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仓乡所辖自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75&run=13

西朱仓 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东、南两面靠沭(临沭)赣(榆)公路,3条小河穿村而过,在村南汇入穆疃河,村西建有燕子河水库和演武山水库,村北有韩(村)唐(岭)公路经过。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耕地多系油黄土。是乡人民政府驻地。《袁氏支谱》载:"始祖讳清,本海东陇西新二里[新二里:指江苏省连云港云台山区(旧称龙山)以西,新县村一带地方。《云台山总图》标注:去台山区有万金坝,坝南有龙山,龙山西麓有新县村。]人也,明洪武初年避乱时迁居琅邪郡苍山东朱仓焉。"后刁、王、杨诸姓相继迁入。明洪武初年立村,因村北有一土墩,墩上修竹葱茏,形似仓墩,故取名竹仓,后演化为朱仓。此村居西,故称西朱仓。1990年,全村人口5632人。
东朱仓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东1.5公里,西靠沭(临沭)赣(榆)公路,北临韩(村)唐(岭)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小平原,以粗砂土为主。花岗石储量丰富。《袁氏族谱序》载:"吾袁氏始祖讳清,本海东陇西新二里人也。明洪武初年,避乱迁居琅邪郡苍山东朱仓。"明洪武三年(1370年),袁、王、杨3姓从江苏海东当路迁来,先居望海楼岭上,后迁此建村。分别在三岭头上居住,以姓氏命名为"袁家岭""王家岭""杨家岭"。岭下地势低洼,常年积水,称"洪水堰"。后洪水破堤而出,现出一片肥沃土地,袁、王、杨3姓聚堰旁居住。因村北大土墩上修竹葱茏,形似仓墩,故名竹仓,后演化为朱仓。因位于西朱仓之东,遂得名东朱仓。1990年,全村人口1513人。
上石河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北4公里,北依栗山与莒南县搭界,南临韩(村)唐(岭)公路。村庄坐落于岭丘之上,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86.9米,是县境地势最高的村庄。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以粗砂土为主。明朝末年,张氏自石河后庄迁此立村,因村处青口(今属江苏省赣榆县)通往临沂的交通要道,过往客商多宿于此,时称石河店子。后因地势较高,改称上石河。1990年,全村人口1190人。
南石河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北4公里,东、西、南三面环岭。北隔岭丘与莒南县北石河村相邻,东北侧建有1座小(一)型水库。地势较高,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耕地多系粗砂土。花岗石储量丰富。明朝初年,张氏由海东当路徙此立村定居,因村南有一石底小河,村以河名,始称石河。后因与莒南县石河村重名,以其方位居南,更名南石河。1990年,全村人口2187人。
圆岭洞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西北4.5公里,东靠上石河,西接青云镇,南傍小河,北依栗山,韩(村)唐(岭)公路从村中通过。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土壤多系夹砂黄泥头。明朝初年,李、王、张3姓徙此立村。因村南有一圆形岭丘,岭旁有一深洞,故名圆岭洞。1990年,全村人口1775人。
英里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西北3.5公里,坷山北麓。东、西、北三面环岭,一小河经村中南流,地势崎岖不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耕地以粗砂土为主。据《吴氏宗谱》记载:明朝中叶,吴氏由郭家山徙此立村,因村西南山坡上林木葱郁,常有山鹰栖息,故名鹰里,后以谐音写作英里。1990年,全村人口1275人。
湖子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东北2公里,东依岭丘,西傍小河,南临韩(村)唐(岭)公路,村北建有1座小(一)型水库。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土壤为夹砂黄泥头。花岗石储量丰富。《民国十二年重修李氏族碑》载:"自明洪武初年,天下略定,吾始迁祖由江苏省海东之新二里来此。"因立村于玉山西侧山脚下低洼处,汛期山洪暴发,积水成湖,故名湖子。1990年,全村人口3471人。
东埠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东3公里,罐子山北麓,东接玉山镇,北临韩(村)唐(岭)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耕地以粗砂土为主。花岗石储量丰富。明朝初年,王氏由海东当路迁此定居,后有袁、刘诸姓迁入。因村庄坐落于小埠岭东侧,故名东埠。1990年,全村人口1056人。
代庄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东南2.5公里,东依盛水山与玉山镇为邻,西、北两面傍小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土壤以夹砂黄泥头为主。明朝末年,戴氏徙此定居。清初,李氏自李蒿科迁入。因戴氏立村,故名戴家庄,沿称代庄。1990年,全村人口654人。
七岔河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东南3公里。东隔盛水山与玉山镇毗邻,西傍穆疃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土壤以夹砂黄泥头为主。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杨两姓先居于此。后李姓由湖子村、袁姓由东朱仓迁居至此。清道光年间(1821-1850),胡姓由山里村迁居至此。因立村于盛水山脚下,源于山涧的7条山溪在村东汇流成河,村以河名,称七岔河。1990年,全村人口1581人。
刘庄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朱仓东南3.5公里,东接玉山镇,西傍穆疃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半平原半丘陵地带,土壤以夹砂黄泥头为主。《刘氏宗谱》记载:清朝初年,刘氏自白旄徙此定居,因立村于七岔河村以南,故始称前七岔河。后刘姓人户渐多,冠其姓更名刘家庄,简称刘庄。1990年,全村人口975人。
东盘 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东盘河穿村南流,东、南靠沭(临沭)赣(榆)公路。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长1公里,是县内南北最长的村庄。耕地东、北两面系砂质土壤,西、南两面是油黄土,土地肥沃。明朝初年建村。《李氏家谱序》记载:"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四支迁居东盘。"李氏来前早有人户定居。村西北尚有古村遗址,碎砖瓦、瓷陶片随处可见。此处原为张家庄,张姓有人在朝为官,因有犯上之嫌,朝廷派兵剿除张家庄,官兵在张家庄东西各安一营盘。张家庄被剿除后,人们便在这安营盘的地方立村居住,此村居东,始称东营盘,沿称东盘。1984年起,为东盘乡政府驻地,2001年,东盘乡撤销,并入朱仓乡。1990年,全村人口4376人。
西盘 位于东盘西2公里,北依冠山,西傍西盘水库,南靠沭(临沭)赣(榆)公路。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初年,耿姓、胡姓在张家庄旧村址西侧安营盘的地方立村居住,称西营盘村,后沿称西盘村。1990年,全村人口3276人。
北月庄 位于东盘北2.5公里,西依冠山,南傍小河,村中有条南北大沟。村庄聚落呈正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花岗石蕴藏量丰富。《杨氏碑文》载:"吾杨氏明末由杨九楼(杨楼前称)迁于七沟子,始祖杨福、杨禄、杨寿兄弟三人从彼迁此……"现已19世。明朝末年,杨氏卜居于此。取"皓月当空照乾坤"之意,以嘉言示吉祥,故名月庄。后为避同名村,以其方位改称北月庄。1990年,全村人口1229人。
西月庄 位于东盘北2.5公里,西依冠山。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花岗石蕴藏量丰富。《刘氏家谱》载:"吾祖则卜居于琅邪之白旄村,传至七世,由西盘迁居月庄",现已17世。清初,胡氏徙此立村居住,因靠近东月庄,其方位居西,故名西月庄。1990年,全村人口961人。
东月庄 位于东盘北2公里,西依冠山,东临小岭。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花岗石蕴藏量丰富。《胡氏迁居总图》记载:"四支十二世分支长居月庄,去山里十里遥。"明末,胡氏从山里徙此立村定居,因靠近北月庄,其方位居东,故名东月庄。1990年,全村人口1247人。
姚官庄 位于东盘东1.5公里,东临穆疃河,西依土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花岗石蕴藏量丰富。清初,郑氏迁此立村,始称郑家庄。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姚氏兄弟乾易、坤易从东盘迁此居住。后来人户逐年增多,成为村中主姓,改称姚官庄。1990年,全村人口1172人。
前穆疃 位于东盘东2.5公里,东依岭丘,南临盘(东盘)班(庄)公路。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粗砂土为主。明初,施姓迁此立村居住,后穆、孙、伏诸姓相继迁入,穆姓人丁兴旺,成为村中主姓人户,以姓氏命村名为穆疃。后因此村居后穆疃南,改称前穆疃。1990年,全村人口1573人。
后穆疃 位于东盘东3公里,东依岭丘,西傍小河。村庄聚落呈正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初年,穆氏徙此立村定居,传至3代,乏后无嗣。后袁氏自朱仓徙此卜居。因该村在前穆疃的北边,故称后穆疃。1990年,全村人口1715人。
丁家庄 位于东盘南1公里,坐落在小平原上,村中有条小河,由北向南穿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河淤土为主,村西南为岭砂土。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丁氏徙此立村定居,冠其姓,得名丁家庄。1990年,全村人口1533人。
关河村 位于东盘东南2公里,东依凤凰山,西、北两面有小河绕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河淤土、砂岭土为主。明初,雷氏徙此立村定居,始称雷家庄。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李姓从东盘迁入,人丁兴旺,发展成村中主姓人户。后因两条小河在此交汇,改称关河村。1990年,全村人口1417人。
许家庄 位于东盘东南2公里,东依凤凰山,北傍小河。村庄聚落呈正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河淤土、岭砂土为主。清朝末年,许姓徙此建村,冠其姓得名许家庄。1990年,全村人口252人。
东官庄 位于东盘东南4.5公里,东北临黄山,西靠马家岭,南为小平原,北依驮篮山,盘(东盘)班(庄)公路从村北通过。村庄聚落呈拐角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岭砂土和黏心黄土为主。明朝末年,马氏从江苏省赣榆县马家圩迁此立村定居。《王氏支谱》载:"王氏乾隆年间(1736-1795)迁来定居",至今已9世。此处三面环山,南面是开阔地,呈磨盘圆圈形状。村民认为风水好,在此立村,后必出杰人,取吉祥意命名大官庄。后为避重名村,以方位改称东官庄。1990年,全村人口1779人。
水沟村 位于东盘东南5公里,东靠岭丘,南临大水沟,北依黄山。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岭砂土、黑黏土为主。明末清初立村,因村前有条大水沟,故名水沟村。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水家村"。1990年全村人口962人。
崖下 位于东盘东南6公里,东、南两面有小河绕过,北依朱家山,盘(东盘)班(庄)公路与乡村公路在村北交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岭砂土和河淤土为主。《朱氏家谱》载:"始祖于清朝初期从沙河村(今属江苏赣榆)迁此定居",至今已14世。因村庄坐落于崖头下,故名崖下。1990年,全村人口1445人。
崖上 位于东盘东南6公里,东傍小河,西、南、北三面是小平原。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清初,刘氏徙此立村定居,后李、袁等姓相继迁入,因村庄坐落于河西大土崖之上,故名崖上。1990年,全村人口347人。
桥头 位于东盘东南5.5公里。村庄坐落在东、西、南3条小河环绕的小平原上,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村西的耕地是岭砂土,村南为黑黏土。《胡氏家谱序》载:"八世祖举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从蛟龙汪迁此卜居。"因村西河上有座石桥,村处桥东头,故名桥头。1990年,全村人口3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