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749&run=13

饮食 日常饮食 1986年-2007年,临沭县城乡居民饮食上的显著变化是由粗粮为主转为以细粮为主。面粉、大米已成为多数家庭的主食;玉米、红薯、杂粮等成为辅助食品。同时,副食消费比重上升,糕点、肉、蛋、奶及其制品和各类淡水鱼、海产品等的食用量逐年增加。一日三餐开始讲求质量和营养。早餐以油条、蒸包、面条、豆腐脑、豆浆、牛奶、馄饨、粥类等为主。午餐和晚餐基本相同,以面条、馒头、煎饼、烤牌、锅饼、蒸包、水饺、米饭为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蔬菜品种以芹菜、黄瓜、西红柿、菠菜、韭菜、青椒、茄子、芸豆、豆芽、白菜、土豆、萝卜等为主。冬季多数家庭储备大白菜、萝卜为主莱。进入21世纪后,随着温室大棚菜的发展,蔬菜品种越来越多,四季均能吃上各种新鲜蔬菜。
节日饮食 春节、中秋等,县内居民有节日团聚、集中消费的习惯,家庭多提前准备充足的蔬菜、肉、蛋、水产品和各种干鲜果品、烟酒等,供节日家人相聚时消费。1990年后,日常饮食与节日饮食的差距逐步缩小,节日饮食开始讲究菜肴花样和质量,注重营养搭配,荤素协调,鲜嫩生菜、野菜及生猛海鲜等出现在节日餐桌。2000年后,逢节日家人团聚,一些家庭开始到酒店包桌或去外地旅游过节。酒类也由瓶装或散装的低中档白酒向档次较高的白酒、啤酒、葡萄酒过渡。妇女儿童大多饮用果汁等饮料。农村和城区收入较低的家庭饮用低廉瓶装或散装白酒的依然不少。
待客饮食 每逢家中来客或是朋友造访,多数家庭备以酒菜热情款待。饭菜酒水的质量和数量,一般据家境条件或视客人的身份和来意等情况而定。菜肴讲究冷热荤素搭配、鸡鱼肉蛋俱全,或四菜一汤,或六菜一汤或更多。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家庭开始注重菜肴的营养搭配和酒水的档次品味,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成为家庭待客的主菜,各种肉类熟制品、海产品也成为待客家常菜肴,或在家烹制或就近从酒店订购或直接在酒店招待。但劝酒之风较盛,许多主人认为客人"没有喝倒,就是没有喝好",故劝客人多饮酒,常有宾客醉酒。
地方名吃 临沭地方名吃有地瓜脯、知了猴、米蛤蜊、香酥花生糁、蜷鸡、特厚锅饼和张老大烧鸡等。
服饰 服装 1986年后,临沭县内城乡居民服装逐步改变单一款式和单调颜色,西服、夹克、毛衣、裙装等陆续成为穿着主流。面料有化纤、棉麻、毛呢、丝绸、腈纶、涤棉、混纺等。1990年后,服装更趋多样化,有夹克衫、运动装、风衣、面包服、牛仔服、健美服、T恤衫、休闲服等。进入21世纪后,个性化、高档化服装以及传统民族服装受到青睐。许多中青年男子春秋季节穿西装、系领带,老年人多穿宽松舒适的休闲装、运动装、中山装等,女装则以短裙、短上衣、短裤、紧身衣裤以及各种套装、裙装、旗袍等为主。冬季穿棉衣棉裤者逐步减少,穿毛呢衣裤加毛衣、毛裤者增多,外套多为棉大衣、羽绒服、皮衣皮裤、呢子大衣、毛皮大衣、羊绒大衣等。
鞋帽 20世纪80年代,县内居民春秋季以穿布鞋、胶皮鞋、旅游鞋、皮鞋等为主,夏季穿塑料凉鞋、皮凉鞋、合成革凉鞋、泡沫底凉鞋、雨鞋等,冬季穿布棉鞋、皮棉鞋等。布鞋多为平底,有圆口、松紧口、系带鞋等,皮鞋有高跟、半高跟、三接头等,青年女子多穿半高跟或高跟鞋、系带鞋等。农民多穿布鞋、胶鞋。中老年人以穿着舒适轻便的布鞋、旅游鞋居多。婴幼儿以穿手工制作的软底布鞋及布面手工绣制虎头、猫头形鞋居多。20世纪90年代后,样式变化最大的是皮鞋和凉鞋,高跟、半高跟、粗跟、坡跟等品种繁多,除传统的黑、棕色外,红、黄、白、蓝、绿、紫等时装鞋以及各种布质、皮质、草编、线编、塑料水晶凉鞋受到欢迎。青年男女开始流行穿高筒皮靴。春秋季节中老年男子戴礼帽、鸭舌帽、遮阳帽,冬季戴棉帽、皮帽、呢子帽,夏季戴草帽、凉帽。青年男子一般四季均不戴帽;女子春秋季节戴帽者较少,冬季戴各种手工编织的毛线帽、皮帽、时装帽等,夏季戴草帽及遮阳帽。
佩饰 20世纪80年代,县内女性时兴戴耳坠(环)、戒指等饰物。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戴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胸花、耳环等,其材质有黄金、白金、银、钻石、玉、水晶石、珍珠、塑料、玻璃等。
居住 临沭县民众喜把主屋盖为坐北向南,称堂屋。主屋两侧所建偏房称东屋、西屋,靠前院墙建造的房屋称南屋,都是偏房。20世纪80年代后,新建房屋的形式结构一般均为砖石墙、瓦屋面、玻璃门窗。许多农民盖平房添设走廊,有的一边或两边带"挎耳",增加居住面积。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农村家庭建起楼房,多为2层或3层,木制玻璃门窗换成铝合金推拉门窗,整个房屋样式向着高大、宽敞、透光、保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临沭县城区职工住房以单位计划分配为主。儿女婚后无住房者,或与父母同住或租住城区民房。住房多为砖瓦房,多家合住一排,建筑式样、宽度、高度、标准基本一致。胡同狭窄,庭院、房屋面积较小(一般每间15平方米左右)。分配住房以2间居多。20世纪90年代后,大批居民搬进水、电、暖、气等设施配套、宽敞明亮的住宅楼,居住面积扩大,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城镇居民一户多宅者增加,多余的房屋或出租或备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镇建设速度加快,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相继出现。
按照"隔代不同房""儿大避母,女大避父"的习俗,凡有条件的家庭,孩子长大以后,即使未成婚,也要与父母隔室而居,兄弟与姐妹也要分室居住,除非居住条件受限,否则即被视为有悖礼俗。
居民出行 1986年前后,县内居民普遍以自行车作为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远行则乘汽车或火车。进入20世纪90年代,摩托车成为仅次于自行车的代步工具,各类农用机动车成为农民外出、购物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车和以摩托三轮、面的为主的出租车为城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2005年后,居民购买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以及私家汽车日益增多,出行更为便捷;与居民出行配套的城乡公交、城市公交四通八达,安全方便。
居民通讯 1986年前,县内居民通讯方式比较单一,居民多靠书信传递信息,偶有电话联系,有急事拍电报。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用电话、家庭电话、BP(传呼)机、移动电话相继使用,居民互通信息大为便利,亲友间电话拜年、日常问候成为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网络通讯快速发展,上网聊天、发电子邮件成为新的联络方式。传统的书信、电报等通讯方式已较少使用。
居民生活用具 炊具 20世纪80年代初,县内农村仍沿用传统的砖砌灶台、铁锅、风箱,烧柴草或煤。城镇居民多用蜂窝煤炉或煤油炉。20世纪90年代起,城乡居民逐步使用液化气灶和各种电炊具,高压锅、电饭煲、不黏锅、抽油烟机、消毒柜、微波炉、电饼铛、电炒锅、电烤箱、电磁炉等进入居民家庭,但农村仍有不少家庭保留传统灶台。
家具 1986年后,城乡居民家庭木制家具除传统的桌、椅、柜、橱外,多数家庭会根据需要,增添大衣橱、写字台、圆桌、折叠椅、沙发、茶几、角橱、床头柜等。床具多为木制,少数铁制。20世纪90年代后,家具使用更加注重装饰和美观,组合橱、组合沙发、电视柜、书柜等普遍进入家庭。居民时兴席梦思床、棕垫床等。床上用品日趋多样化,毛巾被、毛毯、床罩、电热毯、太空被、羽绒被等增多,传统纯棉被褥仍很受欢迎,制作工艺更先进。
家用电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机、收录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开始进入家庭,以城区居民为多,但有彩电者较少。20世纪90年代后,城镇居民所用电视机由14英寸、18英寸逐步更新为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彩电,黑白电视机已被淘汰,背投、等离子、液晶等彩电已进入家庭;农村以2l英寸、25英寸彩电为主,黑白电视机已很少见。城乡和农村已普遍开通有线电视网络。各种组合音响、影碟机、冰柜、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电水壶、电暖瓶、电吹风、电暖器、饮水机等逐渐进入城乡居民家庭。
居民取暖与防暑降温 20世纪80年代初,冬季城区居民取暖多用燃煤炉,有的家庭安装土暖气。农村多数家庭使用燃煤炉,生活困难的家庭冬季没有取暖条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多用锅炉集中供暖。20世纪90年代后,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中供暖的范围不断扩大,单位锅炉供暖被县热电厂集中供暖取代;空调、电暖和燃气取暖逐步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夏季防暑降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使用电风扇。20世纪90年代后,空调进入城镇居民家庭,且日趋普遍;部分农村富裕家庭开始使用空调,但仍以电风扇为主。
居民照明与洗浴 照明 20世纪80年代,临沭县城区居民普遍用电灯照明;农村开始通电,农民逐步以电灯照明取代原有的煤油灯、蜡烛照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全县实现户户通电,城乡居民全部采用电灯照明,装饰性灯具日渐增多。
洗浴 20世纪80年代,冬春季节城区居民多到洗澡堂或县直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浴池洗澡。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等开始进入城区居民家庭并日趋普及。进入21世纪后,太阳能热水器等洗浴设施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城乡相继出现个体浴室、澡堂等,冬季城镇和农村居民仍以到澡堂洗浴为主,但洗浴环境及舒适度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