富,成为县域南部农业发展的显著特色。白柳又称杞柳,临沭种
植已有600余年历史。近年政府引导扶持,年种植达6667公顷。柳制品品种已增加到近万个,
年创产值5亿元, 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条柳编制品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临沭县是全国
闻名的“白柳之乡”,被国家林业部和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杞柳
之乡”。境内沭河两岸和丘陵山坡,遍植板栗,是远近闻名的“板栗之乡”。小麦、玉米、
地瓜、花生、大豆系临沭传统农作物。花生生产面积大,品质优,为全国花生生产重点县。
黄烟生产亦有较快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2005年农机总动力达55.8万千
瓦,农村用电量13564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折纯)3.32万吨,有效灌溉面积15740公顷。
临沭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现代工业,70年代初始自觉地发展地方工业,80年
代加快了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为县内工业发展提供了动力。80年代末县内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产值。 “十五”期间,是临沭工业快速跳跃发展的时期,2005年第二产业产值是2000年的3
倍多。县委、县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工业强县”及“三大”战略总揽全
局,做大做强两个集团(金沂蒙集团、常林集团)企业,重点培植两个复混肥(金正大、史
丹利)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柳制品出口企业,发展高新技术,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以膨
胀工业经济的总量。这一切确保了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工
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同比增长40.05%,工业增加值30.99亿元,同比增长41.51%;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51亿元, 同比增长67.2%;工业增加值完成25.09亿元,同比
增长42.2%;利税合计5亿元,实缴税金2.5亿元。均达到历史最高和最好水平。
乡镇工业发展迅猛, 民营企业得到重大发展。 2005年,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
39.3亿元, 同比增长83.83%;实现利税13905万元,同比增长86.98%,其中利润8368万元,
增长170.69%。临沭镇达到18.45亿元,占全县乡镇工业的46.9%。
“十五”期间,临沭做大做强了一批骨干企业。临沭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
成为招商引资,集中发展临沭工业的平台。临沭电力总公司、金沂蒙集团、常林机械集团、
金正大公司、史丹利公司、沂蒙老区酒业公司、伟业集团、兴大集团等企业是临沭的骨干企
业, 成为临沭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金沂蒙、金正大、常林、史丹利4家企业
年销售收入均突破10亿元。 8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其中,金沂蒙集团纳税过亿元。这些企
业抓投资,上规模;抓科技,上水平;抓人才,创品牌;抓管理,上档次,显出蓬勃生机。
临沭已形成以食品、五金机械、化工、复混肥、纺织、条柳编、酒业等完善的工业体系。
“十五” 期间,全县累计创国家质量免检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9个,省著名商标9个。
“沭河”牌成为全市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之一,“临沭复合(混)肥”荣获中国化工最具竞争
力品牌特别奖,并先后被授予“创建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先进县”及“山东省实施名牌战
略先进县”称号,为全国第一家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亚洲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基地,
2005年临沭县复合肥产能达800万吨。
投资力度加大。 200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395665万元,同比增长67%。其中规模以上投
资项目完成284584万元, 同比增长65.8%; 房地产开发投资20545万元, 同比增长19.8%。
“十五”末比“九五”末投资增加8倍多。
2005年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0家, 完成建筑总产值28245.6万元, 房屋竣工面积
320348平方米,增加值4.06亿元。建筑水平和施工质量较“九五”期间均有较大提高。
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 运输事业发展加快。2000年,县内公路通车里程364公里,2005年发
展到683公里,增长87.6%。2000年公路客运量372万人,公路货运量335万吨。2005年,公路
客运量490万人,比2000年增长31%;公路货运量351万吨,比2000年增长5%。
“十五”期间,县内实施“村村通”工程。公路的拓宽、改造、硬化,使道路标准提高,
通车里程增加。县内已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
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县完成邮政业务量591万元,2005年达到2169万元。
2000年,电信业务总量2695万元,电话机总容量73800门,电话机47675部,普及率为7.75部
/百人;移动电话13630部,普及率为2.2部/百人。2005年,电信业务总量5190万元;电话交
换机容量15.7万门, 电话用户13万户,普及率为17.1部/百人;移动电话18.9万部,普及率
达30部/百人。
城乡市场商品供应充裕,物价平稳,居民消费稳定增长。200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68694万元, 其中,城镇34422万元,县以下农村34272万元。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
售额18.6亿元,其中,城镇10.3亿元,县以下农村7.8亿元。
对外经济稳步发展。2000年出口总额1.03亿美元,2005年出口总额1.33亿美元,比2000
年增长30%。 2005年,县内共有三资企业110家,当年新批18家,实际利用外资741万美元,
合同利用外资1616万美元。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稳定增长。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11916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19%。
2005年达21578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08%。2005年比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近1倍。
金融工作, 存款增加, 贷款投放加快。2000年存款余额146699万元,贷款余额147476万元
(含剥离贷款14881万元) 。2005年末,存款余额376457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68499万元;贷款余额230192万元。2005年存、贷额分别是2000年的2.6倍和1.6倍。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 2000年, 财产保费收入1151万元, 赔保支出575万元;人寿保费收入
2191万元, 赔保支出107万元。2005年财产保费收入16628万元,赔付11972万元;人寿保费
收入84221万元,赔付4928万元。

(六)

“十五”期间,临沭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各项社会事业也全面取得进步。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00年,全县有普通中小学200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初中
22所,小学173所。专任教师4468人,其中,高中、初中和小学分别为454人、1589人和2425
人。 在校生94292人,其中,高中、初中和小学分别为7592人、32067人和54633人。毕业生
21015人,其中,高中、初中和小学分别为1993人、7244人和11778人。招生21577人,其中,
高中、 初中和小学分别为2547人、11778人和7252人。职业学校2所,专任教师128人,在校
生2261人, 毕业生88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268所,在园儿童11797人。2005
年,县内各级各类学校达357所,其中,高级中学6所,初中24所,小学117所,职业中专1所。
专任教师6527名, 其中, 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1133人、1996人、2648人和
273人。在校生共103707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13621人、23703人、
48779人和3242人。 毕业生22425人, 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4634人、
9287人、 6977人和1514人。招生31420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4524
人、 8063人、8524人和90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207所,在园儿童14251人。
“十五” 期间,本县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高考本科一批进线628人,2005年高考
本科一批进线1650人,历年高考升学率和万人比居全市前列。由于教育改革管理成效突出,
2005年被省评为“教育工作示范县”。
科技工作得到加强,获得一批科技成果。2001~2005年间,县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成果
67项,其中省部级29项。申报国家专利218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条件逐步得到改善。2000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8个,其中医
院3个,卫生院20个,其他卫生机构5个。病床957张。卫生技术人员1221人,其中医生551人,
护师、 护士290人。2005年,县内有卫生机构18个,其中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2个,卫生院
12个,专科防治所(站)2个。病床1120张。卫生技术人员1239人,其中医生565人,护师、
护士306人。 “十五”期末,因县内区划调整,卫生机构数虽有所减少,但医疗队伍、医疗
设施仍得到壮大和加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文化艺术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8万册,文
化艺术馆1个, 文物管理机构1个, 文化广场1个。 无线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1座。
“十五” 期间,县内有线电视得到快速发展,全县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45%,居全
市第一。广场文化艺术节不断举行,民间演艺活动空前活跃。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成绩显著。2004年,临沭参加临沂市运动会全部20项竞赛项目的比
赛,取得普通组团体总分第三名,青少年田径总分第五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代表团”
荣誉称号。2005年在市级体育比赛中,个人获金牌13枚、银牌10枚、铜牌15枚。团体比赛获
2个第二名、1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
县内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五年来,计划生育实行党政、业务、群众“三线”
目标责任制,以人为本,加强服务,严格制度,依法检查,定期考核,使计划生育工作扎实
地进行,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200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5.20‰,人口自然增长率
为9.25‰; 2005年,人口出生率为11.56‰,自然增长率为5.87‰,连续多年成为计划生育
工作先进县。
临沭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00年,全县在岗职
工人年均工资6876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6元,人均住房面积22.65平方米。2005年,职
工年人均工资1053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527元,人均住房面积22.97平方米。县内农村居
民每百户拥有彩电84台、电冰箱12台、电话机70部、移动电话95部、收录机15台、影碟机40
台、洗衣机46台、电风扇173台、摩托车42辆。群众生活在小康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

(七)

县政府驻临沭镇,县城位于县域中部,是临沭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一座新
发展起来的城镇。
在20世纪60年代,县城还十分落后。茅草房,窄街巷,土路面,无供水供电,面积不足
0.5平方公里, 人口只数千人。改革开放后,县城建设发展较快。至1985年,城区面积发展
到2.3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经营城市、发展城市作为工
作重点,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城市发展功能,先后投资16亿元,高起点,高标准改
旧建新,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区新建或改建十纵十横的干道,
主路面硬化,人行道装铺,安装高标准路灯,建桥换装,建坝蓄水,大面积地进行绿化、亮
化和美化。累计建成改造干道147公里,道路硬化率达98%;建设桥梁15座,安装路灯7100盏,
绿化面积10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1%;新建住宅楼小区16个。新增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人
均住房面积由20平方米增至30平方米。至2005年,城区规划面积25.5平方公里,建成区16.5
平方公里,人口(连同流动人口)近10万人。县城呈现出高楼林立,道路畅达,山青水碧,
花草林木四处吐绿飘香的崭新风貌。临沭县城获市级文明城市称号,并向着既定的临沂中心
城市卫星城和鲁东南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加速建设。
327国道、 225省道成十字型交汇于县城,县乡路网四通八达,进出十分便利;6条商业
街、10处大型超市、10多处集贸市场,购物非常方便;文化广场、沿河公园、红石湖公园、
苍马山风景名胜区,可尽旅游休闲之乐;16处各级各类学校、20所医疗机构可得受教就医之
便。

2001~2005年,是临沭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的五年,是建设“平安临沭”、“和谐临沭”的五年,是向着全面小康社会奋进的五年。
鉴往知今,继往开来。在“十五”基础上,临沭必将取得更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居民一定会更加富裕、更加文明。
附表1:2000年临沭县行政区划一览表
附表2:2005年临沭县行政区划一览表

(撰稿:禚宝祥 审稿:张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