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情况调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802&run=13

2003年9月,县政协社会联络和法制委员会组织有关委员就全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用"三大"战略统揽工作全局,在取得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将其作为维护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来抓,多次召开大型会议,研究部署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按照上级要求,县编委以沭编〔2003〕8号文件,在12个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为股级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编制定员3人,所长由劳动人事科员兼任,其他所需人员从乡镇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中调剂解决,隶属乡镇管理,业务上接受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至2003年,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均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并积极开展工作,落实各项劳动保障工作任务。
(二)制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截至2003年9月,全县共有城镇劳动力39519人(其中女性15733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953人,中级以上技术等级15886人。为保障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县内相继出台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县委以沭发〔2003〕16号文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决定》,县劳动保障局又联合发展计划局等13个部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临沭县委、临沭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决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沭劳社发〔2003〕6号文件)。同时加强《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管理工作,建立公示制度和时限承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严格发放程序,加强规范管理,加快发放进度,已发放优惠证301个。
(三)狠抓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2003年,在巩固机关事业保险覆盖面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加大保险费征缴力度,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及时收缴和足额发放。截至2003年9月,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2927人,收缴养老金2476万元,发放2266万元,累计节余3662万元;企业养老参保职工17572人,收缴保险金2060万元,发放987万元,累计结余9078万元,实现扩面参保2212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420人、29893人、35507人,三项保险金合计节余3985.9万元。社保体系的良性运转为做好全县的社会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实现"两个确保"和减轻就业压力,逐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将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拿出钱来,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3年,县财政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资金80万元,用于促进再就业工作。
(五)落实城镇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政策。从2002年1月起,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至2003年6月,共计保障城市困难居民865户、2020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24.1万元。从1998年开始,在全县农村开展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至2003年共计保障困难群众3247户、8771人,累计发放保障资金120.22万元(资金来源为县、乡、村按3∶3∶4的比例筹集)。2003年,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特困户救济工作的通知》要求,省市农村救济制度建设工作会议对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进行调整,由原来实行的农村低保制度调整为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制度,对农村中年人均收入6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给予定期定量救济,标准为每人每年粮食250公斤补差,每人每月5元零用钱。据排查,全县有农村特困群众3000人,按每人每月补助10公斤粮食、5元钱计算,每人每年需资金200元,全县每年需救济资金60万元。
(六)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2003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提出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把其列入全县分线分事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和工作部署,县劳动保障部门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劳务输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健全组织网络、加强技术培训等措施,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劳务市场,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全县共输出劳动力7000人,其中县劳务办输出1500人,分布在上海、烟台、天津、苏州、南京、深圳、青岛等地十几个用人单位,工种涉及电子加工、空调安装、保安消防、翻砂、车钳、港口装卸等,新开辟劳务基地5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县内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方面投入很多精力,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宣传的面还较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社会各界及许多民营企业、职工对劳动保障工作知之甚少,特别是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劳动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
(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受高校扩招后的影响,2003年县内迎来第一个大中专毕业生高峰年。这些人素质相对较高,对就业岗位的要求也较高,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就业压力加大,使这部分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业率降低;另一方面,县内劳动力整体素质过低,而总量逐步扩大,造成就业与社会需求矛盾突出。据调查,全县39519个城镇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9759人,占总数的50%;初级以下技术等级的23633人,占总数的60%,这种局面直接造成就业形势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个别企业不重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近几年来,个别企业老板出以私利,不遵守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不参加社会保险、欠缴各项社会保险费、恶意拖欠工资、使用童工、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无证上岗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乡镇和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
(四)劳动监察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县的劳动监察力量薄弱,人员少,劳动保障监察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劳动监察执法的力度和广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善就业服务工作,方便下岗职工,提高办事效率。(三)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坚持正确的就业指导方针,加强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努力开辟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积极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对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及时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五)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贯彻落实劳动保障部和省、市社保部门制定的关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争议、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