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疾病预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732&run=13

传染病防治管理 疫情管理 为做好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法定传染病严格实行报告制度。1986年8月3日起,临沭县建立防疫例会制度,每月3日,各医院疫情报告员到县防疫站,汇总校对疫情和传染病卡片上报等工作。1987年,将新生儿破伤风和肺结核由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1999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疫情报告、重大疫情处理及奖惩等作统一规定,并实现疫情微机联网,完善疫情管理制度。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具体预防控制措施按照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管理。2004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具体预防控制措施按照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管理。
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 1987年,临沭县成立冷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防疫站。县防疫站建立冷链室,全县配备8台速冻器,24台冰箱,24个疫苗运输箱,400多个冰藏接种包,2500个冰排,各乡镇均配有普通电冰箱,冰藏接种包。是年10月份安装完备,开始调试运转。计划免疫冷链系统的运转,解决了疫苗贮运困难,保证了疫苗效价。冷链运转每2月进行一次,改变了一年一次利用春秋突击接种办法。
1990年起,临沭县对新生儿使用省防疫站统一印制预防接种卡、证,现场登记。1997年1月,卫生部、省卫生厅及省市防疫站随机抽查14处乡镇、30个村、210名儿童,建卡率100%,卡介苗、麻疹、脊灰、百白破三联四苗全程率97.82%,超额完成卫生部规定的第一个85%目标。1999年,在全县12处乡镇医院设立接种门诊,县直在防疫站设接种门诊。2003年,全县开展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活动,历时4年,共建设成省级示范化门诊3处,10处市级规范化门诊。2006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资质认证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全县13处预防接种门诊和4处接种室通过资质认证。
传染病监测 1987年,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对腹泻病进行监测,在1002份粪检中,检出痢疾18例。同年5月,对郑山、城关、蛟龙中小学生252人进行锡支氏试验,其中阳性51人,初步掌握了有关人群的白喉免疫水平。同年8月,对监测点法定传染病进行漏报调查,从8220人查出41例法定传染病,实报29例,漏报29%。
1988年,全县开展四苗接种率调查,结果如下:建卡率100%,正确用卡率99.5%;建证率99%,正确用证率98.2%。疫苗全程接种率:卡介苗92.32%,麻疹疫苗99.5%,脊灰疫苗98.95%,百白破三联98.62%,四苗覆盖率91.55%。1991年,对AFP(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进行监测,落实AFP病例旬月报表,对发生AFP病例定时采便送省站检验。1991年-2000年,全县发生32例AFP采便检验均阴性。1995年-2000年,落实旬月报表监测,至2000年,凡发生麻疹病例,均采血分离血清送市站检验确诊。2001年-2007年,每年均开展接种率调查和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防治 霍乱 每年5月1日-10月31日,是防治霍乱工作的关键时期。凡到县医院、县中医院、各乡镇医院腹泻门诊就诊的一律登记,然后采便做SPA(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快诊,对作SPA检验阳性者,再进行细菌培养。县防疫站每天24小时值班,凡县乡各医院发现可疑病人,电话通知县防疫站,县防疫站派有关人员对可疑病人进行调查落实处理。县防疫站每年对沭河、县内水库及部分汪塘水做定点检测,定点定时或不定时采水检验。发现周边县市有疫情时,对来往疫区的人员进行预防服药,对未经系统治疗痊愈而返回的病人按疫点及时调查处理。
1986年,韩村镇芦官庄村一农民在连云港感染发病住院,确诊霍乱病例,后在连云港治疗出院。1994年,曹庄一农民感染发病住院,确诊霍乱病例,在青岛治疗出院。上述两例,对其接触者预防服药,并对所住村进行3次灭蝇和粪便消毒等。由于预防措施得力,1986年-2007年,临沭县境内从未发生霍乱病例。
脊髓灰质炎 1986年后,县内脊髓灰质炎得到控制,未发生本土患者。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中国所在的西大西洋区确定于1995年实现目标。1992年2月,国务院颁发《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在1995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1991年-2000年,临沭县每年都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对4岁以内的儿童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时开展AFP(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监测,监测32例均为阴性。
细菌性痢疾 1986年-1994年,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144.48/10万,1995年发病率55.25/10万,1996年发病率45.83/10万,以后发病率逐年下降。2007年发生11例,发病率1.78/10万。主要防制措施是搞好饮食卫生,开展饮用水源的管理,推广插管压水井,对井水实行漂白粉消毒,不饮用河塘库水,对粪便推广统一管理,对蝇孳生地用药物喷洒,拍捕杀蝇。
伤寒 副伤寒 1986年-1998年,临沭县共发生伤寒病4例。2003年又重新出现伤寒、副伤寒病例,当年发生13例,年发病率2.1/10万,此后发病率逐年下降。2007年,未发生伤寒、副伤寒病例。主要采取开展广泛的卫生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注意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个人卫生。
病毒性肝炎 1986年,临沭县肝炎患者1574例,发病率为27.14/10万。为做好防制工作,1986年-1987年,对全县医院消毒工作进行检查,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输液、输血管,防止医源性传播。县防疫站组织人员对饮食从业人员、托幼保育员、个体商贩等重点人群进行查体,建立健康档案,对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采取治疗、调离工作岗位等措施。
1988年起,全县开始有组织的进行乙肝疫苗接种。1991年,对饮食从业人员、幼儿教师、献血员等重点人群,以及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1992年,对全县新生儿、学龄儿童及重点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1994年,县城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农村达60%以上。1995年-1997年,对1岁-12岁儿童和重点人群接种甲肝疫苗达15万人次。2004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免费接种的疫苗种类,全县开展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由于措施得力,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发病率逐年下降。2007年,全县病毒性肝炎患者109例,发病率为17.68/10万。
手足口病 2007年,县内发现首例手足口病人,全年共发生病例121例。为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县政府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流动调查队,并多次举办防治培训班。流调队对住院治疗的51例病例全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121户病户进行消毒处理指导,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的蔓延态势。
麻疹 20世纪80年代,全县大规模应用麻疹疫苗和实行计划免疫,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麻疹发病18例,发病率3.36/10万;1986年-1994年,全县对8个月至14岁儿童全部免疫接种和强化免疫接种,发病率得到进一步控制。2007年,发生麻疹病2例,发病率0.32/10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呼吸道传染病中的一种多发病,1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实行计划免疫后,发病逐年下降。1985年发病15例,发病率2.38/10万。1986年后,流脑发病得到有效控制。1986年-1998年,共发病22例,1999年-2007年无病例发生。
百日咳 百日咳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1986年,全县百日咳发病74例,发病率13.81/10万;随着"百白破三联制剂"接种率的提高,该病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7年,无病例发生。
白喉 县内从1979年开始对3-6个月婴儿使用"百白破三联制剂"进行初次接种,第二年加强免疫。在6岁和11周岁时,用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各加强一次。实行计划免疫后,锡支氏试验阴性率达85%以上,有效地控制了白喉的发病。1986年-2007年,无病例发生。
非典型肺炎 2003年,全国暴发非典疫情,临沭县抽调专人抓"非典"防治工作,县内未发生疑似病例。采取主要措施有:1.2003年4月,成立"非典"防治办公室,具体负责"非典"防治措施的落实和综合协调。为细化防治工作目标,按照公共场所和疾病控制两大块进行分工,负责公共场所的消毒技术指导和宾馆外来人员的监控;疾病控制负责疫情监测、收集和统计上报;成立30人的应急处理机动队,负责做好发热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观察及疑似病人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加强对入境人员的健康体检和登记,做好过境车辆的消毒,预防疫情输入等。2.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疫情监测网络,实现县、乡、村疫情信息的畅通。县防疫站向社会公布95120热线,实行24小时值班。3.发放宣传单5万余份,防治手册8000余册,在县报上开辟"非典"防治知识专版,并在县城主要路段悬挂宣传横幅和宣传标语,提高群众"非典"防治知识水平。4.在与江苏接壤的蛟龙镇相小湾和大兴镇的古龙岗村设立车辆检查站,由公安、交通等单位负责对过往车辆的查询,由防疫人员负责车辆的消毒,平均每天消毒车辆150余辆;对乘车的过境人员进行登记、查体,遇有发热病人做好留验观察,以保证发热病人及时得到诊治,确保乘客的旅途安全。5.投资11.8万元购买"非典"防治专用面包车1辆,投资16.4万元用于购置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药品、消毒器械、红外测温仪、传真机等。并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做好疫情监测报告、零病例报告、死亡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报告工作。
人禽流感 为做好人禽流感防治工作,2004年4月下旬,制定《临沭县防治人禽流感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人禽流感防治领导小组和应急流调队等组织,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切实做好疫情监测报告、零病例报告,至2007年,未发现疑似病例。
风疹 2007年,受周边县区影响,店头、大兴等乡镇出现风疹疫情,全县发病33例,发病率为5.3533/10万。为做好风疹防治工作,组织大型应急接种,有效控制了疫情。
狂犬病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其死亡率极高,主要采取接种狂犬疫苗预防。1979年-1990年,共发生12例狂犬病例,病死率100%。1991年-2002年,连续22年无病例发生。2003年-2007年,共发生狂犬病病例15例,死亡15例,其中,2007年,发病4例,死亡4例。
艾滋病 2005年,临沭县首次县发现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3人。为加强艾滋病防治,成立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2006年,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换水游戏试验,使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并开展高危人群艾滋病的筛查工作,共筛查1883人,未发现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2007年,县防疫站成立艾滋病防治科,开展对羁押人员的监测,共计监测350人次,未发现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同时对艾滋病携带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制作宣传牌、宣传标语600余幅,在全县各村街、县城公共厕所进行张贴。
地方病防治 临沭县常见的地方病主要有疟疾、丝虫病和因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肥大。
疟疾 1986年,全县疟疾发病6例;1987年,无疟疾发病。1988年,全县发现1例因去外省高疟区感染的疟疾病人。1989年,发现2例来自云南高疟区输入疟疾病例。1990年,全县共发现5例外源性输入疟疾病例,来自云南、安徽高疟区。1991年-2007年,全县无疟疾发病。
丝虫病 县防疫站1986年对2934人进行丝虫病抽查,1988年对956人进行丝虫病调查,1989年对465进行丝虫病监测,1990年对2257人进行丝虫病调查,1995年对3个乡镇、13个村庄、8970人的丝虫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均未发现阳性病人。2003年,开展消灭丝虫病证实的各项工作,共整理防治资料9卷60余册,制作写真板块7块。经省、市考核验收,临沭县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甲状腺肿大 1986年,临沭县内人口甲状腺肿大率为6.46%,其中,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12.8%,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1.3%。1994年,抽查8岁-10岁小学生123人,甲状腺肿大率为4.76%。1996年,对临沭镇一小126名学生进行碘缺乏病调查,甲状腺肿大率为5.12%。1997年,对临沭镇中心小学135名学生进行碘缺乏病调查,甲状腺肿大率为5.22%。2007年,全县人口甲状腺肿大率为2.15%,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3.57%,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3.5%。
1986年-2007年临沭县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情况表
┏━━━┯━━━━━━━━━━┯━━━┯━━━━━━━━━┓
┃ 年度 │ 碘盐食用率(%) │ 年度 │ 碘盐食用率(%) ┃
┠───┼──────────┼───┼─────────┨
┃ 1986 │ 81.3 │ 1997 │ 88.7 ┃
┠───┼──────────┼───┼─────────┨
┃ 1987 │ 83.5 │ 1998 │ 89.3 ┃
┠───┼──────────┼───┼─────────┨
┃ 1988 │ 84.3 │ 1999 │ 90.4 ┃
┠───┼──────────┼───┼─────────┨
┃ 1989 │ 83.8 │ 2000 │ 91.3 ┃
┠───┼──────────┼───┼─────────┨
┃ 1990 │ 86.7 │ 2001 │ 89.6 ┃
┠───┼──────────┼───┼─────────┨
┃ 1991 │ 88.7 │ 2002 │ 93.2 ┃
┠───┼──────────┼───┼─────────┨
┃ 1992 │ 89.6 │ 2003 │ 94.3 ┃
┠───┼──────────┼───┼─────────┨
┃ 1993 │ 84.3 │ 2004 │ 91.2 ┃
┠───┼──────────┼───┼─────────┨
┃ 1994 │ 91.5 │ 2005 │ 89.7 ┃
┠───┼──────────┼───┼─────────┨
┃ 1995 │ 92.3 │ 2006 │ 92.5 ┃
┠───┼──────────┼───┼─────────┨
┃ 1996 │ 90.7 │ 2007 │ 93.5 ┃
┗━━━┷━━━━━━━━━━┷━━━┷━━━━━━━━━┛

皮肤病 性病防治 1986年,临沭县共有麻风病现症病人29名,其中本年度新发病人7名,麻风村共有住村病人50名(其中2例现症病人)。1990年,全县新发病人5名(其中2例复发病人),县皮防站对所有现症病人进行了正规联合化疗,社防科人员实行责任分区分工,联合化疗率及规则治疗率均达100%,经查体、查菌观察疗效较好。1991年1月开始,为迎接省、地区"基本消灭麻风病的考核验收"工作,县皮防站对全县20个乡镇,551个行政村,近58万人口进行皮肤病普查,未发现麻风病新发病例。1992年7月,山东省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小组专家组对临沭县进行考核验收,各项指标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至2007年年底,全县有现症病人3例,住麻风村治愈病人减至18人,本年度无新发病人。
1986年起,临沭县性病防治工作年年坚持进行,均未监测到病例发生。1995年,全年共发现性病病例23例,其中淋病16例,尖锐湿疣4例,非淋菌性尿道炎3例。性病病例呈现逐年增多态势。2007年,全年共发现性病病人90例,其中淋病59例,尖锐湿疣2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5例,梅毒4例。对患者除进行正规治疗外,还进行健康教育,防止疾病的传播蔓延。
结核病防治 1986年,临沭县结核病共发现治疗病人9例,随着结核病归口管理和防治工作的开展,发现治疗病人逐年增加。1990年为171例,1992年为216例,2002年为247例,2005年为355例,2007年为368例。1992年以前,采用3HRS/6H2R2方案治疗,共免费治疗初治排菌肺结核病人299例,治愈299人。为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经费,确立结核病控制项目,1992年,制订《临沭县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计划》,1993年2月启动该项目,至2002年12月结束。1993年-2002年,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共接诊15529人,门诊量5万人次,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458例,其中初治涂阳1179人,治愈1150人,治愈率97.5%;复治涂阳451人,治愈428人,治愈率94.9%;初治涂阴病人828人,治疗828人,免费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1687例。成功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2003年10月-2005年12月,承担加拿大贷款项目--世界卫生组织用于结核病控制的无偿援助项目,共接诊5326人,门诊量1万人次,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79例,其中初治涂阳542人,治愈537人,治愈率99%;复治涂阳90人,治愈90人,治愈率100%;初治涂阴病人52人,治疗52人,免费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2例。2006年实施省级结核病控制项目,至2007年年底,共接诊3883人,门诊量0.5万人次,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706例,其中初治涂阳566人,治愈548人,治愈率96%;复治涂阳65人,治愈62人,治愈率95%;初治涂阴病人75人,治疗75人,免费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