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镇所辖自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74&run=13

西唐岭 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东、南两面傍水,西、北两面依岭,地处丘陵地带。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夹砂黄泥头为主。为玉山镇政府驻地。《杨氏家谱序》载:"大清乾隆年间(1736-1795),我十三世祖杨素从朱仓迁此建村居住。"因立村于岭上,始称杨家岭。后因靠东唐岭,改称西唐岭。2004年,全村人口530人。
东唐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南1公里。东依岭丘,北靠陈林水库,村中有一道深沟。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和河淤土为主。《唐氏族谱序》记载:明朝中叶,唐氏由平邑县卞桥迁此立村定居,至今已21世。因唐氏在岭上建村,故名唐家岭。后村西又建一村,以方位区分,该村居东,称东唐岭。2004年,全村人口1707人。
坊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6.5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搭界,北与莒南县接壤,地处临沭、莒南、赣榆3县交界处。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初年,张姓自海东当路迁此立村定居。因村东、西、北三面环岭,北高南低,形似簸箕,故始名簸箕掌。1958年,以村庄坐落于古坊之后,改称坊后。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簸箕掌"。2004年,全村人口372人。
苏坊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5.5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西傍小水沟,西北依石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苏氏祖谱序》载:"吾祖于明末清初由日照县安东卫迁此建村。"因苏氏立村于古坊之前,故称苏坊前。2004年,全村人口899人。
丁坊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5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丁氏从日照县涛雒镇迁此立村定居。因丁氏在古坊前建村,故名丁坊前。2004年,全村人口706人。
赵坊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4.5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西傍小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清初,赵氏自临沂赵家林迁此立村定居,现已13世。民国5年(1916年)《临沂县志》载:"赵瀄系坊人,咸丰年间(185l-l861)办团御寇。"因赵氏在古坊之前建村,故名赵坊前。2004年,全村人口469人。
前石鼓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4公里,东依石鼓岭,西靠民子山,南面为山间小平原。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夹砂黄泥头和油黄土为主。明朝初年,刘氏自江苏海州当路迁此立村定居。清初周姓自江苏省赣榆县石河子迁入。村中现有明代古槐1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续修临沂县志》载:"石鼓岭在五区东部,有石作鼓形,扣之渊然有声……"因村庄建在石鼓岭西侧,村以岭名,得名石鼓岭。后,村北又建一村。因该村居南,改称前石鼓岭。2004年,全村人口1420人。
后石鼓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4.5公里,村东、西、北三面依山傍岭。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明朝初年,张姓自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迁此建村定居,因村处石鼓岭村以北,故称北石鼓岭,后改称后石鼓岭。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北石鼓岭"。2004年,全村人口636人。
早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4公里,北与莒南县搭界。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为砂质土壤。明朝中叶,袁氏迁此立村定居。《李氏家谱序》载:"始祖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从镇武庙迁此居住。"因立村于石鼓岭东坡,村东有一水沟,岭坡沟畔长满酸枣子棵,故名枣棵。后人愿子孙早日登科,取吉祥意,用其谐音,改称早科。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枣棵"。2004年,全村人口1210人。
玉山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西北3.5公里,南靠玉山,北依民子山,东、西两面各有1条小河曲折南流。村庄聚落呈三角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系油黄土,少量为砂质土壤。明朝初年,景氏自安丘县景芝迁此建村定居。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景氏墓碑》载:"明故始祖致仕官景大公之墓"。又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景氏墓碑》载:"明故景二公谅冠偕刘氏之墓,嘉靖元年(1522年),原任湖广承任凤府致仕官。"因村处玉山东麓,村以山名,故称玉山。2004年,全村人口2451人。
北泉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北4公里,东北隔界牌岭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西北靠沭(临沭)赣(榆)公路。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黄氏族碑》记载:明朝初年,黄姓徙此立村定居,始称小黄家庄。后付姓于清初自江苏黑林迁入。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镇武庙生产大队辖。1971年与沟北大队合并,1981年因村北有一甘泉,终年不涸。遂改称北泉。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黄家庄"。2004年,全村人口565人。
九里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北4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北靠沭(临沭)赣(榆)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丘陵砂质土壤为主。《李氏族谱》记载:清初,李氏自陈林迁此立村定居,现已13世。因立村于黑林、接庄(今皆属江苏省赣榆县)、石鼓岭3村中间,相距皆为9里路,故称九里村。2004年,全村人口452人。
河湾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2.5公里,西靠玉山,南依岭丘,1条小河穿村蜿蜒东流。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油黄土为主。明天顺年间(1457-1464),石姓从石宅子迁此立村定居,因村庄坐落于山谷低洼处,故始称北河洼、南河洼。后又因小河自村西南拐,统称河湾。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北河洼、南河洼"。2004年,全村人口2307人。
金鸡墩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北3公里。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袁氏族碑》载:"吾袁氏始祖明代由海东当路迁至苍山之左朱仓。六世祖由(朱仓)东埠迁此立村定居。"村北有一大土墩,墩上野蒿、灌木丛处,常有野鸡栖息于此,故得名野鸡墩。后村民嫌其名不雅,于1958年取吉祥意,改称金鸡墩。2004年,全村人口873人。
镇武庙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北3.5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搭界,西靠沭(临沭)赣(榆)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油黄土为主。元朝末年,于氏迁此立村定居,以姓氏命村名为于家村。村民素有"先有于家村,后有镇武庙"之说。人们向往平安,在村前建镇武庙,以镇压邪魔,消除祸灾。明朝初年,李、袁等姓相继迁入,村以庙名,改称镇武庙,沿用至今。2004年,全村人口1750人。
陈林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北3公里,东隔岭丘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村西有一山溪曲折南流注入陈林水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为砂质土壤。明初,陈氏迁此立村定居,后李姓从江苏海东当路徙入。因陈氏在坟地植松柏成林,村以林名,称陈家林,后简称陈林。2004年,全村人口1716人。
后尹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2公里,坐落于岭丘上,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河淤土和砂质土壤为主。《尹氏支谱序》载:"吾尹氏由郯城迁沂,四世祖希彭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尹家岭居住。"尹氏在尹家岭村后建村,故称后尹岭。2004年,全村人口586人。
前尹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南2公里。坐落于岭丘上,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油黄土为主。1962年《续修尹氏家谱序》载:明初,尹氏自东海新县[新县:村庄名,海东十八村之一。位于连云港云台山区虎山(旧称龙山)西麓。参见"十八村"注释。]徙此定居。尹氏在岭上建村,始称前岭庄,后冠其姓称尹家岭,简称尹岭。后村北又建一村,亦称尹岭,为避重名,该村居南,称前尹岭。2004年,全村人口718人。
隋家沟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南2.5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南隔小河与双山相望,1条水沟横穿村中。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河淤土为主。明朝初年,臧姓徙此立村定居,因立村于水沟旁,始称臧家沟。明朝中叶,隋氏自即墨迁入,且繁衍成村中主姓人户,遂改称隋家沟。2004年,全村人口1615人。
张家沟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西南2.5公里,西依盛水山,北靠罐子山。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末年,张氏自石河村迁此立村定居。因立村于小沟畔,故名张家沟。2004年,全村人口543人。
北围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3公里,西依盛水山,南与大黄峪为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油黄土为主。元朝末年,张氏迁此立村定居,始称张家井头。明初李氏迁入,因村处山峪,且村西有座三皇姑庙,故改称皇姑峪,渐演变为黄姑峪。后为防匪患,修筑两座围子,此村居北,遂改称北围子。2004年,全村人口368人。
大黄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3公里,西靠盛水山,村东、南两面各有一小河汇流于村前。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油黄土和河淤土为主。1963年《续修李氏家谱序》载:"吾始祖故里系海东当路。明初我祖李大公迁于山东沂州府兰山县夹谷山西。"元朝末年,张氏徙此立村定居,始称张家井头。明初李氏迁入。后因村西盛水山上有座三皇姑庙,且村处山谷深峪,故得名皇姑峪,演称黄谷峪。后因该村当时在4个黄谷峪中较大,故名大黄谷峪,简称大黄峪。2004年,全村人口813人。
朱黄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3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北依土岭,村东、西各有1条小河弯曲南流。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和河淤土为主。清朝初年,朱氏立村于水沟崖上,始称朱家崖子。后因靠近大黄谷峪,改称朱黄谷峪,简称朱黄峪。2004年,全村人口739人。
袁黄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4.5公里,东濒小河,西依大岭,西南靠凤凰山。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韩氏宗谱序》载:韩氏始祖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南阳迁此定居。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袁氏支谱》载:"吾始祖于明朝中叶由朱仓迁此居住",至今已17世。韩氏初来建村时,以姓氏命名为韩家庄。袁氏迁入后,渐成村中主姓人户,因靠近大黄谷峪,遂更名袁黄谷峪,简称袁黄峪。2004年,全村人口1411人。
郑黄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5公里,东隔岭丘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南靠啦子山,西依凤凰山。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和河淤土为主。明朝初年,郑氏徙此立村定居。明朝中叶,李氏自海东当路迁入定居。因靠近大黄谷峪,冠郑姓,得名郑黄谷峪,简称郑黄峪。2004年,全村人口1006人。
陈沟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西南3公里,西依盛水山,1条小河呈"S"型穿村南流,村后有1小型水库。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和河淤土为主。明朝末年,陈氏二支自莒南县东家河徙此定居,因立村于沟畔,故名陈沟。2004年,全村人口664人。
半里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3公里,东隔夹谷山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南依土岭,村东、西各有1条小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油黄土和河淤土为主。1962年《续修李氏家谱》载:"明初,吾祖李太公迁至山东沂州府兰山县夹谷山西大黄谷峪。后世代繁衍,分迁李围子、半里村居住。"明初李姓自大黄谷峪迁此定居,因距李围子半里路,得名半里村。2004年,全村人口1054人。
李围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东南2.5公里,东南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河淤土为主。营子《李氏家谱》载:"吾祖故里系海东当路,元末明初……迁居海西[海西:与"海东"相对而言的地区,泛指临近黄海的地区,以在大海之西,故名。]山东沂州府兰山县夹谷山西居住。一名崖头,一名井头,一名好汉营。"元末明初,李姓自海东当路迁此立村定居,因村庄坐落于崖上,始称崖头。清朝中叶,为防匪患,环村修筑围墙,遂改称李围子。2004年,全村人口361人。
李河东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3公里,东依夹谷山,东、南隔岭与江苏省赣榆县搭界,村西有1条小河弯曲南流。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河淤土为主。清朝初年,李氏自李围子迁此立村定居,始称李崖子。后因村处小河东侧,遂改称李河东。2004年,全村人口342人。
时顶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3.5公里,村东、西各有1条南北流向的小河,北靠平地隆起的乱石顶。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和河淤土为主。明洪武二年(1369年),时姓兄弟5人自江苏扬州北迁莒南、赣榆、东海等地,其二支分迁来此建村,至今已20世。因时姓在岭顶立村,冠其姓,得名时顶。2004年,全村人口356人。
崔薛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3.5公里,东隔小河与江苏省赣榆县吴沟村搭界,西隔小河与营子为邻,南与郑黄峪接壤。地势北高南低,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油黄土为主。始建为崔顶、薛围两个自然村。崔顶:清初崔氏于海东当路迁此立村定居,因立村于岭顶,故名。薛围:薛氏于清初立村,因围村筑墙,故名。1964年,两村合并为1个大队,取两个村名的首字,得名崔薛。2004年,全村人口871人。
营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唐岭南4公里,东傍小河,西依铁石山。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和河淤土为主。《李氏家谱》载:"忆吾族故里系海东当路,明初因红军为乱,迁居海西沂州府兰山县夹谷山西居住,一名崖头,一名井头,一名好汉营。"当初村里人多学武术,好抑强扶弱打抱不平,故称"好汉营",后改称营子。2004年,全村人口10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