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镇所辖自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73&run=13

韩村 位于县城北13公里,石柱山南麓,225省道与韩村河在村中交叉穿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多系砂质土壤。居民区分布在韩村河北岸。为青云镇人民政府驻地。明朝初年,韩、贾、孙3姓迁此立村定居,取村名为韩贾孙,后演变为韩家村,简称韩村。1941年2月,临东行署在韩村成立,6月改为沭水县抗日民主政府。2004年,全村人口1529人。
后白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西北1公里,南与西白峪、前白峪隔河相望,北依凤凰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清雍正六年(1728年)《王氏墓碑》记载:"始祖谱出东海凤凰城[凤凰城: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南。《云台山志》记载:"海东十八村相传已久,自当志入,若南北两城,为驻守之所……"。南城即今凤凰城,北城指墟沟。]。"明朝初年,王氏始祖王国平自东海凤凰城西迁途中,落担石柱山旁小憩,遥望西南方向小河旁的草丛中有一朵洁白莲花,近看原是一块大石,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王氏认为此是风水宝地,遂于此立村定居,以莲花象征吉祥,取名白莲玉,渐演变为白莲峪。后以方位命名为后白莲峪,简称后白峪。2004年,全村人口1159人。
西白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西1公里,北傍韩村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柳条编织为居民传统家庭副业。与后白峪原为1个自然村。清初,因村居后白莲峪之西,改名西白莲峪,简称西白峪。2004年,全村人口1105人。
前白峪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西1公里,南靠韩(村)腾(马)公路,北傍韩村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多系砂质土壤。柳条编织为居民传统家庭副业。与后白峪原为1个自然村。后因该村居后白莲峪之前,称前白莲峪,简称前白峪。2004年,全村人口1392人。
于家山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3.5公里,东、北两面与莒南县搭界,西、南两面沟壑纵横,各有一小型水库。韩(村)相(沟)公路从村南经过。村处丘陵,地势较高。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系砂质土壤。《于氏始祖墓志》载:"于氏始居西潘村,后复旋归,爰立室……"现已11世。清朝中叶,于姓因靠近大山立村,冠其姓得名于家山。2004年,全村人口1146人。
郭家山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3.5公里,东依大山与莒南县搭界,西临小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村庄坐落在三级阶梯地形中段,沟壑纵横,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多系砂质土壤。《郭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郭姓徙此立村。后吴、李2姓迁入。因郭氏靠近大山立村,冠其姓得名郭家山。2004年,全村人口1298人。
贾山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4公里,东依大山,村处岭上。四周为高低不等的岭丘环绕,村庄聚落呈不规则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均系砂质土壤。《山神庙碑》载:"贾姓于雍正年间(1723-1735)迁此居住。"《季氏祖碑》载:"嘉庆年间(1796-1820),季姓从莒南岭泉迁此。"清雍正年间,贾姓迁此立村,后季姓迁入。因村处大山西麓,取二姓名为"贾季山"。后沿称贾山。2004年,全村人口954人。
朱黄河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西南3.5公里,东靠韩(村)腾(马)公路,西接白旄镇,北依小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穆、朱等姓相继徙此居住。后朱姓繁衍成村中主姓人户。因靠近中黄河,冠其姓,得名朱黄河。2004年,全村人口379人。
杨黄河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西南3.5公里,西与白旄镇接壤,北依岭丘。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杨氏族谱》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杨氏徙此立村定居,因靠近中黄河,冠其姓得名杨黄河。2004年,全村人口329人。
中黄河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西南3公里,村前有1条大水沟,韩(村)腾(马)公路横穿村中。村庄聚落呈正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清朝初年,潘姓迁此居住。后黄姓迁入。原村址在小河北岸,此处皆系黄泥土,始称黄泥川。后迁今址,遂改称黄过河(即黄姓渡河之意),后沿称黄河。为区别于东、西黄河,该村居中,故改称中黄河。2004年,全村人口576人。
东黄河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西南3公里,村东和村北各有1条小河,村南为1条大沟,韩(村)腾(马)公路横穿村中。村庄聚落呈"丁"字形,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多系岭砂地,南部有少量黏心黄土。与中黄河原为1个自然村。1950年,形成2个村,此村居东,故改称东黄河。2004年,全村人口856人。
李埠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1公里,北依小岭,225省道在村西经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系砂质土壤。《李氏家谱》记载,明朝初年,李氏自李蒿科迁此立村,今已13世。因立村于岭旁高地,冠其姓得名李埠子。2004年,全村人口1058人。
大蔡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1.5公里,村前和村后各有1条小河自东向西流入韩村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多系砂质土壤。清朝初年蔡氏迁此立村,称蔡庄。后因此村在4个蔡庄中规模最大,遂改称大蔡庄。2004年,全村人口1573人。
李蔡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1.5公里,东傍小河,西依小岭,地势南高北低。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李氏族谱》记载,清朝中叶,李氏三兄弟自北沟头迁此定居,已21世。因靠近大蔡庄立村,冠其姓得名李蔡庄。2004年,全村人口329人。
王蔡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2公里,东傍拦水大坝,韩(村)唐(岭)公路在村南经过。村庄坐落在岭丘之上,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清末,王氏自海州迁此定居,今已20世。因靠近大蔡庄,冠其姓得名王蔡庄。2004年,全村人口470人。
张蔡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2公里,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张氏支谱》记载:清朝初年,张姓自大蔡庄迁此立村,今已13世。因靠近大蔡庄,冠其姓得名张蔡庄。2004年,全村人口323人。
杜家河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2.5公里,南依小岭,北傍小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杜氏墓碑》记载:清朝中叶,杜氏徙此落居,今已11世。因立村于小河岸畔,故名杜家河。2004年,全村人口98人。
杨庄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3公里,光山子北麓。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多系砂质土壤。清朝中叶,杨氏自杨楼迁至大蔡庄,后迁此立村,今已12世。冠其姓得名杨庄子。2004年,全村人口657人。
西雷官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南2公里,南依蒙山,西、北两面环岭。村庄聚落呈规则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多系岭砂土。林木葱笼茂盛,以刺槐、马尾松为主;与东雷官庄原为1个自然村。1951年,形成2个自然村,此村居西,得名西雷官庄。2004年,全村人口905人。
东雷官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南2公里,蒙山北麓。周围沟壑纵横,村庄聚落呈规则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耕地属岭砂土。林木以刺槐、马尾松为主。清朝初年,徐氏迁此落居,始称徐家官庄。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后,村庄毁灭,徐姓他迁。后雷姓徙此,在距徐家官庄废址北l公里处立村,始称拾田户。孙姓迁入,又称匀田户。后雷姓成为村中主姓,冠其姓得名雷家官庄。1951年,形成2个自然村,此村居东,称东雷官庄。2004年,全村人口855人。
大洼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3公里,东依大岭,西临洼地,南傍小山,韩(村)唐(岭)公路于村后通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末年,丰、杜2姓先后迁此落居,因立村于岭上,冠其2姓,称丰杜岭。后迁村于岭下低洼处,遂改称大洼。2004年,全村人口237人。
白石洼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西南5公里,四面环岭,西、南两面与白旄镇、郑山镇接壤。村庄聚落呈正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均系岭砂土。尤氏于明朝末年迁此立村定居,始称尤家庄。后张姓自枣木林徙此定居。因村处低洼处,且村东多产白石,故称白石洼。2004年,全村人口520人。
庙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南4公里,蒙山东南麓,东依岭丘,原莒(县)阿(湖)公路在村西经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多系岭砂土。方姓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立碑记载:方、谢2姓迁此卜居。村中早年有"方九岭"(村东小岭)、"谢一片"(村中的小平原)之说。因村前有座古庙,故取名庙庄。2004年,全村人口1825人。
葛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南4公里,蒙山东南脚下,东临原莒(县)阿(湖)公路,西依大岭。地势西高东低,村庄聚落呈规则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系砂质土壤。《葛氏族谱》记载:清朝中叶,诸葛氏自临沂迁此立村,冠其姓得名葛家庄,后简称葛庄。2004年,全村人口582人。
李界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7公里,东与朱仓乡毗邻,南隔岭与临沭镇相连。地势东高西低。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系岭砂土,少部分为黄黏土。《李氏宗谱序》载:"……明代洪武八年,在始祖墓前建立碑记,刻列四支,越数世,……三支分支有迁居界墙刘疃村者",现已22世。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官府为缉查走私盐贩,在此筑墙设卡,称之为"界墙"。李氏在此立村,称李界墙,后演变为李界前。2004年,全村人口1779人。
凌界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5公里,韩(村)唐(岭)公路在村北经过。地势北高南低,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凌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凌氏自凌山头迁此落居,今已16世,因靠近李界前立村,冠其姓得名凌界前。2004年,全村人口457人。
曹界 前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5公里,凌山头水库入水口北侧,东、西、北三面环岭。地势北高南低,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岭砂土。1937年《曹氏族谱》载:"曹怀德,明万历年间(1573-1619)太医院吏目。"其子在河北岸立村,因靠近李界前,冠其姓得名曹界前。1967年,兴修凌山头水库,部分居民北迁此处定居,另一部分居民搬迁至村南岭上重建新村,形成两个自然村,此村居北,改称曹北。1984年复用原名。2004年,全村人口319人。
后哨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6公里,韩(村)唐(岭)公路从村北经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村北为丘陵,村南系河淤小平原,砂质土壤。《付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付氏迁此定居。后杜、吴2姓相继迁入。因官府曾在此设缉查私盐贩子的哨卡,且处李界前后立村,故名后哨。2004年,全村人口440人。
付界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5.5公里,东、南两面傍河,西依沙岭,韩(村)唐(岭)公路在村北经过。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河淤小平原,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朝中叶,付姓迁此定居,后杜、吴等姓相继迁入,因靠近李界前,冠其姓得名付界前。2004年,全村人口120人。
吴界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6.5公里,寨山南麓,韩(村)唐(岭)公路经过村北。地势北高南低,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街道规划整齐,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系岭砂土。《赵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氏迁此落居,始称赵家楼。后吴姓迁入,且渐成村中主姓人户,又靠近李界前,故改称吴界前。2004年,全村人口946人。
王界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5公里,东、南两面傍河,西、北两面环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街道规划整齐,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为砂质土壤。明朝末年,王氏自王场迁此立村定居,后周姓自齐庄迁入。因王氏立村,且靠近李界前,冠其姓得名王界前。2004年,全村人口566人。
王场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7公里,东与朱仓乡为邻,北依前花山,韩(村)唐(岭)公路经过村北。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耕地系砂质土壤。《王氏宗谱序》记载:明朝末年,王氏自临沂九曲徙此定居。因立村于土崖之下低洼处,始称崖下。后因受洪水之灾,移居于高处平场之上,冠其姓,改称王场。2004年,全村人口755人。
刘家河西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南4公里,东临原莒(县)阿(湖)公路,西依岭丘。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系岭砂土。《刘氏宗谱序》记载:明末刘氏自白旄迁此,因立村于刘疃河西侧,冠其姓得名刘家河西。2004年,全村人口230人。
半路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南4.5公里,东傍刘疃河,北依蒙山。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多为岭砂土。《刘氏族谱序》载:"吾祖由海东十八村[十八村:明朝,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区相距不远的18个村庄,有当路村、大义村、小村、新县村、诸韩村、平山村、西石村、东山村、宿城村、诸曹村、隔峰村、诸麻村、凌州村、关中村、山东村等。]迁居白旄村,五世祖三支由白旄迁居半路村。"清朝初年,顾姓来此建村。因立村于庙庄和庙后两村中间,与两村各相距半里路,故称半路。2004年,全村人口321人。
刘疃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南5.5公里,东依小岭,西傍水沟,刘疃河经村中曲折南流。地处丘陵,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多系岭砂土。《刘氏族谱》记载:明朝中叶,刘氏迁此立村定居,冠其姓得名刘疃。2004年,全村人口2500人。
朝阳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韩村东南6.5公里,凌山头水库入水口东侧,北依小山,南与临沭镇接壤。地势北高南低,村庄聚落呈正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岭砂土。1937年《曹氏族谱》载:"曹怀德,明万历年间(1573-1619)太医院吏目。"其子在河北岸立村,因靠近李界前,冠其姓取名曹界前。1967年兴建凌山头水库,部分居民择居此处立村,称曹南。1984年5月,更名为朝阳村。2004年,全村人口800人。
卢官庄 位于县城北16公里,东傍岭丘,西为沭河冲积小平原,南与王官庄为邻,北依青云山。村庄聚落呈方块形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村西以黑潮土为主,村东、南为棕壤。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卢氏祖谱》载:"洪武定鼎迁民,而东海各窜,吾之祖人,……则万历八年(1580年)立官庄之令是也。"卢姓徙此立村,冠其姓,取吉祥意得名卢官庄。1984年起,为青云乡政府驻地,2001年,青云乡撤销,并入青云镇。2004年,全村人口2095人。
大阎庄 位于卢官庄西北2.5公里,东、北两面与莒南县搭界,西临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元朝延祐年间(1314-1320)就有村落,后阎姓迁入,清朝末年称大阎白常,民国初年改称大阎庄。2004年,全村人口703人。
阎圩子 位于卢官庄西北3公里,东临龙窝灌区总干渠,西傍沭河,北与莒南县龙窝村为邻。村庄聚落呈三角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元朝延祐年间(1314-1320),卓姓徙此立村定居,始称卓庄。清朝末年朱姓迁入,遂改称朱圩子。嗣后,阎姓迁入,并繁衍成村中主姓人户,1942年又改称阎圩子。2004年,全村人口841人。
车庄 位于卢官庄西北3公里,东临龙窝灌区总干渠,西傍沭河。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修《车氏族谱》载:"吾姓车氏,肇自山左诸城。元明之际,始迁赣榆,卜居西关……四世厚由西关迁居于此",现已19世。因车姓西傍沭河靠近云白常立村,故冠其姓始称车家白常,后改称车庄。2004年,全村人口512人。
小阎庄 位于卢官庄西北3公里,东临龙窝灌区总干渠,西傍沭河。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土地肥沃。白柳栽培和柳条编织历史悠久。1935年,部分阎姓居民由大阎庄迁此立村,故名小阎庄。2004年,全村人口325人。
史家园 位于卢官庄西北4公里,东临龙窝灌区总干渠,西傍沭河。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土地肥沃。清朝末年,史姓逃荒至此建村定居,冠其姓得名史家园。2004年,全村人口232人。
云白常 位于卢官庄西北3公里,东临龙窝灌区总干渠,西傍沭河,南靠坊口河。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土地肥沃。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修《沂州志·里社》作:"白常社。"云姓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迁此定居。因西傍沭河立村,沭水滔滔,常流如白练,故冠其姓取名云白常。2004年,全村人口1103人。
黄泥沟 位于卢官庄西北2.5公里,东与莒南县搭界,西临龙窝灌区总干渠,南傍坊口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张氏族碑》记载:张姓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徙此立村居住。嗣后,车、朱两姓迁入。村庄始称兴盛庄。后因村中有条黄泥沟,村以沟名,沿用至今。2004年,全村人口601人。
坊口 位于卢官庄北1.5公里,青云山北麓,东、北两面与莒南县搭界。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夹砂黄泥头为主。明朝初年,郑、侯、孙、李、王、史诸姓先后迁此建村定居,因立村于长坊缺口处,故名坊口。2004年,全村人口1720人。
后齐庄 位于卢官庄西北2.5公里,东临龙窝灌区总干渠,西傍沭河,北靠坊口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土地肥沃。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李姓逃荒至此立村定居,始称李宅子。后因村处齐王寨西侧,改称齐庄。又因前、后有两村皆称齐庄,为避同名村,故以其方位更名为后齐庄。2004年,全村人口1039人。
前齐庄 位于卢官庄西2.5公里,东靠龙窝灌区总干渠,西傍沭河,南临石(柱山)白(西白旄)公路。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土地肥沃。清朝初年,朱姓来此落居,现已18世。朱姓来此之前已有任、齐两姓先居于此。据传,此处原为齐王庄园,时称齐王寨。因齐王寨前后建有两个村庄,此村居南,故称前齐庄。2004年,全村人口2124人。
后赵窝 位 于卢官庄东北1.5公里,青云山东麓之低洼处,东、北两面与莒南县搭界,西傍小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夹砂黄泥头为主。明朝末年,赵姓徙此低洼处立村,始称赵家洼,后因与前村赵家窝赵姓同属一宗族,且方位居北,遂改称后赵家窝,简称后赵窝。2004年,全村人口294人。
中赵窝 位于卢官庄东1.5公里,东临225省道,西依青云山。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夹砂黄泥头为主。明朝末年建村,因和前、后赵家窝赵姓属同一宗族,且方位居中,故称中赵家窝,简称中赵窝。2004年,全村人口626人。
前赵窝 位于卢官庄东1.5公里,东临225省道,西依青云山。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夹砂黄泥头为主。赵姓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迁此立村定居,后刘姓迁入。因立村于低洼处,始名赵家洼,后演变为赵家窝。此处有3个自然村皆称赵家窝,后以方位定名,该村居南,故称前赵家窝,简称前赵窝。2004年,全村人口658人。
曹岭 位于卢官庄西南2.5公里,东靠岭丘,西傍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曹氏族谱》记载:明朝中叶曹姓徙此立村定居,后李、杜2姓相继迁入。曹姓依岭建村,故名曹岭。2004年,全村人口1062人。
季岭 位于卢官庄西南2公里,东依岭丘,西为沭河冲积小平原。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村东、南两面为岭丘,耕地为粗砂土,西为冲积黑潮土。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蒋宏庠墓碑》载:"蒋宏庠原居黄谷河,初徙居于季家岭,遂葬于此。"季姓于明朝中叶迁此立村定居,因村依山岭,故名季家岭,后简称季岭。2004年,全村人口1600人。
杨家庄 位于卢官庄南1.5公里,东依岭丘,西为沭河冲积小平原。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粗砂土为主。白柳栽培和柳条编织是村民传统家庭副业。《杨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杨姓迁此建村,冠其姓得名杨家庄。2004年,全村人口120人。
王官庄 位于卢官庄东南1.5公里。东依小岭,西临沭河冲积小平原。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油黄土为主。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王氏族碑》载:"王氏始祖三世明初由莲峪迁此居住",时称白莲官庄。又因立村时人户很少,习称小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避重名村,冠其姓,改称王官庄。2004年,全村人口1079人。
史岭 位于卢官庄西南3公里,东依岭丘,西傍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白柳栽培和柳条编织为村民传统家庭副业。明朝初年,季姓迁此立村,时称新庄子。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史氏族碑》载:"大明成化七年(1471年),始祖史自高原居王楼,因流沙所迫,西迁至此居住。"史姓迁入后繁衍成村中主姓人户,改村名为史家岭,简称史岭。2004年,全村人口1490人。
黄家屯 位于卢官庄东南2.5公里,南依沙土岭,东、西、北三面地势平坦。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粗砂土为主。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黄姓自莒南县黄泥沟迁此立村,冠其姓得名黄家屯。2004年,全村人口1028人。
石家庄 位于卢官庄南2公里,南依横埠岭,北傍1条大沟。地势南高北低,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粗砂土为主。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石姓自临沂县石家村迁此定居,今已11世。石姓来此之前,已有许姓先居于此。石姓迁入后,命村名为石景庄,后改称石家庄。2004年,全村人口325人。