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4&rec=203&run=13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以建设"幸福临沭"为总目标,以开展"三严三实"活动为动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抓牢增收、民生、环境提升三大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2.4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2∶49.2∶4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1亿元,增长14.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亿元,增长13.5%。
(一)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促进三次产业、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优化提升。
工业经济缓中趋好。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对化肥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重点培植,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9%,利税34.6亿元,增长11.63%;工业累计用电量达到91820万KWh,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70.2%。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19个,完成技改投资56.41亿元,增长21.56%。
服务业实现提质增效。把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抓手,努力促进服务业优结构、扩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8亿元,增长10.9%。新发展2A级以上景区2家,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了11.2%、6.4%;滨海高新区物流园区、铁路物流园区推进顺利;县电子商务园被认定为首批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职业中专被认定为首批市级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机构,"农商1号"、淘宝"特色中国临沭馆""愚人码头""初衷商城" 等4个本地电商支撑平台初步建成,启动了"电商进村"示范工程,电商发展指数在全市各县排名第一。
农业保持稳步发展。稳步发展粮油生产,实施了8.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大兴田间工程项目,粮食产量达到35.3万吨,花生总产17.4万吨;基地品牌建设扎实推进,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2万亩,新建(提升)特色园区9个,新认证"三品一标"3个,"临沭柳编"品牌价值首入全国百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81家、家庭农场370家,有9家合作社获评"省级示范社"、1家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场",种粮大户达到110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400余人次,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
(二)发展支撑更加多元,内外动力进一步增强。始终把增加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做优经济增量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增强发展的内外动力。
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健全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督导机制,帮助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中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有利于项目建设的良好环境,2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3.6亿元;沂沭铁路顺利实现通车;按照"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认真做好各级重点项目的谋划,有2个项目被列入2016年度省重点项目,筛选上报了市重点项目34个,储备"三年滚动计划"项目226个,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企业培植成效明显。加大"双百"企业和"双30"企业培植力度,在融资贷款、科技创新、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帮扶,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49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8家。
外资外贸形势稳定。积极应对部分行业进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落实上级出台的扶持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稳定外贸增长,防范出口风险,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47082万美元,增长0.5%,其中出口31683万美元,增长2.7%。实际利用外资5743万美元。
招大选强实现突破。以项目招引为方向,积极拓宽招引渠道、创新招引方式,全县共签约项目4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2个,实际到位资金77亿元,涌现出了现代农业智能装备、诺贝丰氟化盐、鲁商城市综合体等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大项目。
(三)要素制约缓解有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要素投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土地保障机制。扎实开展土地增减挂工作,新验收增减挂指标1131亩,全年争取各类用地指标540亩,完成供地1638亩,配合做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开展土地违法违规专项整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专项整治,推动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强化金融支持。设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科技创新担保基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产业化经营项目贷款担保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投入力度;强化政银企合作,76家签约企业到位资金89.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6.9亿元、168.8亿元,新增存贷比为7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3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达61.2亿元。积极引进各类人才。成功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 9人、创业创新人才103人、高学历人才 205人,为我县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科技引领发展的作用,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家,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产值占比分别达到40.1%、34%。
(四)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始终把基础设施的完善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导,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先后启动了彩虹桥改造等8项重点城建工程,新建和改造道路16.5公里;实施了苍源河下游湿地绿化整治等13项园林绿化提升工程,新增和改造园林绿化面积19.6万平方米;启动煤炭储备库建设和供暖扩容工程,新增供暖入网面积80万平方米;新建汽车加气站3座,燃气普及率达到60.1%。努力推动小城镇提质扩容,累计新增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新增硬化路面6.5万平方米,维修老油路90.8公里,新建扩建村级公路90.5公里。稳步推进"两区同建",新建、续建安置楼4170户,新建、扩建5处产业园区;不断健全农村社区配套,已有2个社区具备供暖条件,18个社区建成污水处理站。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两型社会"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临沭建设,努力形成清洁高效的生产、消费方式,万元GDP能耗下降2.89%。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了《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化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完善在线监测系统等环境基础设施,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以迎淮检查为契机,狠抓工业点源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人工湿地建设等工作,建立"环保智慧平台",构筑全方位水污染防控体系,全县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大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实现了镇街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的全覆盖,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攀升。始终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0.1%。
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45元,同比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03元,同比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97元,同比增长7.5%;新增城镇就业900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033人;建成县创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创业学员1164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21万元。努力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新建保障性住房1509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00余户。实施"全面改薄",启动校舍建设项目38个,改造薄弱学校校舍6.4万平方米;职业中专加挂临沂市工业学校并取得"3+4"大学本科贯通式培养资格;高中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上线率均位于全市前列。率先完成了城际公交改造;引入智能公交系统;启动了公共自行车二期工程,公共自行车覆盖全城区。对镇街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新增养老床位350张,3处日间照料中心和23处幸福院基本建成,日间照料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一般农村社区。社会福利中心投入运营。城乡低保覆盖率达4.3%。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5400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12%,失业保险金上调至900元;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建设顺利竣工,社区文化中心、乡村大舞台、文体小广场逐步建成,形成了横向15-20分钟公共文化圈、纵向县镇村三级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此外,信访、综治、安全生产、食药监管、人民武装、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气象、统计、机构编制、档案、物价、邮政、通信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在看到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仍在持续,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增速较往年均有所下降,稳增长的压力较大;市场需求疲软,原材料价格涨跌异常、用工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相互叠加导致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产业结构尚待深层次的优化,在推动农业全程机械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上还需下大力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镇域经济普遍薄弱,且镇街间差距明显;企业经济规模、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合理的企业梯队。社会事业尚待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脱贫、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任务艰巨。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展望未来,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机遇远大于挑战,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基层开发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三引一促"、企业"二次创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面发力,将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潜力、韧性和回旋空间。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坚定必胜信心,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凝聚共识、负重奋进,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内强外拓、发力赶超,全力推动"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节选自2016年3月7日在临沭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临沭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