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2&rec=129&run=13

财政局领导成员
局 长:马秀富* 杨会军
副 局 长:付玉祥* 刘维志* 于秀春* 李长瑞 张春洲 牟春林
纪检组长:周洪军
工会主席:朱新英*
经济开发投资公司 经 理:李长瑞
副经理:蔡学之
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局 局 长:张春洲
副局长:付强
公有资产运营公司 经 理:牟春林
副经理:李胜友
【机构设置】 临沭县财政局下设办公室、预算科、国库科、文教行政事业财务科、农业财
务科、企业财务科、经济建设科、国有资产管理科、社会保障管理科、会计管理科、税政法
规科11个职能科室;隶属财政局的二级单位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公室、财政监督检查局;挂
靠财政局的正科级单位有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局、公有资产运营公司。全
局共有干部职工107人, 其中:离退休人员12人,在职人员95人。在职干部职工中,具有高级技
术职称的8人, 中级技术职称的17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81人。全县设12处乡镇财政所,12
处乡镇农业税收征收管理所,财政所和农税所合署办公,共有干部职工173人。
2001-2005年临沭县财政收支一览表
单位:万元
┏━━━┯━━┯━━━━━━━━━━━━━━━━━━━━━━━━━━━━━━━━━━━━━┯━━━━━━━━━━━━━━┓
┃ 年 │ 上 │ 总 收 入 │ 总 支 出 ┃
┃ 度 │ 年 ├───┬─────────────┬────────────────┬──┼───┬────┬──┬──┨
┃ │ 结 │ 合 │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 上级补助收入 │调入│ 合计 │一般预算│上解│年终┃
┃ │ 余 │ 计 ├───┬────┬────┼───┬──┬───┬──┬──┤资金│ │ 支出 │支出│结余┃
┃ │ │ │ 小 │各项税收│专项及其│ 小计 │税收│ 专项 │转移│其他│ │ │ │ │ ┃
┃ │ │ │ 计 │ 收入 │ 他收入 │ │返还│ 补助 │支付│ │ │ │ │ │ ┃
┠───┼──┼───┼───┼────┼────┼───┼──┼───┼──┼──┼──┼───┼────┼──┼──┨
┃ 2001 │ 195│ 22360│ 14366│ 11984│ 2472│ 7317│3888│ 2344│ │1085│ 677│ 22555│ 21649│ 706│ 200┃
┠───┼──┼───┼───┼────┼────┼───┼──┼───┼──┼──┼──┼───┼────┼──┼──┨
┃ 2002 │ 200│ 27983│ 14469│ 11563│ 2906│ 12220│4025│ 2333│2598│3264│1294│ 28183│ 27033│ 950│ 200┃
┠───┼──┼───┼───┼────┼────┼───┼──┼───┼──┼──┼──┼───┼────┼──┼──┨
┃ 2003 │ 200│ 30818│ 16318│ 13160│ 3158│ 12534│4029│ 2429│2870│3206│1966│ 31018│ 29398│1417│ 203┃
┠───┼──┼───┼───┼────┼────┼───┼──┼───┼──┼──┼──┼───┼────┼──┼──┨
┃ 2004 │ 203│ 36147│ 16846│ 12303│ 4543│ 18619│7665│ 3080│6292│1582│ 682│ 36350│ 35018│1127│ 205┃
┠───┼──┼───┼───┼────┼────┼───┼──┼───┼──┼──┼──┼───┼────┼──┼──┨
┃ 2005 │ 205│ 42691│ 21578│ 15142│ 6436│ 20484│7865│ 11252│ 715│ 652│ 629│ 42896│ 40869│1105│ 207┃
┗━━━┷━━┷━━━┷━━━┷━━━━┷━━━━┷━━━┷━━┷━━━┷━━┷━━┷━━┷━━━┷━━━━┷━━┷━━┛
【概述】 2001年以来,县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狠抓收入,严控支
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圆满实现了保工资、保稳定、保平衡的
工作目标, 为支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
21578万元,首次突破两亿元,比2000年的11916万元增收9662万元,年均可比增长率为12.6
%,全县总财力从2000年的19433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41423万元,增加21990万元,连续第19
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2001年以来,财政局连续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县级文明单位;
2002年被评为全省财政系统先进单位; 2004年被县人大评为人民代表满意单位;连续2年被
评为行风建设十佳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群众满意基层单位,全市综治先进单位,履行
计划生育分工职责先进单位,千村帮扶先进集体,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就业和再就业先进单
位;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纪检监察、招商引资、工会工作、信访工作、计划生育、行
风建设、城市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财源建设】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工作力度,壮大基础财源。“十五”期间,积极筹集资金
2715万元,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的新路子,搞好灌区配套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培植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二是围绕建设工业强县,培植骨干财
源。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依靠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
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膨胀骨干企业群体,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税收潜力
大的企业给予特别扶持,使骨干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三是以活商兴财为目标,努力促
进第三产业发展。积极抓好扶持第三产业有关财政、财务政策的落实,引导第三产业提高服
务档次和服务水平。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深化流通企业改革,
盘活闲置资产,加快资产重组步伐,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旅游餐饮等行业,全方位、多角度培植财源,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财源体系。
【预算管理】 一是深化预算编制改革。2002年,采取“零基预算”编制办法,在建委、教
育系统进行部门预算编制试点。2005年又将政法部门列入了部门预算编制范围。二是稳步推
进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按照“编办核实人员、人事核准工资、财政核拨经费、资金封闭
运行,银行统一发放”的管理办法,分别于2000年7月份、2002年5月份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
人员和乡镇教师及公务员工资实行了财政统一发放; 2003年1月份又对县直在职及离退休人
员住房补贴实行了财政统一发放。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将政府
采购延伸到车辆购置、定点加油、办公自动化设备购置、市政工程建设等公共支出的各个领
域。 “十五”期间,通过政府采购共节约财政资金1269万元,节支率达到12%以上。四是完
善资金拨付办法。对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资金实行县级报帐提款制度,开设专户,设立专帐,
专人管理;对专项资金、经费支出实行“三关两字”拨款制度。五是深化基建财务管理制度
改革。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财政性投资基建工程资金审查、监理监督、预决算
审查、招投标管理、拨款审批和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基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坚持做到事
前考察、事中调查、事后检查,确保了专项建设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六是加快支付制度改
革,对政府财政性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国库直接支付。
【县乡财政体制】 2002年,针对乡镇撤并、机构改革和取消乡级金库以及所得税、营业税
分享改革的实际,结合乡镇财政体制运行状况,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总体思路和“保
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保财政平衡、促财源建设、促机制建设、促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则,
对1997年制定的原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修改完善。在明确乡镇收支范围的基础上,对临
沭镇、郑山镇分别实行收入县镇3:7、2:8分成,其他10个乡镇县财政给予补助,凡收支缺口
在50~100万元(含100万元)的按缺口的40%补助,收支缺口在100~150万元(含150万元)
的按缺口的50%补助, 收支缺口在150以上的按缺口的60%给予补助,补助额从2003年起逐年
递减10%, 加大了对困难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了乡镇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提高了乡
镇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综合保障能力;2005年7月份,为全面贯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将乡镇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级预算管理。这是临沭县财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这项改革,
激发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预算外资金管理】 一是于2001年起全面推行了“票款分离”、“罚缴分离”和“收支两
条线” 管理办法,当年纳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达到99.5%。二是于2003年起按照预算内
外资金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了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避免了预算内外资金重复安
排和使用效益不高的弊端;加强了对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印发了《预算
外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统一了乡镇预算外资金的记帐方法、会计科目、申请拨款手续、会
计报表和专户设置。三是于2004年进一步完善了“罚缴分离”、“票款分离”制度,并加强
了财政专户和收费票据管理;对县直各部门、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和票据领用情况,进
行了票据专项稽查和集中审验。四是于2005年研究制定了《临沭县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暂
行办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的通知》和《临沭县城市户
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安装使用了非税收入征管系
统软件,使“票款分离、罚缴分离、自动分解”实现现代化。在全面清理收费项目、治理乱
收费问题的基础上,加强了专户管理、票据管理和收费员管理,开展了开展银行帐户清查,
福利基金、建筑行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墙改基金、耕地开垦资金等专项检查,并加大了非税
收入征管力度, 促进了财政平衡。 2005年共组织非税收入17905万元, 财政专户代管收入
5000万元。
【国有资产管理】 一是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监管。解决了国有资产管理中监督乏力、责任不
清问题,建立起了科学的国有资产评价考核体系。对改制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积极收缴股份
制企业国有股股利和非经营性资产占用费,防止国家权益损失。二是加强国有资产评估立项、
确认工作。 2001年至2005年共批准国有资产评估立项106家, 确认106家,评估资产增值额
2600万元, 增值率达16%。三是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改革,抓好改制企业债权、债务清理,
资产分离和报废报损资产的处置审批工作,规范了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处置行为,当好政府的
“守门员”,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四是对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登记,做好
产权登记年检工作,摸清了家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005年共登记年检企业14户,
资产总额25606万元, 其中国有资产总额2003万元; 登记行政事业单位169户, 资产总额
97200万元,其中国有资产71490万元。
【农村税费改革】 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 [2003]
50号)精神,全县农村税费改革从2001年开始丈量计税土地,2002年正式实施。成立了由县
委、县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和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由财政局长兼任
办公室主任,从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财政、农业、统计等部门抽调人员在财政局实
行固定地点、集中办公。改革的内容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
农村教育集资等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项目,取消屠宰税,逐步取
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
收使用办法。按照“三个确保”的要求(确保农民减负、确保乡村政权运转、确保农村义务
教育等重点事业投入),全县共核实计税土地面积5.5万公顷,核定平均计税常产为735.5公
斤,浮动幅度为680~780公斤。根据省政府统一确定的标准,农业税税率为6%,附加为正税
的40%, 同时,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和“均衡减负”的原则,向不承包土地或改革后其
负担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农民负担水平的农村居民收取一定数额的乡村公益事业金。通过改革,
2002年全县农民减负总额为1715.46万元,人均减负31元,减负比例为23%。2003年根据省政
府规定暂停征收乡村公益事业金。2004年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4]77
号和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农业厅鲁财农税[2004] 4号文件精神,农业税税率调整为3%,农
业税附加40%。2005年农业税税率调整为1%,农业税附加40%。2006年农业税全部取消。
【农业税收征管】 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的是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2002
年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全县共征收农业税及附加5212万元, 其中正税3726万元,附加
1486万元, 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5.8%,比改革前的2000年增收4626万元。2004年农业税
税率调整为3%后,当年实现农业税正税及附加共2648万元,2005年农业税税率调整为1%后,
当年实现农业税正税及附加共859万元。 2004年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情况,及时完善了农业税
收征管手段,各乡镇全部建设了农业税收征收服务大厅,并实行了定点征收、微机开票,征
收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市各县区的前列。2005年在房管、土地部门设置了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
收大厅,并把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由原来的代征转换为财政部门直接征收。2004年根据省政府
规定, 取消了除黄烟以外的特产税,到2006年初,根据第464号国务院令《中华人民共和国
烟叶税暂行条例》规定,黄烟特产税改为黄烟税划转地方税务局,不再由财政部门征收。
【支持“三农” 建设】 2004年由财政局牵头, 在全县实施了百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到
2005年共投资2450余万元(其中通过财政部门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1403余万元),完成土
石方61.3万立方米,铺设输供水管道及进户管道1400余公里,解决了129个村4.8万户14万人
的饮水困难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2004年和2005年共对全县18.5万
户农民, 3.4万公顷小麦进行了补贴,兑付直补资金1223.4万元,全县平均每户种粮农民可
获补贴66元。 2005年又对全县小麦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320万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5年起,按照鲁财预[2005]15号文件规定,将农业税降低税率上级给予的专项转移支付20
%专项用于村级补助,保证了村街主要干部的工资发放、“五保”老人供养和村级组织运转。
及时兑付百万农户致富工程贷款贴息,保证了财政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
增收。

(撰稿:张保伟 段广胜 审稿:杨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