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3&rec=205&run=13

2014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以建设"幸福临沭"为总目标,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持之以恒抓牢"三大任务",主动认识适应"新常态",着力转变工作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发展质量,经济社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1.6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7:48.7:41.6;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2.2亿元,增长15%。
(一)"三农"工作顺利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达到35.4万吨,实现"十二连增",花生总产16.8万吨。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2万亩,新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6个,新建和改造提升特色园区11个。新创建国家级养殖示范社2家,发展无公害产地认证3个;实现畜牧总产值13.42亿元,增长4.68%。新建农民致富培育示范村5个,职业农民培育105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000人次。为全县36.92万亩小麦加入农业保险,粮食直补面积达到52.7万亩。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店头田间工程项目,成功争取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大兴田间工程项目中央扶持资金3000万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
(二)主导产业扎实升级,园区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9.1亿元,增长14.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9.8亿元,增长14.53%;工业累计用电94941万KWh,增长18.75%。共实施131个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63.2亿元,增长26.3%。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骨干企业达到51家;税收过亿元企业达到3家,过1000万元企业达到1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家。经济开发区已形成化工化肥、食品、高端装备、医药生物四大产业聚集区,其中,常林集团被确定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通过产业招商,南京宇热、黎氏电子、懋良通信等15个项目已入驻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青云工业集中区引进项目2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在全省示范镇考核中的位次大幅前移。
(三)政策扶持引导有力,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为发展壮大我县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编制了《临沭县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3.9亿元,增长14.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63%,提高了1.82个百分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完成全县乡村旅游规划;新增史丹利、朱村2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沭河古道风景旅游区和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旅游区被评为AA级景区;全县共接待游客1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分别增长117.8%和36.4%。加快发展网络配送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仓储式物流中心、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7乐"商城、鲁商城市综合体、供销日用品物流中心等项目进展良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亿元,增长12.5%。房地产销售面积45.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6.75亿元。认真实施供销改革,新组建2个镇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日用品乡镇级直营店8家,社区直营店6家,托管土地11万亩。
(四)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投资增长势头强劲。省级重点项目山东诺贝丰氟化盐及高端水溶肥生态化工项目完成投资6.8亿元;13个市级、81个县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沂沭铁路临沭段建设顺利,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计划于2015年8月通车。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6.2亿元,增长16.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到33.7%。为120个项目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1亿元。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1个,协议投资额197.95亿元,投产或在建1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9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新验收土地增减挂指标1270亩,完成供地2126亩;新增4家民间融资服务公司、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事业部,成立全市首家金融超市。金融支持"7+6"产业到位资金57.8亿元;开展"金融保姆"活动,为小微企业融资10.2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达69.7亿元。
(五)财税金融健康发展,外贸保持平稳运行。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2.2亿元,增长15%,增幅居全市第五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10.8亿元、149.9亿元,增长17.7%、16.8%。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46691万美元,增长5.1%,其中出口30713万美元,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8799万美元,同比增长75.2%。
(六)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同步改善。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家。史丹利功能性肥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已由国家发改委公示;金正大公司利用高塔硝基肥联产水溶性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入选2014年国家星火计划。共有46个项目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市科学技术奖13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2.2%。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努力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推动先行示范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预计万元GDP能耗为0.99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07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88%。扎实备战迎淮核查,完成7个"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整治企业49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
(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建设齐头并进。新建和改造提升了8条城区道路,新增和改造园林绿化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城区3万吨饮水工程基本竣工;投资1473万元的污泥处置项目已投入运行。新增供暖面积120万平方米,城区供暖普及率达61.7%;城区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0.1%。加快小城镇提质扩容,不断加快道路、广场、学校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硬化路面91.4万平方米。"两区同建"实施搬迁腾空3655户,新开工建设的1848户安置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建18个社区污水处理站。新流转土地1980亩,建设产业园区7处。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复审。新增公共自行车1100辆、出租车80辆、公交车24辆,被评为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
(八)民生实事广泛实施,幸福指数大幅提高。预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到11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26000元。新增城镇就业889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712人;扶持创业105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479.5万元,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创业先进城市"称号。新建经济适用房60套,公租房800套。全面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努力打造阳光低保。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和"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九)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显著提升。投资1.4亿元实施了97个校舍标准化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省级验收,职业中专成功争创"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临沭一中被授予"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顺利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工作,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53.2万份;县医院新院区等重点卫生项目加快建设。成功创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建成镇街综合文化站10处,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提升文化大院60 个,新建电子阅览室30 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77%。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已建成;完成7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和18处农村幸福院建设,对6处镇街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此外,信访、综治、人民武装、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气象、统计、机构编制、档案、物价、邮政、通信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产业调整成效初显,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深层潜力亟待释放;城镇化进程较快,但城乡公共服务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不高,居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任务艰巨。所有这些,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强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节选自2015年2月6日临沭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临沭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